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松 車欣欣 編輯/王莉
作者單位:興業(yè)銀行廣州分行
單一的匯率避險工具難以滿足匯率避險需求,銀行應深入開發(fā)匯率組合產(chǎn)品,應對市場新變化。
從近兩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來看,單邊升值或單邊貶值的預期已被打破,其大幅波動給予了企業(yè)以深刻的市場教育和預期引導。目前單一匯率避險方案已不能滿足客戶的避險需求,銀行應根據(jù)企業(yè)治理要求以及風險偏好,提供相應匯率組合避險產(chǎn)品,以適應市場變化。本文以出口企業(yè)為例,深入探討了銀行如何深入開發(fā)匯率組合產(chǎn)品,分散企業(yè)的風險暴露。
W公司是某大型央企下屬集團全資子公司,經(jīng)營范圍為船舶加工及制造,主要客戶位于歐洲、東南亞以及南美洲,收入幣種主要為外幣,支出幣種主要為人民幣,日常經(jīng)營具有大量即遠期收結匯以及少量進口付匯購買原材料等需求。公司內部治理為總部高度集權,由于內部溝通機制流程較長,企業(yè)財務人員主動進行匯率避險的動力不強。企業(yè)曾使用匯率期權衍生產(chǎn)品,但因避險效果欠佳并且虧損幅度較大,集團內部已不允許使用,目前僅有一些簡單的即期和遠期匯率管理方案,導致在近兩年匯率大幅波動下,對企業(yè)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造成了較大影響,并成為企業(yè)業(yè)務的痛點之一,集團內部對于改變現(xiàn)有匯率避險策略極為迫切,并形成了高度共識。
W公司面臨的匯率風險管理問題代表了眾多出口企業(yè)面臨的共性問題:出口收匯資金遠多于進口付匯資金,企業(yè)擁有大量盈余的外幣資產(chǎn),匯率風險敞口無法依靠自身結售匯實現(xiàn)自然對沖。該企業(yè)因為曾經(jīng)使用期權衍生產(chǎn)品產(chǎn)生虧損,因此對期權類匯率避險產(chǎn)品持有偏見,僅使用簡單的即遠期避險方案。而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幅的日趨擴大,匯率走勢屢破企業(yè)的心理預期,單一的即期或遠期結售匯產(chǎn)品已難以滿足企業(yè)的匯率風險管理要求。
仔細分析W公司的業(yè)務結構,W公司接收海外造船訂單后,首先會產(chǎn)生一定比例的外幣預收款用于項目啟動,支付境外原材料采購款后仍有少量盈余,訂單制造環(huán)節(jié)高度依賴國內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以及項目貸款,遠期出口收匯資金賬期一般超過一年。遠期收匯資金結匯時點的匯率直接影響整筆訂單的收益:如果到期日結匯匯率超過簽訂訂單時的約定匯率,則本筆業(yè)務盈利;如果低于訂單簽訂時的約定匯率,則可能因為匯差產(chǎn)生虧損。事與愿違,W公司過往辦理簡單的單一避險產(chǎn)品,仍然產(chǎn)生了較大的匯兌虧損,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向W公司推薦了組合匯率避險方案,并針對W公司某筆訂單,根據(jù)不同收款階段的收匯資金避險需求,制定了差異化的避險策略。該筆訂單的背景如下:2018年7月11日,W公司獲得一筆金額1億美元的訂單,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為6.65,首期收到了交易對手匯入的3000萬美元預付款,其中1000萬美元將用于向境外采購原材料。根據(jù)訂單進度完成情況,6個月后將收到第一期回款,金額3000萬美元,12個月后將收到第二期出口貨款,金額3000萬美元,剩余10%的尾款,將于18個月后付清,企業(yè)整體匯率風險暴露為9000萬美元。下文以該筆訂單為例,對采用傳統(tǒng)匯率避險策略和組合避險策略做一比較分析。
作為國有背景的全資子公司,W公司企業(yè)財務人員在進行匯率避險時主觀能動性不強,多是應急性地運用即遠期或者單一期權產(chǎn)品對單筆收匯資金進行匯率風險管理,內部決策較為保守,對匯率走勢判斷完全基于市場外部信息。在W公司使用單一的即期、遠期或期權產(chǎn)品的情況下,未來其匯率避險效果可能出現(xiàn)以下情況:
2018年7月11日,即期結匯價格為6.6655;12個月普通遠期結匯價格為6.6843。在12個月買入看跌期權行權價為6.7時,期權費為1102pips;12個月賣出看漲期權的行權價為6.72,期權費為929pips。假設企業(yè)用于辦理匯率避險的總金額為3000萬美元。
情形一:12個月后,假設人民幣升值,到期日2019年7月11日的即期市場價格為6.5。
若辦理3000萬美元的即期結匯,可兌換人民幣:6.5×3000萬美元=19500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6.65相比,虧損450萬元;
若辦理3 0 0 0萬美元的遠期結匯,可兌換人民幣:6.6843×3000萬美元=20052.9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獲得匯兌收益552.9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獲利102.9萬元;
若辦理買入看跌期權金額30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7×3000萬美元=20100萬元,支付350.4萬元人民幣期權費,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19749.6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獲得匯兌收益249.6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虧損200.4萬元;
若辦理賣出看漲期權金額30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5×3000萬美元=19500萬元,獲得278.7萬元期權費,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19778.7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獲得匯兌收益278.7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虧損171.3萬元。
情形二:12個月后,假設人民幣貶值,到期日2019年7月11日的即期市場價格為6.9。
若辦理3000萬美元的即期結匯,可兌換人民幣:6.9×3000萬美元=20700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獲利750萬元;
若辦理3 0 0 0萬美元的遠期結匯,可兌換人民幣:6.6843×3000萬美元=20052.9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匯兌虧損647.1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獲利102.9萬元;
若辦理買入看跌期權金額30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9×3000萬美元=20700萬元,支付350.4萬元人民幣期權費,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20349.6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匯兌虧損350.4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獲利399.6萬元;
若辦理賣出看漲期權金額30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72×3000萬美元=20160萬元,并獲得278.7萬元期權費,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20438.7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匯兌虧損261.3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獲利488.7萬元。
從上述到期情形來看,單一匯率避險產(chǎn)品既可能幫助企業(yè)鎖住訂單利潤,也有可能造成訂單利潤的虧損。與到期日的即期結匯價格相比,遠期結匯在人民幣升值時可為W公司帶來無限收益,也可能會在人民幣貶值時造成無限虧損;買入看跌期權既可獲得保底結匯價格,規(guī)避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又可在人民幣升值時享受即期結匯的價格,但需支付大額期權費;賣出看漲期權使W公司獲得一定期權費,但如人民幣大幅貶值,則可能面臨對結匯價格保護不足的情況。
銀行從整體上把握該筆訂單的回款情況,全流程分析W公司避險需求,綜合運用外幣負債對沖、外匯交易產(chǎn)品,為W企業(yè)制定了組合匯率避險方案。
一是增加外幣負債,使匯率風險形成自然對沖,縮減匯率風險敞口。W公司資金收入幣種與資金使用幣種存在較大的錯配,境內人民幣的大幅使用加劇了外幣收匯資金間的匯兌風險。為此,W公司逐步壓縮了境內人民幣流貸和項目貸款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出口方向的外幣押匯貸款,利用出口方向外匯貸款可以結匯成人民幣使用的政策紅利,來解決境內人民幣的使用需求;同時,匹配遠端收匯資金作為還款來源,既獲得了成本更低的外幣貸款資金,同時又增加了外幣負債,可與遠端收匯資金形成匯率風險自然對沖,縮減了自身匯率風險的暴露。
根據(jù)訂單回款情況,W公司在銀行辦理了6個月,金額3000萬美元的出口押匯,貸款利率遠低于同期限人民幣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了財務支出的壓力。根據(jù)資金使用計劃分筆提款,W公司將所得出口方向的外幣貸款結匯用于境內人民幣款項支付,貸款還款資金來源匹配遠端收匯資金,因而無需考慮匯率波動風險。通過增加外幣負債,W公司匯率風險敞口縮減了3000萬美元。
二是針對短期限的收匯資金避險需求,優(yōu)先選擇即期與遠期結匯。匹配自身資金收支時點相機抉擇,制定與公司外匯資金使用計劃期限匹配的即/遠期匯率避險方案,減少結匯時間上的錯配,提前鎖定能保證利潤的結匯匯率。針對預付款收匯環(huán)節(jié),一是優(yōu)先安排同幣種外匯資金直接支付境外原材料采購款,避免因資金匯兌產(chǎn)生損益;二是匹配生產(chǎn)計劃,抓住即期市場價格,爭取銀行優(yōu)惠匯率,逢高結匯用于短期資金周轉;三是提高遠期匯率詢價頻率,結合訂單匯率價格,在遠期匯率不低于訂單匯率價格的情況下,及時鎖定與遠端資金使用計劃匹配的遠期結匯匯率,以保證利潤。
定單成交后,W公司將預收款支付原材料的剩余部分,安排即/遠期資金結匯計劃:對于一周以內的生產(chǎn)資金,在銀行爭取人民銀行掛牌中間價的加點100pips的價格即期結匯;對于未來三個月的生產(chǎn)資金,根據(jù)付款時點,在盡量保證遠期匯率高于6.65的訂單匯率情況下,鎖定7天、14天、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等多筆數(shù)不同期限的遠期匯率,從而鎖定了訂單利潤。
三是靈活搭配各類產(chǎn)品,組合避險。W公司收匯時點需要根據(jù)造船訂單工程進度分批收匯,時間跨度短則半年,長則超過一年。由于時間跨度較長,市場上難以達成更優(yōu)的遠期結匯價格。結合公司風險偏好和內部治理要求,參考其自身風險適合度評估情況,W公司選取以一定比例的收匯資金辦理匯率期權衍生產(chǎn)品,并優(yōu)先辦理風險相對可控的買入期權,以突破即/遠期結匯只能以固定價格結匯的局限,在到期匯率與行權價之間靈活選擇對自身更優(yōu)的價格,同時搭配少量的賣出期權產(chǎn)品,對沖買入期權的期權費。
針對12個月后的遠期收匯資金,使用遠期與期權產(chǎn)品組合避險。2018年7月11日,即期結匯價格為6.6655;12個月普通遠期結匯價格為6.6843;12個月買入看跌期權行權價為6.7時,期權費為1102pips。由于買入期權的期權費較高,銀行在充分揭示風險的情況下,建議同時搭配一筆賣出看跌期權,以賣出期權的期權費補貼買入期權應支付的期權費,降低財務成本。當日,12個月賣出看漲期權行權價為6.72,期權費為929pips。最終與企業(yè)商定后,組合產(chǎn)品的比例分配為:遠期結匯500萬美元+買入看跌期權1000萬美元+賣出看漲期權1500萬美元。具體情景分析如下:
情形一:12個月后,假設人民幣升值,到期時的即期市場價格為6.5,辦理遠期結匯金額5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6843×500萬美元=3342.15萬元;辦理買入看跌期權金額10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7×1000萬美元=6700萬元,支付期權費110.2萬元,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6589.8萬元;辦理賣出看漲期權金額15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5×1500萬美元=9750萬元,獲得期權費139.35萬元,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9889.35萬元。綜上,該種情形下到期可兌換人民幣19792.15萬元,凈收取期權費29.15萬元,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19821.3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可獲得匯兌收益321.3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虧損102.9萬元。
情形二:12個月后,假設人民幣貶值,到期時的即期市場價格為6.9,辦理遠期結匯金額5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6843×500萬美元=3342.15萬元;辦理買入看跌期權金額1000萬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9×1000萬美元=6900萬元,支付期權費110.2萬元,相當于實際兌換人民幣6789.8萬元;辦理賣出看漲期權金額1500萬美元,可換人民幣:6.72×1500萬美元=10080萬元,獲得期權費139.35萬元,相當于實際換人民幣10219.35萬元。綜上,3000萬美元到期可換人民幣20322.15萬元,凈收取期權費29.15萬元,相當于實際換人民幣20351.3萬元。與即期結匯相比,匯兌虧損348.7萬元,與訂單簽訂時的美元匯率相比,獲利401.3萬元。
通過傳統(tǒng)避險策略和組合避險策略的對比可以看出,單一避險產(chǎn)品容易受到匯率波動影響,而匯率避險產(chǎn)品組合則可以形成產(chǎn)品內部對沖,更能克服單一產(chǎn)品不能分散風險的弊端。雖然組合產(chǎn)品并非盈利最高的產(chǎn)品,但是更能熨平匯率波動,并克服了單一產(chǎn)品單邊下注的不確定性,避險效果上更為穩(wěn)健。經(jīng)過匯率避險方案的調整,W公司整體匯率風險敞口逐漸壓縮,通過多種匯率避險產(chǎn)品組合的運用,大幅分散了W公司單一產(chǎn)品的風險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