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婷
(福州文博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1)
批注式閱讀由來已久,這是古人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像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提出“熟讀精思”的讀書方法,并且身體力行。很多書每讀一遍,就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圈點勾畫做批注,從而將自己的思考引向更精深的境地。批注式閱讀非常靈活,可以從作品的內容、情感、寫法、結構等方面著手;也可以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可以寫心得體會,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等。它充分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發(fā)揮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也意識到批注式閱讀的有效性。現(xiàn)行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提示中提到“在課本上勾畫關鍵語句,并在你喜歡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批注”。筆者就批注式閱讀教學進行長期摸索,從教師的教學方面和學生的批注方面進行探究,頗有收獲。
閩派語文的“求實”里面有一條,就落實到操作性。我們不能空講“求實”,要給它一個可操作性的方法。[1]批注式閱讀雖說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文本的活動,但其作為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途徑時,就需要定一些“規(guī)矩”。這里的“規(guī)矩”,就是教師教給學生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即批注步驟。
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就是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2]批注步驟的安排是有先后順序的。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時,先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得出中心,再思考文章的結構和寫法特點,接著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最后談自己的讀后感悟或提出疑問。本著這樣的原則,將批注分為以下九步:批標題、批內容、批中心、批結構、批段落、批寫法、批句子、批感悟及批疑問。
“寫了什么”是了解一篇文章的根本。在平時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學生看不懂文章。他們把一篇文章逐字逐句從頭看到尾,僅僅只是看懂了文字,但看不懂文章寫了什么。這是因為這些學生不懂得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未能真正讀懂文章。
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從批注文章的標題入手。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要學會拿到一篇文章時習慣性的去看標題,通過標題去猜讀這篇文章的寫作內容、主題等,這樣就便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通讀全文,概括文章的內容,寫下文章的中心,那么這也就是從大處著眼。理解了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文章也就可以說讀懂一多半了。諸葛亮讀書“獨觀其大略”,善于從文章的大處入手,不會讓自己陷入某些局部的小問題中而不可自拔。所以當他與徐庶等人一起讀書時,諸葛亮這種讀書方法不僅在讀書效率上高于其他人,而且對文章的理解也更到位、更透徹。
僅僅知道一篇文章寫了什么是不夠的,還要去深入探究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也就是這篇文章的結構如何?每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的寫作思路是通過文章結構呈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內容的意識,從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事實上是明白了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進一步可以進行寫法上的探究。這樣不僅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利于學生寫作的模仿。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通過批結構、批段落、批寫法這三個步驟慢慢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句子是每一篇文章的血肉,學會判斷和挑選文中重要的句子,就是弄明白了文章“怎樣寫”的問題。一篇文章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辭句、描寫句、內涵深刻的哲理句以及對文章的結構內容起重要作用的關鍵句,包括中心句、過渡句、總起句、總結句等。找出這些句子進行批注,慢慢培養(yǎng)學生自主欣賞文章之美的能力。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2]閱讀時,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要讀懂文章,還鼓勵學生有獨特的體驗,有思考。引導學生思考與課文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把想到的相關內容隨筆寫下,就是批感悟。批感悟可以從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這個角度來批,也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寫對生活的感悟,甚至可以是看完文章后對自我的反思。
語文和其他科目一樣是一門學科,有其學習和教育規(guī)律,有基本的要求和規(guī)范。[3]第一階段要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按照這九個步驟一步一步地進行批注,只有定好規(guī)矩,學生熟練掌握了批注的形式、角度、方法,才能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規(guī)矩”意識,起到有示范,讓學生把握得住,能舉一反三[2]的效果,批注式閱讀的雛形也就形成了。當學生已經習慣了適應了做批注這種閱讀文本的方式之后,就要靈活調整批注閱讀的步驟,進入批注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如何理解批注閱讀的“有的放矢,去枝取干”?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精讀,應當根據(jù)課文內容、文體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等等,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2]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無需九個步驟都具備,要有針對性地從九個步驟中選出適合每篇文章的進行批注。教師在認真?zhèn)湔n的基礎上,不同的文章由教師確定本課批注的內容及步驟。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就可以給學生這樣明確批注的步驟:
這一階段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文本閱讀的敏銳性,慢慢地學會確定不同文本不同的學習重點。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第二階段這種看似放手實則有的放矢的訓練,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緊抓不放”但又“自主批注”這二者豈不矛盾?其實不然!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之上,學生的批注已經比較成熟,走到了第三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的閱讀中,學生要緊抓不放三個步驟,即批中心、批句子和批結構。這三個步驟涉及到每一篇文章的“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大處、細處、奇處來品讀。不論面對什么樣的文章,這三個步驟都要緊抓不放,久而久之,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將會得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自主批注”是指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在緊抓不放那三個步驟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閱讀文本的感受,自選角度、自選步驟進行自主批注。閱讀本來就是一項個性化的活動,到了第三個階段,就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伴隨下,自主感悟、自動探究、飛揚思想、獲取智慧。之前兩個階段教師手把手的引導都是為了這一階段服務,只有之前的引導,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實現(xiàn)第三階段的高質量、高效益的獨立閱讀。
批注式閱讀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共同解讀課文文本的過程。批注式閱讀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4]這種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閱讀教學,通過對學生三階段的引導,既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考慮到學生的基礎閱讀,又漸漸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是一個播下種子、辛勤耕耘之后必然收獲的過程,也是一個灑下春雨、靜待花開的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