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其智
2003年夏天,當我的大學同學們懷揣211院校數(shù)學專業(yè)畢業(yè)證書,走進銀行、學校和機關(guān)時,我卻背起行囊回到了家鄉(xiāng),成為新聞“臨時工”。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卻為此整整準備了四年。大學里,我利用業(yè)余時間,完成了新聞學專業(yè)本科段自學考試的學習;大四時,我選擇廣播電臺作為實習單位,從零學起,跑新聞、寫稿子、剪錄音、做口播,只為實現(xiàn)“記者夢”。
有夢簡單,追夢不易。在一線做時政記者,我用5年跑遍了民生、經(jīng)濟和黨政等各個領(lǐng)域,也從一名新手變成了“老司機”。每個當記者的人要說起難忘的事兒和吃的苦,都會羅列一大堆,但總會有那么一兩個瞬間,讓你受益終身。
有一年除夕,我跟隨市領(lǐng)導到深山里的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慰問,車剛剛爬上大嶺就因為雪天路滑而翻了車,采訪車在山頂側(cè)翻后、又旋轉(zhuǎn)了好幾圈直奔四五百米的懸崖而去,最后是被一塊沒有來得及運走的巨石擋住,全車人才得以生還。此后,我還是從車窗里爬出來,堅持完成了采訪,因為我是記者。有一年夏季,鴨綠江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我在采訪途中被困在一處村莊整整12小時,我堅持用8次直播連線報道,記錄了整個救援過程,那一刻,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信念,我是記者。丹東地處中朝邊境,特有的抗美援朝紅色基因,讓這里成為新聞富礦。千里尋找志愿軍遺骸的親人、鴨綠江斷橋上激情唱響志愿軍戰(zhàn)歌的將軍、和平年代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都被我一一記錄,見證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與時代同行,我自豪,我是一名記者。
□石其智在直播間留影。
2009年,正當在時政新聞采訪一線如魚得水時,我卻選擇了加入民生記者的行列。丹東廣播電視臺全新改版的《政風行風熱線》節(jié)目,是一檔民生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每天邀請政府職能部門做客直播間,為百姓解疑答惑、排憂解難。時政記者一線采訪的積淀,讓我有機會走到話筒前。直播間里,協(xié)調(diào)政府職能部門與市民對話,游刃有余;直播間外,運用新聞輿論監(jiān)督功能,追蹤民生問題辦理,十年來從未離開。連續(xù)3600多個清晨,每天七點到崗是我交出的答卷。這份答卷中有直播間里與市長、局長和聽眾對話的從容不迫,有對問題窮追不舍的跟蹤與反饋,這種堅守收獲的是:10年聽眾撥打熱線電話32萬人次,受理解答和解決問題5萬多件,辦結(jié)率98%。這數(shù)字并不虛無縹緲,這5萬多件記錄都我卷柜中的筆記里,更裝在每位市民的的心里。而我更收獲了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組織溝通和快速協(xié)調(diào)處理問題的能力。
作為民生記者,一面是亟需幫助的百姓,一面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建好連心橋,不光要靠責任意識,更要付出實實在在的辛苦和努力。每一件受理的問題,都需要一一跟蹤回訪,當一大批由點及面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當百姓露出滿意的笑臉,當城市一天天變美好,我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新聞人的榮光,因為我們是時代進步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有一年臨近供暖季,多位市民打來熱線電話反映,燒煤取暖戶取暖費補助每年只有20多塊錢,這個標準執(zhí)行了10多年,但煤價年年上漲,希望提高補助標準。接到電話后,我?guī)喜稍L設(shè)備、騎上自行車就來到了居民家里。在我眼前的景象是:那些平房或棚戶區(qū)住戶,居住面積小、人口多、生活拮據(jù),每年花在燒煤取暖的費用都達上千元。與樓房取暖戶半額、甚至全額補貼相比,微額的補貼簡直杯水車薪。報道在《熱線特別策劃——市長走進直播間》節(jié)目播出后,立即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視。市長立即責成有關(guān)部門對全市燒煤取暖戶進行調(diào)查,之后,通過市政府常務(wù)會議決定將提高燒煤戶取暖費補助標準列為當年為市民辦的15件實事之一,4萬多戶燒煤取暖戶受益。
民生熱線節(jié)目的生命力在解決問題,民生記者的職責是通過輿論監(jiān)督促進工作落實。一位市民通過新聞熱線反映:物業(yè)公司代開發(fā)公司向其違規(guī)收取了350元有線電視初裝費。通過與相關(guān)部門確認,這筆收費確屬違規(guī),開發(fā)商承諾立即返還。當所有人覺得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時,我卻連續(xù)采寫5篇報道,對此項收費進行深入剖析。報道得到了相關(guān)部門的重視,他們舉一反三,進行專項整治,檢查規(guī)范市內(nèi)6個開發(fā)單位,涉及2000多戶居民,退還業(yè)主初裝費達80多萬元。
有一年春節(jié)前,一位市民給我們熱線打來電話,說自家樓道里住下了一名流浪人員。我和同事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并聯(lián)系了公安機關(guān)。見了面,大家都為難了。因為這名男子既不會說普通話,又不會寫字,身上更沒有任何證明身份的證件,隨身只有半袋大米和幾雙破舊的膠鞋。于是,我們把他送到了救助站。正常情況下,記者的工作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但整個春節(jié)假期,我都在惦記著這位流浪者。他的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故事?他的家在哪里?他的親人是不是
民生連著民心,吃穿住行件件關(guān)乎民生,事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作為民生熱線記者,真誠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忠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呼聲和要求,才能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在四處尋找他?
掃碼閱讀石其智代表作《漫漫七年回家路》
于是,我堅持每天到救助站看望他,堅持和他一邊交流一邊看電視節(jié)目,雖然只能聽清一兩個詞,但經(jīng)過反復耐心地與他交流,他越來越愿意和我們說話。每天吃完午飯,站長于鳳華都會打開全國救助管理站站長微信交流群,讓他在群里說上幾句話。第十天后,云南昆明站傳來消息:他很可能是拉祜族人。
于是,我輾轉(zhuǎn)找到民族語言翻譯,終于得知:他叫勞住,今年32歲,家住云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富巖鎮(zhèn),具體是哪個村子,翻譯也沒聽懂。原來,這名叫老九的人離家七年,某城市傳銷被騙后,步行1年4個月走到另外的城市。在那里的磚窯場務(wù)工4年,分文未得,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丹東。當?shù)弥衣牰怂男畔?,勞住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并用充滿希望的眼神看著我,一次次說出那兩個字——回家。我堅定地拍著這個32歲大男孩的肩膀說:我們一定會幫你回家。
沒有直達的火車,沒有確定的具體家庭住址、語言無法順利交流,僅有的一點基本信息,讓勞住的回家路多了相當?shù)牟淮_定性。而如果不做嘗試,勞住只能在丹東落戶并安置到福利機構(gòu)??粗浅錆M希望的眼神,我向民政部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千里試投——不惜一切代價送勞住回家。于是,民政部門制定了一份詳實的方案,由救助站站長于鳳華帶隊組成三人護送小組,踏上了4000多公里的護送之路,而我也是其中一員。
□圖1 本文作者在鴨綠江斷橋進行現(xiàn)場報道。
□圖2 本文作者在政風行風熱線大型戶外直播活動現(xiàn)場與市民互動交流。
□圖3 本文作者在社區(qū)采訪居民,傾聽百姓訴求。
從丹東到北京,從北京到昆明,連續(xù)四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僅僅是返鄉(xiāng)之路的開始。從昆明市到普洱市,從普洱市到孟連縣,從孟連縣到富巖鎮(zhèn),又是連續(xù)三天的長途客車。在中緬邊境的富巖鎮(zhèn),我們一路走一路問,但沿線的拉祜族老鄉(xiāng)都聽不懂他所描述的家庭住址。日夜兼程6天6夜,在富巖鎮(zhèn)民政辦,當我們再次失去了線索,正在陷入困境、不知所措時,一對來登記結(jié)婚的青年男女一下子認出了這個離家七年的勞住,他們竟然是一個村子的村民。原來,為了尋找勞住,父親因病去世,家里只有弟弟和母親相依為命,親人們每天都在尋找和盼望勞住早日回家。得知七年沒有回家的勞住有了音訊,全家人都急忙趕來接他,那種久別重逢的喜悅和對我們千里護送親人回家的感激之情,讓我們流下了激動的淚花。到了分別的時候,我從自己的包里掏出幾百塊錢,交到勞住的手里。這個鐵打的漢子,此時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聲痛哭,長跪不起,他已經(jīng)把我們當做他的親人了。
歷時六天六夜,行程數(shù)千公里,勞住終于回到了離開七年的家,所有付出、所有辛苦、所有努力,都被我手中的攝像機一一記錄。是的,那一刻,我是記錄者,也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作為一名基層民生記者,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很難有光鮮靚麗的重大事件的報道經(jīng)歷,但每一次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的采訪,讓我在接地氣中感受到了民生冷暖,更體會到了職業(yè)擔當。心中有信仰,筆端有力量。作為一名民生記者,只有把人民真正裝在心中,才能走下去、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說真話,才能書寫百姓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