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1
下午穿過校園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多了很多外地牌照的小汽車。鄰近省份的有粵、湘、鄂、皖、閩、浙、蘇,較遠省份的有晉、冀、魯、豫、京、津、渝……五湖四海,應有盡有。這些都是外地家長送新入學的孩子來報到的家用小轎車,報名點周圍簡直就是全國車牌大展示。
每個時代都有當時主流的交通工具,每個時代送孩子上學的方式都不相同。我第一次離家上學是在1987年,學校在相鄰的萬年縣。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我,想到那段“遙遠”且未知的路途,心中不免忐忑不安。父親和福昌伯送我前往,他們都安慰我說,不用擔心,坐上汽車,到了國道,又寬又平,那可是真快啊。
我們吃過早飯,扛著行李就上了路。先要步行十里路,到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擠三輪車,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顛簸到達縣城。而大人說的國道是在一個叫黃金埠的地方,離縣城還有三十多公里。換乘長途汽車,道路崎嶇不平,車行十分緩慢,到達黃金埠還得一個小時。等到上了國道,已經(jīng)折騰了差不多一上午。不過出遠門的興奮和好奇淹沒了疲憊,我心中不時陣陣感慨,國道就是國道,那可是真快??!約在下午三點多,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不到一天,我就從一個偏僻的小村子,來到了另外一個縣,出縣原來比我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長大后我才知道,從老家到萬年縣,直線距離不過四十幾公里。但是,因為山河阻斷,兩地之間沒有直達的公路,需要繞道。這么一來,路程增加了一倍,變成了八十幾公里。當時豈止是去萬年要如此大費周章,但凡是我們老鄉(xiāng)出遠門,都得繞道黃金埠,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而今,橫亙在老家和萬年兩地之間的大山和大河早就被貫通了,先后于2004年和2011年通車的昌萬公路、昌德高速把兩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四十幾公里的路程幾十分鐘就到。而我們縣全境也被高等級公路網(wǎng)覆蓋,真正是陸路連接四面八方,水路通達五湖四海。更值得期待的是已于2018年底開工建設(shè)的昌景黃高鐵,未來鄉(xiāng)親們在家門口就能乘坐高鐵去往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2000年,我考取鄭州大學研究生,每個學期都要奔波于南昌和鄭州之間。其間900多公里,乘K字頭火車一開始大約需要17個小時。后來經(jīng)過幾次鐵路大提速,縮短到大約13小時。十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千里之外,不禁讓人感嘆,火車那可是真快。
每當路過武漢長江大橋時,列車廣播中都會傳來對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的詳細介紹。1956年毛主席在武漢暢游長江,寫下宏偉詩篇《水調(diào)歌頭·游泳》,其中就寫到這座作為新中國象征性建設(shè)成就而登上了紀念郵票、紀念章和人民幣的大橋?!帮L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我想,每次車到橋上,就會有人不由自主地默誦起來吧。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天塹”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今天它已經(jīng)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唯一的過江通道至今仍未“退休”,與它并肩奮戰(zhàn),承擔著祖國南北繁忙交通任務(wù)的大橋,光在武漢就還有十幾座。
在高科技的幫助下,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幾乎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全國各地公路網(wǎng)、鐵路網(wǎng)不斷變長、變密,連接各地的交通大通道就如鑲嵌在壯麗山河之間的一條條玉帶,全國上下一片坦途。
2
比老百姓出門通道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子女上升的通道。曾聽父親講他讀書的經(jīng)歷。他生于1948年,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正逢我國歷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與同齡人一樣,他每天最為擔心的不是學習成績不好,而是放學后沒有東西填飽肚子。他境況并不是班上最糟糕的,因為他自己會到湖塘里挖藕,還有我大伯偶爾從煤礦帶回一點吃剩的大米,和我奶奶到田里一粒一粒拾起來的稻谷,所以他比別人的糧食來源要多一點點。這樣的糧食來源終究還是杯水車薪,到了冬天饑腸轆轆,衣衫單薄,根本抵擋不了刺骨寒冷。他實在無法堅持去10里之外的學校上學,因此四年級沒有上完就輟學了。
因為成績好,老師多次到家里跟我奶奶做工作,說我爸放棄學業(yè)太可惜了,堅持一下說不一定將來能改變命運。但老師只能解決精神食糧,無法解決物質(zhì)食糧。對一個天天忍饑挨餓的孩子來說,想在教室里保有一張安靜書桌,真是太難了;想借此改變命運,更是一場美夢。奶奶對父親輟學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直到去世的時候,她還在念叨著。她說,要是能挨過那陣子,我父親說不一定會有出頭之日。奶奶不知道的是,因為饑餓,后來又因為各種政治運動,沒有挨過那一陣子而輟學的孩子又何止是我父親一個。
一代人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往往會寄托于下一代。我們上學后,父親寄予厚望。同時他和母親夜以繼日地勞作著,為我們讀書創(chuàng)造條件。他們勤勞能干,農(nóng)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之后,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一年比一年改善,我們不再受到饑餓的威脅,沒過幾年光景還有了自己獨立的住房。20世紀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的高考得以恢復;80年代初,國家百廢待興,人才急缺,中專教育應運而生。從此,讀書這條傳統(tǒng)的社會上升通道再次得以暢通,平民百姓的子女完全有機會通過努力讀書,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1987年,初中畢業(yè)的我升入了一所師范學校,這在鄉(xiāng)親們眼里算是跳出了“農(nóng)門”,將來可以不像父輩那樣辛辛苦苦到土里去刨食,工作后的固定收入也可以給家庭減輕一點生活壓力。而后來的自學考試、研究生招生等制度的落實,又使我在學業(yè)上更進了幾步,彌補了父親當年年少輟學的遺憾。隨著國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的落實,千千萬萬的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從社會各個層面冒了出來,他們紛紛走上了管理、科研、教學、醫(yī)療、制造、生產(chǎn)、服務(wù)等各種重要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崗位,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千千萬萬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帶來了國家命運的改變,社會面貌的變化那可是真快啊。那飛馳在高速公路上送孩子上學的小汽車,那貫穿祖國東西南北的高速鐵路網(wǎng),那跨越江河湖海的雄偉大橋……無不是我國經(jīng)濟建設(shè)飛速發(fā)展幾十年成就的縮影。正是有了從交通到社會上升等各種通道的暢通,今天的孩子才可以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必須憑借兩條腿跋山涉水千里萬里,才有享受坐著小汽車或高鐵、飛機出門的便利,才有先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后進入窗明幾凈辦公室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