邊千慧(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如果把媒介視為一種文化,把使用過程視為一種儀式,特定媒介的文化特質(zhì)和文化象征各不相同。放眼周遭,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場景是一個或一群人低頭凝視自己的手機,熟練的單手在屏幕上滑動點擊,時而會心一笑,時而眉頭緊鎖,每一個操作都流暢自然。一會兒這個人按下了鎖屏鍵,注意力稍稍離開手機但仍然把它緊握在手上,過了十幾秒,他(她)再次熟練的單手解鎖屏幕開始了又一輪操作流程。如果以重復次數(shù)來評價該儀式的重要性,那么操作手機無疑是當今數(shù)量相當龐大的人群最重要的日常文化儀式,而智能手機也成為當下時代人們不可或缺的媒介假肢,它深入滲透、塑造了日常生活經(jīng)驗和感知方式?!懊浇榈男问狡媚承┨厥獾膬?nèi)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1]10,本文以“秒懂”這一具有強烈時間色彩的信息概念入手,探討智能手機照片的存在形態(tài)。
打開在國內(nèi)覆蓋面廣泛,受眾數(shù)以億計的信息搜索巨擘“百度”,輸入“秒懂”這一詞條,可以看到,排列在首位的解釋:“秒懂百科是百度百科于2016年4月28日,創(chuàng)新推出的知識短視頻平臺,以短視頻重新定義知識?!盵2]該詞條詳細的解釋是網(wǎng)頁頂端時長1分16秒的視頻“一分鐘了解秒懂百科”,其文案大致摘錄如下:
對于21世紀人來說最不可或缺的是什么?水?空氣?No,No,No,是Wifi……中國手機用戶已達到6.2億人,十個人上網(wǎng)九個人都在用手機。睡醒了刷,地鐵上刷,飯桌上刷,蹲馬桶刷,躺在床上更要刷、刷、刷。手機在手,天下我有,amazing!不過,信息量太大,寶寶表示好難懂啊!誰來拯救我們破碎的智商?呀,是秒懂超人……只要一分鐘,秒懂超人讓你瞬間就懂!秒懂百科,世界如此簡單。[2]
作為一種“讓世界變得簡單”的知識傳播分享型產(chǎn)品,“秒懂百科”的文案是“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人的感覺也形成了每個人的知覺和經(jīng)驗”[3]33這一媒介理論的網(wǎng)絡口語化版本。它敏銳精準地抓住了當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手機媒介與人的復雜共生關系,至少包含四個層面:1. 塑造日常生活。手機媒介對于信息感知與行為模式的深度滲透,它對于龐大的6.2億使用者而言,是24小時相伴的媒介肢體和生活現(xiàn)實;2. 信息量超載。相對于渺小個體的接受能力而言,這種媒介肢體帶來的是巨量信息;3. 信息形態(tài)碎片化。個體難以理解消化巨量信息,智商破碎;4.“秒懂的”解決方案。為了抵抗信息數(shù)量上的超載和形態(tài)上的破碎,手機媒介以秒為單位進行信息整合。
什么樣的人群需要秒懂?顯然不是所有手機用戶,而是對智能手機的用戶黏度最深的人,是真正把手機媒介當成了自我肢體延伸的人群,目前該人群相當年輕。據(jù)MobData數(shù)據(jù)服務平臺2018年4月發(fā)布的《2018年Q1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指出,在用戶年齡段分布上18-34歲是智能手機的主力人群,占全部使用者的68.3%。[4]另外,雖然在這段文案中,“秒懂”是作為一個詞條出現(xiàn)的,但本文認為至少應從形態(tài)、內(nèi)容、情境這三個角度思考這一手機媒介信息的概念:
首先,信息的形態(tài)和內(nèi)容。“秒”和“懂”分別指向手機媒介信息的形態(tài)和內(nèi)容兩方面。所謂“秒”意味著快速,在手機媒介上就是一眼看到底,它包含兩層意義:短暫的時間生命,簡潔的視覺形態(tài);所謂“懂”,懂什么內(nèi)容呢?結(jié)合考察與文案同步呈現(xiàn)的視頻內(nèi)容,這段緊湊的視頻在第48秒到58秒給出了三個案例:友誼的小船、性感男神宋仲基、奇慢無比的樹懶(一種以緩慢著稱的動物)。這三個案例實際上分別指向手機媒介信息內(nèi)容的三大特征——社交性、娛樂性、時效性。
第二,信息的傳播情境。在視頻1分零3秒處,經(jīng)過“秒懂超人”天降甘霖式的點撥,手機用戶“懂了”。而視頻中這群舉著手機的人秒懂的地點(圖1),是在交通路口中間的斑馬線上。這個場景的形象之處,在于如果把“交通路口的斑馬線”視為一個要求個體全身心投入并隨時做出反應的現(xiàn)實空間的話,這一現(xiàn)實空間瞬息萬變的危險情境,要求該空間中的個體“完全在場”并隨時做出反應。完全在場意味著身體和精神的統(tǒng)一,即在這個特定的物理時空中(某一時刻的交通路口),身體共同在場的每一個人(所有站在斑馬線上的人),在精神的關注點上(此刻的交通情況)和行為反應上(安全通行)也是一致投入的,它要求切斷與場外的關聯(lián)。但是秒懂信息的接收情境,表現(xiàn)為個體“既在場又不在場”的分神狀態(tài)——身體在場、魂游別處,活躍在多個虛擬存在的平行時空中。
可以說,這是一段關于手機媒介信息特點的教科書式視頻。截止2018年12月,“秒懂百科”的詞條解釋已經(jīng)超過261萬次播放量[2],而這個次數(shù)每秒都在增長。只需輕點轉(zhuǎn)發(fā)就可以和任何一個網(wǎng)絡能觸及的角落分享。聯(lián)系到諸如國外YouTube 6秒廣告①YouTube在2016年推出的強制廣告“Bumper ads”,讓廣告投放者在6秒鐘內(nèi)呈現(xiàn)完畢想要表達的信息,并瞬間抓住接受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國內(nèi)“秒拍”App宣傳語“十秒拍大片”[5],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具有極高影響力和覆蓋面的信息平臺對于字數(shù)、圖片數(shù)量和視頻時長的限制,乃至于這幾年來“表情包”的流行等,可以看到微型、簡潔、直觀的信息作為具有強制力的表述規(guī)則和文化形式,廣泛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其中“秒懂”的概念,以及圍繞這一概念衍生的一系列子概念和情境,深刻影響并塑造了手機媒介信息的內(nèi)容、結(jié)構、呈現(xiàn)、闡釋和使用,并與手機所綁定的日常生活深度結(jié)合在一起。
圖1 《一分鐘了解秒懂百科》視頻截圖,百度百科
打開手機界面可以看到,各種功能的App圖標中有不少指向某個過往的媒介功能。手機媒介強大的融合能力,賦予了過往媒介新的含義。在這些被兼容的舊媒介中攝影處在尤為凸顯的位置上,典型案例是iPhone和華為。近年來這兩大通訊電子行業(yè)的領軍者不遺余力地推銷智能手機的拍攝功能,發(fā)布大量制作精良的攝影廣告,舉辦國際攝影大賽(如IPPAWARDS和華為新影像大賽),華為還成立了專門的影視部門。《為什么蘋果如此熱衷用“iPhone 拍攝的照片”做戶外廣告?》一文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開創(chuàng)性設計思路在于把攝影從面向小眾的一門專項技術和興趣,轉(zhuǎn)變?yōu)榕c普通大眾不可分割的日常行為,“市場研究公司KeyPoint Intelligence在全球范圍內(nèi)采購了1.2萬億次數(shù)字照片,其中85%都由手機拍攝。蘋果公司熱衷于談論這個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盵6]
然而疑問隨之而來:一是在手機兼容的多種媒介功能中,為何攝影會如此重要?二是被兼容再造后的攝影媒介產(chǎn)生了哪些新的形態(tài)變化?順著這兩個問題思考,還會導致第三個問題:手機照片作為手機拍攝行為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手機媒介改造后的圖像信息),從何種程度上帶來了手機使用者(同時也是照片的拍攝、傳播和闡釋者)生活方式的改變?首先針對前兩個問題②關于第三個問題的討論在第三章展開。,本文認為是媒介的“形態(tài)轉(zhuǎn)變”“自我屬性”“社交屬性”這三方合力作用下的結(jié)果:
從歷史發(fā)展的時間線上梳理,攝影媒介的每一次形態(tài)轉(zhuǎn)變,都極大影響了其使用方式和內(nèi)容。從早期作為笨重昂貴、操作過程復雜的大型專業(yè)器材,到體積小型化、成像過程傻瓜化之后的家庭相機,再到如今,成為手機屏幕上一個模擬鏡頭形狀的App功能按鍵與手機正反面的兩個微型鏡頭孔,攝影媒介經(jīng)歷了從“獨立的物質(zhì)實體”到“附加的虛擬程序”的轉(zhuǎn)變。人們對于該媒介的使用態(tài)度,也依次經(jīng)歷了“見證儀式”到“生活記錄”,再到“當下狀態(tài)”的轉(zhuǎn)變。與之類似,手機媒介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大型的軍用移動電話到民用“大哥大”,其后一路不斷小型化、多功能化、娛樂化發(fā)展,直到以iPhone為標志的智能手機時代的開啟。如“智能”這個具有無限想象空間與彈性外延的詞匯所指,它以服務、滿足和不斷開發(fā)人的多層次、綜合性需求為目的。智能手機作為使用者的媒體感官和信息觸角,對于最為重要的信息感知來源即視覺的開發(fā)力度極大。就目前設計趨勢而言,隨著形態(tài)越發(fā)朝著虛擬化程序的演變,被手機媒介兼容再造后的攝影成為日常人們?nèi)缬半S形的“信息濾鏡”,各種不斷升級的新功能在拓展手機使用者的視覺體驗同時,使用者們也不斷的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這些功能來構建自己的視覺敘事。
攝影媒介自身具有鮮明的自我屬性。雖然作為一種習以為常的現(xiàn)代觀看方式,它經(jīng)常用于觀察見證外在世界,但長期以來,該媒介的一大傾向是使用者對于自我的關注和認識。尤其當人們使用便攜式相機時,攝影媒介是以“我”為圓心向外求證和向內(nèi)凝視的利器。而手機媒介的私人專屬和全天候隨行特征與之一拍即合,通過各種App程序更新?lián)Q代,手機不僅兼容而且不斷衍化出攝影媒介以往不具備的新特性。尤其需要指出,App形式的攝影媒介導致了相機功能的極度細分和個性化,如Camera+、Snapspeed等綜合型,Dermandar Panorama、Nightcap Pro等特定鏡頭效果和操作模式型,Darkroom、Hipstamatic等后期制作型,Vscocam、Priime等濾鏡型,用于自拍的美顏型,趣味游戲型,照片社交型,以及各種生活服務類App的附加拍照功能等。這種媒介形態(tài)的劇變,不僅意味著攝影操作簡化為一鍵式點擊,拍照是一種幾乎無成本和技術門檻的當下即興行為。它同時強烈暗示使用者對自我進行隨時隨地的自戀式關注,把拍照活動與App小程序提供的各種插件效果、游戲功能結(jié)合起來,并把作為游戲產(chǎn)物的照片嵌入各種“相冊”“備忘錄”“日記”“故事本”“屏保程序”等賞心悅目的界面中。由此,一部手機成為私人專屬的秘密花園,使用者要用密碼、手勢、指紋、面部識別等加以鎖定,才能守護個人隱私與樂趣不被窺探。
主要分兩個方面:1. 圍繞自我形象展開的社交,是內(nèi)省式的。諸多與個人社交行為有著千絲萬縷,或直接或間接關聯(lián)的App中,關于自我形象和狀態(tài)的發(fā)布更新、點贊、點評、關注、留言、轉(zhuǎn)發(fā)、收藏等等,“這些數(shù)據(jù)的積累才是社交媒介的核心,‘我’在這個體系里就是一種象征性價值”[7]97;2. 以自我需求為出發(fā)點展開的社交,是延展式的。譬如各種衣食住行教育醫(yī)療等“剛性的”生活信息交流、工作圈子的人際互動,以及相對“柔性的”以話題和興趣分類的論壇和社區(qū)等。也正是這樣剛?cè)岵?、多層次、多面向的社交活動,使得手機媒介的使用者們?nèi)纭懊攵倏啤蔽陌该枋龅模瑥脑绯勘犙燮鸫驳揭雇硭X上床,一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間斷的刷屏。因此,當手機媒介把人們一天的生活變成一場圍繞自我的、超長的、全方位的、間斷但從未停止的馬拉松式社交時,對于信息的娛樂性需求和對于信息的焦慮感這兩大心理狀態(tài)就會自然產(chǎn)生。從這一角度再次回顧視頻給出的三個案例:排在首位的是“友誼的小船”——手機媒介信息的社交性,一切圍繞“我”的交往展開;第二是“性感男神”——手機媒介信息的娛樂性,作為維系超長社交狀態(tài)的自我舒緩與放松;第三是“爬行動物樹懶”——手機媒介信息當下性,即以短暫的時效換取巨量的信息更新以及由此導致的信息焦慮,生怕“我”因為不能夠保持隨時秒懂的狀態(tài)而錯過重要內(nèi)容。后二者即信息娛樂與信息焦慮,均建立在第一點上。從秒懂的概念看,拍照片的瞬間過程和直觀呈現(xiàn),遠勝于抽象耗時的文字傳播和解讀。因此,被手機媒介再造后的攝影媒介引導使用者不斷以“我拍故我在”的方式進行信息發(fā)布,從而維系這場全社會、全方位的大眾社交狂歡和信息分享。
所謂視覺范式,在本文中指一種規(guī)范的、模板式的視覺呈現(xiàn)方式。放在手機媒介信息秒懂的情境中考查,是作為信息數(shù)據(jù)的手機照片所呈現(xiàn)的某種易于識別的、統(tǒng)一的視覺共性。
“秒懂百科”宣稱:“手機在手,天下我有”。[2]藉由手機傳播的信息量從理論上說是無限的,因此是“天下”。然而“天下我有”這一誘人承諾背后的認知邏輯,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特有的對于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推崇,其背后邏輯是通過隨時隨地的、持續(xù)不斷的大量信息搜集、分類、量化和自我監(jiān)測,把晦澀立體的現(xiàn)實問題簡化為直觀平面的數(shù)據(jù)分析。然而這些數(shù)據(jù)的具體來源和可靠性并不像其顯示的那樣客觀真實,世界的多面性和復雜程度遠無法用單純的數(shù)據(jù)來統(tǒng)計概括。[8]此外,這些來自“天下”的信息的獲取時間和場合是全天候的,手機媒介在跟進與推送大量信息的過程中并無使用時間、地點和場合限制。實際上智能手機的設計思路就是讓用戶隨時隨地保持人機不分的在線狀態(tài)。作為“天下”信息的接入口,只要“我”繼續(xù)持有“我的手機”,不管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xiàn)實空間的分別就會變得錯綜復雜,超長的分神狀態(tài)和斷斷續(xù)續(xù)的感知行為就會持續(xù)。因此,出于防御精神倦怠和抵抗信息超載這一使用者的自我保護訴求,反映在秒懂思路的解決方案上,是對于這些破碎龐雜的天下信息,進行某種自動化流程的分類和強制簡化以便于一眼掃過。從這一意義上,手機媒介的大量照片信息是排斥思考的,即具有高清晰度的“熱媒介”信息。
必須指出,這并不是意味著所有用手機拍攝的照片都是秒懂式的熱媒介信息,某些傳統(tǒng)的攝影思路依然在其中延續(xù)下來。在各種層次的具體實踐活動中,人們拍照動機和行為上的復雜性意味著仍有不少愛好者或?qū)I(yè)攝影師,在某些時刻把手機當作一種更加靈巧輕便的傳統(tǒng)相機使用,依照這種思路拍攝的手機照片與以往的攝影創(chuàng)作并無本質(zhì)上的不同①例如傳統(tǒng)攝影巨頭佳能公司推出的EOS Remote App,就是把手機操作界面和佳能專業(yè)相機進行聯(lián)網(wǎng),把手機作為相機的快門線和照片顯示屏使用,還有很多職業(yè)攝影師把手機當成微型相機或一次性成像(立拍得)相機的一種形式,用來配合傳統(tǒng)攝影器材。。本文重點在于探討秒懂作為重要的設計思路,使得手機照片這一特定的、藉由手機制造和傳播的圖像信息,衍生出以往沒有的視覺形態(tài)和闡釋模式:
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照片作為一鍵式生成過程,照片作為自我取悅的結(jié)果。如本文第二段所述,攝影媒介被手機媒介兼容再造后是以不同形式、風格和主打功能的App程序出現(xiàn)的。通過調(diào)查iTunesApp Store“攝影與錄像”門類[9]下的熱門相機軟件,可以看到這些軟件的一大主流設計思路和設計風格,是在相當程度上把照片與視頻作為一鍵式生成的攝錄游戲。很多相機軟件僅從名字上就能讓人秒懂,諸如:秒拍、一秒變萌、快手、閃咖、一閃、拼立得、Instagram、Instants、Snapseed等明顯提示“一鍵式”的;美圖秀秀、美顏、美妝、潮自拍、Faceu激萌、Bestie、Beauty Plus等明顯提示“自我取悅”的;黃油、柚子、攝影玩家、玩圖、Rookie、Diana、Studio Design等強調(diào)游戲性質(zhì)的,不再贅述。以App Store簡體中文界面截止2018年1月份排名第一的拍照軟件“美圖秀秀”為例,其自我介紹如下:“打開美圖秀秀,玩轉(zhuǎn)自拍、提升顏值!你就是下一個自拍大明星……輕輕一按,就是美照(此處為一個歡快的網(wǎng)絡表情符號),快開啟美圖秀秀,讓你的顏值沖上云霄吧”。[10]這段宣傳語有四點值得關注:1. “玩轉(zhuǎn)”表明使用心態(tài)是把手機照片作為游戲;2. “輕輕一按”表明拍照行為是一鍵式的,無操作門檻;3. “顏值沖上云霄”表明這種一鍵式拍照游戲的目的,是用于自我取悅而且迅速提升形象;4. “你就是下一個自拍大明星”表明這種照片形象來自于對媒介信息中廣為流傳的“大明星”這一固有視覺范式的模仿。以這款手機攝影App為代表的照片生成方式,意味著技術與智力投入的秒懂簡化,而通過附加各種花哨的模板功能、濾鏡插件,手機照片以一種菜單選項的疊加形式從視覺趣味性上對前者進行了彌補,并通過不斷更新升級模板特效,維持以自我取悅為目的的拍照者喜新厭舊的娛樂心理。還以這款App為例,在版本7.0.2的新功能中首推“繪畫機器人解鎖新畫風”:一位年輕女郎的照片被軟件處理成矢量插畫的效果,配以宣傳語“Andy是一個可以幫你畫畫的機器人”(圖2)。可見,把自己的照片變成繪畫是一項有趣的手機游戲,讓機器人這種自動程序來幫助拍照者輕松完成。事實上,拍照者通過這一運算處理流程得到的照片是毫無個體差異性的,因此是“非人的”。而為了掩蓋這一本質(zhì),設計者把App濾鏡以“Andy”進行擬人化命名。從另一個角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強調(diào)守護個人隱私的今天,每時每刻仍然有大量手機用戶把自拍照片上傳到各種網(wǎng)絡空間里,毫不擔心這些個人圖像會被竊取濫用。因為經(jīng)過類似App拍攝流程處理過的照片并沒有多少辨識度,真正做到了千人一面、形象統(tǒng)一,因而具有強烈的匿名性。
圖2 “美圖秀秀”App屏幕截圖,App Store
“曬你的生活,曬你的情緒,曬給懂你的人;標出品牌,地點,人物以及你的情緒和想法”[11],這段來自以“圖片+標簽”特色主打的社交軟件“Nice好贊”官網(wǎng)上的描述,清晰表明了手機照片以話題進行分類的新方式。作為使用者自我意識的衍生,作為神游別處的信息空間入口,如果說手機媒介把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改造成一種時刻在線的聊天活動,那么不斷上傳的照片發(fā)揮的是用戶的聊天狀態(tài)欄顯示功能。能夠在刷屏的瞬間獲得“贊”的照片必然清晰易懂,自悅而悅?cè)恕Mㄟ^互相點贊,自我價值獲得被認可的短暫滿足同時又以“點贊之交”的極低成本完成了一次人際互動。
前文所述,攝影與手機媒介的融合,使得自我關注式的圖片社交成為個人信息發(fā)布、交流的主流模式。如果說以往的攝影照片更多是從藝術、紀實、科學這三大類進行劃分,又或者在圖像批評領域中把照片分為描繪、解釋、闡釋、倫理和審美評估、純理論[12]這六大類,并且人們也是分別從這些語境來理解的話,那么手機照片的特殊性在于它最為主流的使用語境,是作為一種當下進行的對話交流。與以往的社交對話相比,現(xiàn)在這些以照片形式出現(xiàn)的對話更為具體直觀,并可以以逐級添加“話題標簽”(Tags)的形式進行宏觀統(tǒng)計或細分,被志同道合的其他用戶輕易檢索到。目前主要表現(xiàn)為三類:1. 傳統(tǒng)衣食住行類話題;2. 個人形象和狀態(tài)話題;3. 依托圈子的商業(yè)話題。若在這三類中再度進行標簽式細分,則大致為“美食”“旅游”“購物”“顏值”“育兒”“寵物”“心情”“生活方式”“代購”①參見諸如美拍、Lofer(樂乎)、In、Nice、Poco、Instagram、Flickr等圖片社交為主的App,以及手機淘寶、美團、大眾點評、攜程等生活服務型App界面中的照片話題分類。。正如見面時的口頭問候一樣,這些照片式對話的情境是朋友圈、社交論壇、信息發(fā)布平臺、各種衣食住行類App的推薦、點評和買家秀。無需深度理解,其邏輯是話題內(nèi)容的一目了然。
在手機媒介鏈接的各層次交往空間中,不同的App界面就是不同信息需求的空間入口。手機用戶穿梭于兩大類交往空間:半封閉的熟人社交空間(以微信朋友圈為代表),開放的匿名社交空間。這兩類空間中的手機照片同樣適用于秒懂邏輯,其內(nèi)容上也會有相當程度的重合:比如某人在朋友圈中上傳了在某餐廳進行聚餐的照片,同樣的照片也會上傳到某個App平臺上。區(qū)別在于人們對于前者要求信息量的秒懂,對于后者要求信息形式的秒懂。
圖3 話題范式類照片
圖4 話題范式類照片
圖5 朋友圈照片手機界面
1.朋友圈照片的視覺范式
朋友圈中作為社交話題使用的手機照片,大致呈現(xiàn)出四類共性:一是衣食住行。通常是對于個人消費或使用物品的局部展示與特寫,例如手拿一杯飲料的視覺范式,在不同人的朋友圈和各種美食點評App中反復出現(xiàn)(圖3)。又如拍攝精致菜肴、小物件、用餐賬單、機票車票、入住酒店、購物展示等等;二是生活狀態(tài)。例如旅行通常是俯拍自己的腳,聚會合影通常以卡通大頭貼式風格呈現(xiàn),配合心靈雞湯感悟的照片通常是風景和靜物,自家的孩子和寵物等等;三是自我形象。這類話題通常具有流行符號屬性,如各種網(wǎng)紅風格照片、各種肢體語言爆照如“A4腰”“馬甲線”“航母style”等(圖4)。這類照片大同小異的形式并不讓拍攝者厭倦,因為雷同并不重要,證明與認同才是目的;四是微商曬商品。大型電商購物平臺上展示的產(chǎn)品照片并不需要靠人際社交維持,在朋友圈中經(jīng)商依賴社交軟件,其所曬商品也就集中體現(xiàn)了私人圈子的話題性特點,集中表現(xiàn)在母嬰用品、奢侈品、化妝品、保健品、零食這類圈中活躍的女性日常談資上,與朋友圈中所曬出的個人衣食住行流水賬式照片具有高度重合。
2.朋友圈照片信息量的秒懂
這些作為個人信息發(fā)布的話題照片因其使用語境的改變,脫離了傳統(tǒng)照片的視覺體系,衍生出另外一套人際傳播情境中的評價標準。以天涯論壇娛樂八卦討論版《大家對朋友圈里曬什么東西真心反感》帖子為例,在兩百多條網(wǎng)友回復中,上文列舉的照片都成為了被吐槽和討厭的對象。選取一條具有代表性的回復:“一大早被一個人連續(xù)三條朋友圈27張照片刷蒙圈……果斷刪了。這是被刪除的第四個還是第幾個自拍到?jīng)]節(jié)制的……賣三無的、發(fā)丑圖的、愛自拍的、燉雞湯的各位對不住了,流量傷不起。能刪除的刪除,不能的就屏蔽。”[13]這段話表明了在朋友圈這一相對親密的小眾社交空間中,手機照片作為社交話題理應具有的節(jié)制性,大量以照片刷屏形式出現(xiàn)的自我關注以及過于活躍的個人更新是令人反感的。原因有二:其一從直觀視覺角度,它在屏幕空間和數(shù)據(jù)流量上擠占了朋友圈這一信息容納度有限的界面。例如圖5為微信朋友圈界面在屏幕靜止情況下的典型容納度。它同時也反映出九張照片作為當前微博、微信單條信息的最大照片上傳數(shù)量,衍生出特有的“井字形”照片墻模式,人們會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如同信息標題式的那張照片排在第五位,即“井”的中央;其二從信息把控角度,它阻礙了秒懂作為簡明扼要的獲取圈中其他人當下動向的信息期待。個人大量無節(jié)制的照片話題阻礙了其他人相互秒懂。
3.開放式平臺信息形式的秒懂
人際交往的層次、場合、目的是多元的,在朋友圈社交空間中照片信息的節(jié)制性,并不意味著在其他的交往空間也是如此。事實上在美拍、大眾點評、手機淘寶、新浪微博等服務于不同目的的社交平臺中,上傳大量同類話題照片行為受到這些平臺的推崇。半封閉式的私人社交空間朋友圈信息量需要簡約節(jié)制、一目了然才能把握。與之相反,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時代,支撐美拍這類開放式匿名社交空間活躍度的正是龐大的信息交換量。正如“種草”[14]這一網(wǎng)絡用語所形容的,社交平臺中無時無刻不在傳播交換著與草的生命形態(tài)一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消費娛樂風尚。《烏合之眾》指出,個性的消失和共同關注一件事為群體的兩大特點,能夠打動群體并流傳的觀念必須簡單明了、形象鮮明。[15]在各類話題標簽下,人們通過上傳同類范式的照片尋求話題群體的歸屬感。而結(jié)合消費社會對于符號、文化、形象這類附加價值的不斷榨取以及網(wǎng)絡信息傳播短、平、快的特點,要進一步抓住這些僅靠話題熱度維系的松散匿名群體不至于流逝消亡,則需要以鮮明的視覺符號不斷更替話題。波德里亞在評價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論斷中指出,傳播媒介技術的變革導致了“某一類非常具有強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費之信息,即對世界進行剪輯、戲劇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當成商品一樣進行賦值的信息、對作為符號的內(nèi)容進行頌揚的信息?!盵16]130同質(zhì)化的手機照片如同糖果華麗的外衣,充當了圍繞商品附加值消費的、悅目的秒懂式概念外包裝。
手機媒介自身的技術與時代特點使得它有選擇性的塑造、傳播和屏蔽特定的信息內(nèi)容,承載特定的社會文化期待。在秒懂語境下,手機照片生成、處理、展示、互動、轉(zhuǎn)發(fā)、存儲、刪除的一系列操作行為背后所指向的是一種什么意義上的文化產(chǎn)品呢?在食品的外包裝上通常也是最醒目的部分會標注上“有效日期”,提示里面封裝之物“可食用”這一核心功能的時效。一旦過期,內(nèi)容物作為食品的角色就喪失了。把手機媒介的信息比喻為一種時代特有的精神食糧的話,秒懂即意味著當下食用,用過即棄。本文認為,秒懂的關鍵意義在于,在大量生成與廢棄的信息循環(huán)過程中對于更新和遺忘的時效性追求;對于具體形式的追求和抽象內(nèi)容的回避;對于信息進行秩序化分類的追求和對于現(xiàn)實進行曖昧式解讀的拒絕。能夠秒懂的東西本質(zhì)上屏蔽討論。手機媒介的秒懂邏輯如同另一種形式的信息收納術,把混沌的現(xiàn)實生活以一種貼標簽方式進行透明的簡化規(guī)整,如同手機媒介設定的信息操作行為一樣,它反映了對于“一鍵式”解決方案的渴望。因此,秒懂的文化形態(tài)在喧鬧的表象下并不多元也不自由,它用不斷的廢棄、升級、擴容、轉(zhuǎn)移目標來補償這種平面化認知。在該語境下,手機照片的存在形態(tài)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
1.擬形的視覺形態(tài)
如前文所述,“智能”二字蘊含以人的使用感受延伸的無限聯(lián)想性。智能手機對于舊有媒介的兼容大量以擬形的方式呈現(xiàn),其中包括手機相冊的界面。擬形源自于虛擬。“虛擬”根據(jù)韋氏詞典[17]的解釋,一是指從實質(zhì)或效果上非常接近于某件事物而并沒有真正成為它;二是指電腦或網(wǎng)絡上的一種模擬或存在狀態(tài),從定義可見虛擬在視覺上的強烈擬形特征。作為特定的技術與文化敘事,擬形這一設計特征是復制對創(chuàng)新的調(diào)節(jié),是新媒介在兼容舊媒介時,對于舊媒介外形帶給使用者的心理舒適度的妥協(xié)。[18]在手機相冊附帶的各種插件效果中就有模擬物質(zhì)感、磨損感、紙張質(zhì)感的懷舊效果,這種設計是迎合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視覺概念模擬而已,因為數(shù)字技術的擬形是非物質(zhì)的。存在于擬形界面中的手機照片處于以秒計算的可變狀態(tài)中,可以一鍵式改變風格效果或徹底刪除,全看使用者當時的心情。
2.扁平的存儲空間
手機照片的拍攝是以秒為單位的、隨時、隨地、隨行的記錄。從這個意義上說,手機相冊是極為私密的個人檔案,雖然它提供分類和標簽功能,但是出于各種動機和用途拍攝的五花八門的、海量的手機照片,以扁平化的形態(tài)一視同仁的平鋪排列于相冊界面中,只需一秒功夫就能用手指輕易滑出。而從照片使用情境的分類而言,不同功能的照片本應存在于不同的生活空間中。人們不會隨便跑到別人家中翻看別人的家庭相冊,由此衍生出手機照片的觀看禮儀是當別人展示他(她)的手機相冊時,只看對方展示的這一張照片而不可以隨意滑動翻看其他照片,否則瞬間就造成對他人生活深層空間的冒犯。然而從設計思路上,扁平化的手機相冊空間從操作行為角度就是被設計為滑動式的。只看屏幕顯示的單張照片是違背其觀看方式的。
1.作為公共會話
“‘會話’這個詞,不僅僅指語言,同時也指一切使某個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術?!盵1]8如前文所述,手機照片作為話題標簽式的視覺范式,類似于虛擬空間中流動的某類話題的視覺“通行證”。無數(shù)匿名個體通過搜尋這種通行證,聚集成一個短暫的群體。話題標簽是多樣的但是每一個話題內(nèi)的形式都是高度一致的,或者說它意味著菜單式的有限個性化。這種照片話題是秒懂“活在當下”的典型注解,一旦話題“過氣”,照片也就隨之過期。從宏觀角度,這些無以計數(shù)的話題信息在大數(shù)據(jù)的直觀視角下加以統(tǒng)計、分類和量化:可以根據(jù)個人搜索歷史進行個性化推薦,可以根據(jù)點擊率進行先后排列,可以競價排名刻意制造熱點。社會的信息交流活動,因為樣本和數(shù)據(jù)的龐大而變得一目了然。但也有學者提醒,量化的數(shù)據(jù)本身只是分析工具的一種,只能展示當下狀態(tài),不能提供解釋,甚至并不是一種事實。宏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作為某一特定條件下的“樣本切片”,難以反映縱深交錯的事物和曖昧復雜的人性,如何解讀和利用新信息形態(tài)下的大數(shù)據(jù)信息仍在探索階段。[19][8]
2. 作為個人信息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20],注意“生活方式”一詞對于個人生活私屬空間的捆綁關系。在知乎社區(qū)一條“如何看待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微信用戶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狀態(tài)?” 的提問下,獲得五千多贊(截止2018年3月29日)網(wǎng)名為“陳諾”的網(wǎng)友是這樣回答的:
當層出不窮的美食旅游照片讓越來越多人審美疲勞,當微商廣告產(chǎn)品信息沖擊每個人的時間線,我身邊的很多人也同樣把社交展示的重心移出了朋友圈。我已經(jīng)很久不翻閱新添加的人的朋友圈來了解他了……人和人的交往再一次回歸到它的本真姿態(tài)——你只能親自和他接觸,才能得知有關他的消息……微信再也不是親密好友的專屬,它正被無數(shù)更淺層的社會關系所劫持。[21]
“劫持”二字準確的描述了作為一種由信息媒介強制塑形的個人生活方式,微信“朋友”圈的膨脹和擴展,交錯了諸多層級的社交群,隨時隨地發(fā)布與展示會話模板式個人照片的社交行為,造成對于私人信息空間的侵擾。不再翻看他人的朋友圈,因為它作為雞肋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太低。耐人尋味的是,或許為了回應該軟件綁架生活方式的批評,在2018年12月21日推出的微信7.0版本中,軟件初始界面的宣傳語變成了“因你看見,所以存在”①參見微信App7.0版。,通過主語轉(zhuǎn)變?yōu)椤澳恪保⑿潘坪跸胄拚曈X主動權不受用戶掌控的負面形象。
并不是所有的對話都值得記錄,同樣也不是所有的手機照片都值得長期保存。微信英文版把朋友圈譯為“Moments”,作為思考的支撐物,擬形的手機屏幕上大部分照片都可以稱為這種記憶上一閃而過的瞬間。《人民日報》官方微博2017年12月25日發(fā)布的一條 “2017最后一周,你想怎樣度過?”的話題中,以典型朋友圈照片的九宮格式圖片墻形式,給出了九條年終整理建議。其中第四張名為“整理自己的手機相冊”的圖片原文引用如下:“翻看手機相冊里的每一張照片,就像回放一年的生活軌跡。哪些照片你想保留,哪些照片你想刪除,在翻看的過程中,自然會得出結(jié)論?!盵22]這條建議背后的照片操作行為是,一旦在翻看手機相冊的當下做出刪除決定,某段生活軌跡也隨之消失。為了彌補這種在瞬間沖動中做出“刪除”決定導致的后悔,部分品牌的手機相冊(以華為為例)設計了云上傳和恢復30內(nèi)刪除照片的功能。
當攝影媒介還是獨立的照相機形態(tài)時,拍照是經(jīng)過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思考和取舍后的結(jié)果?;仡櫾缙诘恼掌螒B(tài),以達蓋爾印版攝影為例,該種照片以其媒介形態(tài)笨重、媒介材料昂貴、成像過程緩慢,成像唯一(一張銀版照片既是照片也是底片),使得拍攝肖像照的攝影活動成為一種需要事前精心準備的復雜儀式。而曝光過程的緩慢,使得無論長幼一律神態(tài)凝重,姿勢端莊。經(jīng)過這樣一套繁復的儀式后最終得到的絕版照片,被本雅明贊喻為凝固了所攝人物瞬間的靈魂,從而獲得了文化意義上的永恒。[23]即便在上世紀尚未遠去的年代里,拍攝照片也是家庭或個人的一件大事,有特別紀念意義才會為之。以實物形態(tài)存在并裝裱收藏的照片與虛擬形態(tài)存在于手機界面的照片對比,前者需要在特殊的場合與情緒氛圍中進行檔案式翻檢、靜觀默想,后者則是隨時隨地的一鍵式調(diào)閱與娛樂、以秒記錄同時也是以秒閃過。如果要把作為短期記憶的手機照片轉(zhuǎn)化為長期記憶那就不再意味著秒懂。即便這些手機照片在瞬間拍攝,但是轉(zhuǎn)化意味著耗費特別的思考過程和價值篩選。人類記憶的形態(tài),必然會隨著時間、經(jīng)歷、認知方式和上下文情境的種種改變,發(fā)生不可預知的變形。[24]隨著記憶時間不斷延長,照片功能會發(fā)生不可預知的改變,對照片意義的理解也會逐漸疊加,變得曖昧、復雜而開放。手機照片必然要從“當下這部手機”這種短壽的介質(zhì)中轉(zhuǎn)移出來,發(fā)生空間形態(tài)上的改變。以抽象形式虛擬存在于各種云盤和硬盤中的照片并不是記憶的一部分,相反,這些“概念上存在”的照片數(shù)據(jù)意味著遺忘。手機相冊回收站中30天的“反悔期”顯然太短,而云盤、硬盤本身和手機媒介一樣是不斷更替而短壽的。
值得指出,對于照片保存形態(tài)的認知存在較為鮮明的代際差異:筆者曾以班級為單位調(diào)查過95后的大學生,詢問他們?nèi)绾螌Υ约旱氖謾C照片,尤其當內(nèi)存不夠或更換新手機時。班上30位學生中只有4人表示,自己會打印少數(shù)的幾張,其他人則一致表態(tài),會繼續(xù)存儲在各種形式的U盤或數(shù)據(jù)庫里。當筆者進一步詢問這4人是否近期購買過實物形態(tài)的相冊存放、觀看照片時,無一舉手;與之相反,筆者的母親作為50后并不認同這種虛擬意義上的照片,她會和檢查底片一樣,定期挑選一批手機照片打印在相紙上,以實物形式存入傳統(tǒng)相冊中并加以手寫的照片標注。完成了這一系列形態(tài)與空間轉(zhuǎn)換的操作流程后,短暫存在于虛擬介質(zhì)中的、隨時可變的照片信息才真正成為了她的記憶,不時觀覽。此外,同樣是把屏幕照片轉(zhuǎn)換成紙質(zhì)照片,筆者母親認為值得打印的照片數(shù)量遠高于筆者在班級上詢問的95后大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生活,意味著我們要參與到某種文化感知……尤其對于那些不知道相關的物質(zhì)過程的用戶而言,會形成這樣的印象:模式比存在更重要。從此向前邁進一步,認為信息比物質(zhì)形態(tài)更具活力、更重要、更本質(zhì)”。[18]23-26當信息附著在某個物質(zhì)或非物質(zhì)介質(zhì)上時,該介質(zhì)必然為信息增加額外意義。筆者母親的信息認知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在前數(shù)字化時代成長并老去的一批人,對于“在場”與“缺席”這組概念的統(tǒng)一連貫的感知模式,而95后的大學生則更能理解信息與其物質(zhì)載體的分裂,意義存在于抽象概念上而無需依附特定形式。
“每種媒介都會打開一個通向文化記憶的特有的通道”。[24]13回到本文開頭“秒懂百科”案例,作為雄心勃勃的知識傳播平臺,它并未給出明確的受眾年齡段,僅泛指“迎合了年輕一代用戶”[2],而這個群體也被有的學者稱為iGen[25]的一代,即95年之后出生,伴隨著使用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媒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被形容為“宅在”手機上,即24小時的直接間接行為幾乎全是圍繞手機媒介提供的某種功能展開的;因此他們也“活在”手機上,不僅是游牧于虛擬的信息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生活認知、自我建構、社會交往,以及真實感、安全感的確立也是藉由智能手機實現(xiàn)的。[26]不止于iGen,人們與手機媒介的共生關系無論從深度廣度還是關系進展的速度上,在當下的生活情境中都愈發(fā)具有一種強制性。秒懂作為手機媒介特有的信息概念,其滲透力也遠不限于年輕人。它作為一種強勢的思維邏輯,以各種“秒”概念變體,如“微”“快”“刷”“閃”“搶”“速”“迅”“拼”“點” “戳”“掃”等直接或更加隱晦的方式,反復出現(xiàn)在各種形式和內(nèi)容的信息傳播中。
攝影作為所見即所得的觀看和認知方式,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演變早已烙入現(xiàn)代社會的視覺闡釋機制。在秒懂語境下,手機照片作為“懂”,是藉由手機媒介傳播的巨量碎片信息之海中瞬間鮮明的視覺坐標與話語標簽。無論年齡代際、身份背景,每個手機使用者都或深或淺的參與到接收、生產(chǎn)、發(fā)布這些支離破碎的秒懂信息中,同時還利用這些信息碎片構筑自己所理解的日常生活景觀。尚難預測年輕且影響力廣泛的秒懂概念今后發(fā)展趨勢,以及在這一概念影響下的媒介信息形態(tài)還會發(fā)生哪些有意思的改變。本文認為,不管怎么說圍繞秒懂概念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文化情境考查手機照片的存在形態(tài),為我們解讀當下獨特的媒介現(xiàn)實提供了有價值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