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本喜 石冰 李純
[摘要] 目的 探討尿糖和血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所有患者開展尿糖、血糖(其中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檢驗,通過分析尿糖檢驗與血糖檢驗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繼而判定尿糖和血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實際應用價值。 結果120例患者中,共檢出糖尿病陰性患者8例(6.67%),空腹血糖正常患者12例(10.00%),餐后2 h血糖正常患者2例(1.67%)。 結論 尿糖聯(lián)合血糖檢驗能夠有效提升糖尿病診斷準確率,縮短診斷周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與診斷依據(jù),值得推廣。
[關鍵詞] 尿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尿病;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446.1;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0(a)-0193-02
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之一,其在全球范圍內均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且易于與多種慢性疾病聯(lián)合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現(xiàn)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安全的三大疾病之首。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大眾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與此同時,受不斷加劇的社會節(jié)奏影響,其飲食結構也發(fā)生率一定的變化,導致近年來糖尿病等相關慢性疾病的發(fā)病率日趨高企[1]。目前臨床尚無針對糖尿病的根治之法,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提升早期診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探究尿糖、血糖在糖尿病診斷過程中的影響,該次研究2017年1月—2019年1月抽取該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結合尿糖檢測,開展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檢測,以期尋找其中的相關性因素,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所有患者開展尿糖、血糖(其中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檢驗,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42~82歲,平均年齡(61.5±8.5)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1.5)年,所有患者均且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出的糖尿病病情判定標準,臨床癥狀明顯,已通過臨床檢測,確診其糖尿病病情,排除其他細菌感染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疾病,均對該次研究知悉,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
1.2? 方法
①尿糖檢測:該次研究尿糖檢測儀器選擇日立7 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同時選擇其相配套的試劑工具;于清晨(患者起床1 h內為宜)采集3 mL尿液樣本,針對120例患者采集240份尿液樣本,每例患者留置1份備用。②血糖檢測:血糖檢測選擇儀器:日立7 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同時選擇其相配套的試劑工具,于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其靜脈血,每份1.5 mL;隨后在患者用餐后2 h采集其靜脈血,120例患者共采集240份血液樣本,每例患者留置1份備用;分別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與干化學試劑+葡糖糖氧化酶法進行血糖分析,若見分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樣品污染,即選擇留置備用樣品。
1.3? 觀察指標
①選擇檢測試紙檢測其尿糖結果,若見“+”即可判定陽性,若超過6個以上的檢測維度均存在“+”,共計“-、±、+、2+、3+與4+” 等6個維度,即可判定其尿糖陽性檢出[2]。②患者檢測結果顯示,其空腹血糖水平≥6.1 mmol/L時,即可判定其存在血糖異常。③患者檢測結果顯示,其餐后2 h血糖水平≥7.8 mmol/L時,即可判定其存在血糖異常;所有血糖異常者,即可直接判定為糖尿病。若尿糖、血糖檢測結果一致,則判定為陰性,若尿糖與血糖檢測結果存在出入,則判定為陽性,針對陰性率與陽性率進行計算分析,研究其診斷價值。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x±s)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尿糖檢驗與血糖檢測結果及相關性分析
該次研究抽取的120例患者中,共檢出糖尿病陰性患者8(6.67%)例,空腹血糖正?;颊?2(10.00%)例,餐后2 h血糖正?;颊?(1.67%)例。通過分析研究可見,所檢患者中,尿糖檢測結果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對比存在明顯關聯(lián),尿糖水平越高,其血糖水平越高,二者呈明顯正相關;故在尿糖診斷過程中,雖然患者體征無明顯異常,但若血糖檢測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濃度異常,同樣可將其判定為糖尿病類型;另外,在執(zhí)行糖尿病檢測的過程中,無法根據(jù)尿糖這一單一檢驗結果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見表1。
3? 討論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同時隨著大眾生活型態(tài)改變,糖尿病在全球范圍內的發(fā)病率與盛行率正呈現(xiàn)出急速攀升的趨勢;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內分泌功能性臨床疾病,也是導致人體失能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顯示,全世界現(xiàn)有糖尿病患者3.7億,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次已突破1.1億[3];自2009年開始,我國的糖尿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4名,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8%,因此選擇一種精準、有效的診斷措施,加強糖尿病的早期監(jiān)控,是保障大眾安全健康的重要途徑。
糖尿病具有較為復雜的病理機制,雖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其病癥機理,但主流研究認為,胰島素分泌異常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正常分泌的胰島素可以足夠將升高的血糖降至正常范圍;而胰島素分泌量一旦不足,將促使其效用下降,從而誘導病發(fā),但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在此處略有偏差,1型糖尿病多因胰島素不足所致,而2型糖尿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濃度通常高于正常人,但無法發(fā)揮其正常作用,即胰島素抵抗現(xiàn)象[4]。
根據(jù)多年來臨床研究內容總結,現(xiàn)階段可以確定的是,影響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來自遺傳、肥胖、不良生活習慣、鍛煉缺失、飲食不節(jié)、精神異常及病毒感染等類型。可以的確定的,糖尿病具有較強的家族遺傳易感性,但其并非確定致病源,往往需要外界因素的影響,如肥胖、體力不足、飲食不規(guī)律等。而肥胖患者自身體質較差,且脂肪含量大,其本身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以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導致胰島素作用受阻,引發(fā)胰島素抵抗;在其過程中,肥胖者本身存在著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而高胰島素血癥可以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導致胰島素作用受阻,引發(fā)胰島素抵抗;從而將導致惡性循環(huán),糖代謝紊亂與β- 細胞功能不足交替出現(xiàn),且極難進行平衡干預,發(fā)展至晚期,將促使其糖代謝紊亂,誘使β- 細胞功能缺失,多發(fā)展為2型糖尿病。而正常的體育鍛煉是促使胰島素活性與其功能性的有效方式,一旦缺乏相應的鍛煉,將失去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加劇胰島素抵抗的現(xiàn)狀,同時具有較高的風險合并有不同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另外,因肉、海鮮、內臟等食物中攜帶大量的脂肪與蛋白質,長期食用此類食物者,很容易造成營養(yǎng)失衡,發(fā)展為營養(yǎng)過剩,為2型糖尿病的病發(fā)提供條件[5]。另外,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過度激動的情緒狀態(tài)及較強的心理壓力都將無形中促使人體分泌大量的激素,從而影響其血糖水平。綜合上述病因分析,可見血糖在糖尿病的早期病發(fā)或發(fā)病條件中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缺乏鍛煉、飲食不節(jié)、不良情緒等因素均可導致其血糖提升,而在該次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血糖與尿糖呈明顯正相關。因此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血糖與尿糖均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重要參數(shù),因糖尿病患者無法調節(jié)自身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而相較于正常水平,其具有明顯的差異,通過重復檢測可見,二者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診斷價值。因此,在利用血糖、尿糖進行糖尿病檢測的過程中,切記不可盲目選擇降糖藥物,需持續(xù)使用藥效穩(wěn)定的降糖藥物穩(wěn)定患者血糖水平,同時需嚴格按照診斷標準,抽取其空腹與餐后2 h血糖,避免抽取其超空腹或餐后較長時間的血液標本,同時為保障其診斷結果,需指導患者在執(zhí)行診斷前停止攝入激素類藥物、避免進行過量運動等。綜合該次研究報告可見,雖然目前尚無法完全排除陰性糖尿病者,但其血糖結果的診斷準確率較高,因此在執(zhí)行糖尿病診斷的過程中,結合血糖與尿糖水平進行聯(lián)合檢測,可作為提升糖尿病診斷率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尿糖聯(lián)合血糖檢驗能夠有效提升糖尿病診斷準確率,縮短診斷周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與診斷依據(jù),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建芬, 賴銘波, 余琳. 血糖與尿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 實用醫(yī)技雜志, 2017,3(1):6-8.
[2]? 徐會芹. 探討血糖與尿糖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檢驗價值[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12(71):53-55.
[3]? 韋振空. 血糖與尿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7,8(33):48-52.
[4]? 邢光輝,王曉慧.血糖檢驗和尿糖檢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7, 18(6):38-39.
[5]? 盧恩田. 血糖檢驗和尿糖檢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7,26(2):116-120.
(收稿日期: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