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繭房效應與新聞消費行為模式

        2019-12-09 02:02:08陳華珊王呈偉
        社會科學 2019年11期

        陳華珊 王呈偉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新聞客戶端已經成為人們主流新聞閱讀方式,與之相伴的算法推送也可能會造成用戶信息獲取時的繭房效應。在個體層次上,對不同新聞的閱讀構成了一個時間上連續(xù)的離散事件序列,個體的新聞閱讀行為一方面有其過往閱讀習慣的路徑依賴,另一方面則受到最新發(fā)生新聞的影響。因此,基于讀者接受信息的動態(tài)模式研究和對注意力競爭的研究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進解繭房效應的復雜性。通過使用事件序列模型,以新聞客戶端用戶在時間維度上連續(xù)消費的新聞主題序列為研究對象,研究發(fā)現(xiàn):用戶在“硬新聞”消費過程中更容易表現(xiàn)出持續(xù)型和游走型的兩種行為模式:當熱點事件爆發(fā)時,偏好消費“軟新聞”的用戶會更容易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

        關鍵詞:繭房效應;回音室效應;事件序列模型;新聞消費

        中圖分類號:C91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19)11-0073-15

        作者簡介:陳華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景氣研究中心主任;王呈偉,哥倫比亞大學量化社會科學項目研究生?(北京?100732)

        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通過新聞客戶端閱讀新聞已經成為人們的主流新聞閱讀方式。根據(jù)第42次CNNIC《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8.0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7.7%。而其中,手機用戶規(guī)模達到7.88億,占網民總數(shù)的98.3% ,并且,網絡新聞應用的網民使用率占82.7%。艾媒咨詢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規(guī)模高達6.36億人,超七成受訪用戶每天使用手機新聞客戶端。伴隨著客戶端新聞瀏覽習慣的興起,根據(jù)用戶閱讀內容偏好以及興趣標簽推送內容的新聞推薦模式也成為了一個現(xiàn)象。這種有偏的信息獲取過程所造成的信息繭房效應及其后果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

        一方面,研究者們對于互聯(lián)網與算法推送過程中是否存在繭房效應的爭執(zhí)暫未停歇;另一方面,關于算法和人的趨同性中哪一個才是繭房效應產生的真正原因也尚未有定論。在各類研究中,不同的研究對象和不同的測量方法都影響著他們的結論。同時,在研究視角上,大部分研究只能局限于靜態(tài)計算讀者閱讀內容的多樣性,而缺乏對時間維度上的讀者行為模式進行深入討論。但這種微觀動態(tài)視角對于那些希望進一步探索繭房效應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本文采取微觀動態(tài)的視角來分析具體情境中,在繭房效應中的讀者們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模式。

        一、問題提出

        (一)信息繭房與回音室效應

        2006年,Sunstein出版《信息烏托邦》一書,在書中他對于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信息獲取、處理過程及其結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Sunstein重新敘述了信息時代的“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s),通過引用Nicholas Negroponte的個人日報(the Daily Me)概念,他認為每個讀者都在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一份完全按照自己興趣定制的新聞報紙,在其中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和角度。而這一做法的結果是信息繭房效應的產生:人們在傳播世界中只能聽到他們自己所選擇的和讓自己舒服開心的內容。

        雖然Sunstein提出了信息繭房的存在,但他更傾向于認為這種現(xiàn)象在真實生活中更為常見——人們會在現(xiàn)實世界(工作場所、學校、鄰居交往)中,花費大量的時間沉浸在他們的“個人日報”里,以NASA/CIA等機構為例,Sunstein指出,其組織領導人和整個組織都生存于信息繭房之中,不愿意去接受少數(shù)人的意見或者傾聽來自異見者的聲音。而互聯(lián)網世界中,以“我們日報”(Daily Us)為特征的信息傳播與交流模式正在不斷更新,并打破人們在傳統(tǒng)交流時會陷入的繭房,以維基為代表的信息更新與積累過程正在打破繭壁。

        但是,Sunstein在觀察博客和搜索引擎時,發(fā)現(xiàn)信息繭房效應在不斷加強。一些搜索結果會產生同質的觀點:個性化搜索確保了谷歌能夠給用戶一些符合其興趣的內容。這就造成了有著不同的搜索記錄的用戶能夠自動接收對于相同搜索關鍵詞的不同答案。而一些購物網站或是內容販賣網站(例如Amazon與Netflix)正在利用協(xié)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等算法,根據(jù)用戶的喜好為他們設置獨特的推薦內容,這種推薦方式運作頗具效果但容易進一步加深繭房效應。在博客世界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人們走向極端僅僅是因為他們只看那些和自己有著一樣價值觀的博客內容。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效果即是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地生存在自己的回音室之中。博客與博客之間存在著區(qū)隔,讀者與讀者之間也出現(xiàn)鴻溝。

        (二)現(xiàn)有研究

        在現(xiàn)有對于回音室效應或者是繭房效應這類有偏信息選擇過程的研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這種效應是否真實存在。因為這種信息有偏選擇行為會造成意識形態(tài)極化、讀者相互區(qū)隔、假新聞泛濫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擔憂民主制度及其危機的研究者們將政治信息的獲得過程作為他們的研究對象。例如, Colleoni等人對Twitter內容分析發(fā)現(xiàn),按照政治立場來劃分推文內容,可以將用戶劃分為民主黨派和共和黨派,這兩派人在內容選擇的同質性上有顯著差異。Jacobson等人對于Facebook上保守派和自由派對應的新聞頁面中人們所發(fā)送的鏈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鏈接所指向的網站大部分不重合,并且自由派的人更喜歡鏈接到自由派的網站,而保守派則更喜歡鏈接至保守派的內容,因此他們認為Facebook上存在回音室效應。同樣,F(xiàn)laxman等人對于新聞網站的檢索記錄(僅限于硬新聞——政治性新聞而言)的分析發(fā)現(xiàn),整體上的意識形態(tài)區(qū)隔呈現(xiàn)一種微弱的存在,并且大部分人都只喜歡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雖然一些持有極端意見的人閱讀對立面的新聞的概率增加了。

        在政治信息獲取研究領域,也有研究者認為繭房效應或其類似現(xiàn)象并不存在。Reese等人通過對博客文章中所添加的外部鏈接的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博客內容都會引用傳統(tǒng)的專業(yè)新聞報道,而這些報道通常是政治中立的,因此他們認為回音室效應在博客世界中并不存在。更進一步的是Dubois和Blank的研究,他們利用受訪者自我匯報的新聞消費習慣作為研究數(shù)據(jù),研究個人在媒體接觸過程中所產生的回音室效應。他們通過是否閱讀對立面新聞、檢測新聞消息源的習慣和新聞閱讀后的觀念改變等五個維度對回音室效應進行測量。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都對政治話題感興趣和/或使用多種媒體。這兩點能夠減少人們陷入回音室效應的可能性。因此他們認為回音室效應是一種被夸大的現(xiàn)象。

        一些學者雖然承認回音室效應/繭房效應存在,但是他們認為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沒有增大這種效應。也有學者認為互聯(lián)網世界中雖然存在著這樣的效應,但相比于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這種效應是被減弱的。

        除去政治信息等硬新聞之外,研究者對其他內容的消費過程也進行了繭房效應研究。Fleder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音樂選擇過程中,不同用戶在啟用算法推薦之后,兩兩用戶之間的購買內容重疊性變高,由此可以判斷推薦系統(tǒng)增加了內容消費同質性,因此推薦系統(tǒng)被認為是一種幫助人們拓展興趣點的工具。此外,Goldie等人發(fā)現(xiàn)在教育政策討論過程中存在著回音室效應。

        對上述不同類型內容消費的回音室效應進行比較,Hosanagar承認不同類型的內容消費之間存在差異,在政治內容的消費中更容易表現(xiàn)出繭房效應。同理,由于綜合性的新聞內容網站之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新聞——政治類的硬新聞、娛樂類的軟新聞——只討論其中的任何一類都會造成對用戶的新聞閱讀行為的理解有偏。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閱讀硬新聞時,閱讀多樣性會更加豐富,但是當他們消費軟新聞時,所選擇的內容會更加單一。

        除了對繭房效應是否存在的爭議,還有學者關注繭房效應的起因。研究結果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研究結果認為算法推送將人們關入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之中,另一類研究則認為算法推送本身不會影響人的選擇,而是人本身的趨同性導致他們選擇性地獲取信息。

        Pariser認為新一代互聯(lián)網過濾器會研究用戶過去的行為從而判斷用戶的類型,并預言其喜歡的事物,這種預言引擎將會為每一個用戶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信息世界,最終改變他們遇見觀點和信息的方式。這種個人獨有的信息世界被Pariser稱為“過濾氣泡”。過濾氣泡作為概念比繭房效應和回音室效應更有針對性,它特指互聯(lián)網中由算法造成的信息選擇性接觸。具體而言,以協(xié)同過濾為例,算法推薦機制的過程在于分析數(shù)據(jù)。通過文本內容中關鍵詞的相似度進行匹配,從而找到與用戶相似的用戶或是與用戶選擇過的物品相似的商品,并推送至每位用戶的瀏覽界面。Pariser認為這樣的算法推送有三種特有的機制:用戶獨自身處其中;過濾氣泡是肉眼不可見的;用戶無法選擇只能進入氣泡之中。因此,他堅定地認為算法定制會導致人們進入過濾氣泡——即出現(xiàn)繭房效應。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于繭房效應的存在與否和它的起因為何這兩個問題,尚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這種困境一方面是因為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選擇的研究平臺和研究內容不同。目前在對新聞閱讀的研究中,既有對Google News類似的新聞集成網站進行研究,也有對Facebook、Twitter等社會化媒體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同研究運用的數(shù)據(jù)和測量回音室效應的方式都相差甚遠,比如Jacobson等計算的是不同派別的網站所用的鏈接的政治傾向,認為民主派更喜歡民主派的內容就是回音壁效應,但是在Reese的研究中,雖然民主派引用更多民主派的信息,但是他們引用更多信息,因此Reese等人認為不存在繭房效應。Dubois和Blank則是利用人們自我匯報的新聞閱讀相關行為進行分析,以及其他針對新聞網站內容的多樣性進行計算的研究。對于不同領域(政治、娛樂等)所展開的研究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因此,這些研究雖然都針對有偏向性的信息選擇行為,但卻因上述原因而難以進行對話。

        除此之外,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首先,某些討論太過于宏觀而難以看到微觀上信息繭房效應的具體生成機制。例如Lazer等人只以某個固定的時間截面上的政治博客連接行為對人們的政治傾向進行分析,而Sunstein的結論也是在宏觀角度上對于信息獲取行為進行的觀察。

        在另一些研究繭房效應的文獻中,研究者們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對于算法推送的內容進行研究。這種研究視角雖然能夠提供給人們一個好的描述,使人體會到算法推送技術呈現(xiàn)給它的內容消費者的客觀世界是如何的,但卻難以展現(xiàn)人們在面對這種環(huán)境時所采取的行動和策略。例如Haim等人對Google News推送的新聞內容加以記錄、分類,并計算他們的推送頻率與分布,來證明這種新聞集合網站的算法推送并沒有出現(xiàn)繭房效應。通過理論探討,喻國明等人指出算法正在過濾并正反饋處理用戶偏好,對新聞信息的類型、題材等方面加以限制,使得用戶的媒體接觸被自己的興趣固化。由此,這種基于計算機的新中介取代傳統(tǒng)媒體,利用用戶的瀏覽記錄為用戶設置議程。

        上述這些研究視角以客觀信息環(huán)境的全貌取代了人真正做出的信息選擇,因此不能完全解釋繭房效應的存在與機制問題。所以也有研究者選擇針對內容消費者自身的選擇行為進行研究。例如以每人每天的閱讀各類新聞的數(shù)量和閱讀概率為依據(jù),計算個人的新聞消費多樣程度,Zhang等人發(fā)現(xiàn)人們在軟新聞(輕松娛樂類新聞)上的多樣性要低,即存在著繭房效應。另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同質化閱讀。Bakshy等人除了對Facebook的推送內容進行記錄外,同時比較每個用戶的點擊行為(即個人從自己所暴露的信息環(huán)境中選擇閱讀的內容),以比較并確認與算法相比,人的趨同性是真正導致他們自己陷入繭房效應的原因。

        以上研究中,有些計算了算法推送的內容界面的多樣性,有些則將人們的點擊記錄中的內容多樣性進行分析,但都只限于對靜態(tài)的、固定的行為結果進行研究。而在真正的新聞閱讀中,個人的閱讀行為則是連續(xù)的,一位用戶如果陷入繭房效應之中,那么他在閱讀完一條新聞之后,應該因為算法推送或是自己興趣的原因,在短時間內再次選擇類似主題進行閱讀;或者他經常性地瀏覽某一個主題的內容。這樣連續(xù)的或是有規(guī)律的新聞閱讀序列應當是一種有助于理解繭房效應的測量指標。況且,這種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tài)選擇過程,已經被不少學者在闡釋繭房效應(或是回音室效應)時提及。例如,喻國明認為繭房效應是在算法技術不斷學習人的歷史瀏覽記錄并將這種學習結果以內容推薦的形式返還給讀者的過程之中,“久而久之”生成的;Sunstein也認為繭房效應是社會動力學意義上的結果,在回音室里“人與人之間不斷傳播”,不斷放大一種聲音,最終形成了繭房。由此可見,在時間維度上或行為序列上對繭房效應進行探索是精準理解繭房效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不應在討論信息有偏選擇行為時忽視人們在時間序列上產生的連續(xù)信息流。

        因此,本文將在時間維度上探索讀者接受或選擇信息時的動態(tài)行為模式,以便了解讀者在面對某個客觀環(huán)境時,做出的選擇在時間維度和行為序列上的模式和特征。

        在針對互聯(lián)網帶來的信息繭房和回音室效應的其他討論中,另一對矛盾也被持續(xù)關注:究竟互聯(lián)網中的信息海洋使得人們更加充分地得知并參與這些討論,還是互聯(lián)網與算法將人們的偏好心理更進一步擴大了。Colleoni等人認為Twitter作為一種新聞媒體,實現(xiàn)了公共領域的功能,而公共領域指的是“一系列社會中的傳播空間,無論何種政見的人都被允許在其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傳播信息或想法、相互辯論”。Brundidge認為網絡加速了人們不可逆地暴露在各種政治意見中的過程,即使他們自己并不愿意,因而網絡提高了政治討論的異質性,達成了一種公共領域。

        但在另一些情況下,互聯(lián)網被認為是加速了信息的選擇性接受,回音室效應使得人們日益加強了自己的政治傾向。如此繭房效應應當會引起的公共領域和全民共有話題的消失。

        但是不可否認,引起全民熱議的熱點新聞事件正在持續(xù)發(fā)生。全民熱議的熱門事件與個人信息繭房內的新聞類型存在著某種注意力競爭關系。有研究表明,雖然人在閱讀新聞時呈現(xiàn)出同質化閱讀的趨勢,但整體信息世界的多樣性會正向影響個人閱讀的多樣性。不過這一矛盾中的競爭機制尚且沒有得到詳細解釋。

        作為信息的使用者,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如何在自己熟悉的話題和全民熱議的話題之間進行注意力分配是我們理解繭房效應在微觀表現(xiàn)的不錯樣本。因此,研究這種矛盾的競爭關系在讀者閱讀行為層面的表現(xiàn)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信息繭房的復雜性。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身處繭房之中的讀者接受或選擇信息時的動態(tài)行為模式是什么樣的?(2)在熱點事件與繭房效應發(fā)生注意力竟爭時,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反映在讀者閱讀行為上是怎樣的?為了解答這兩個問題,本文設計了兩個研究過程分別進行討論。

        二、數(shù)據(jù)處理與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獲取與處理

        本文分析的數(shù)據(jù)是2017年1月1日至3月31日我國某大型新聞門戶網站的用戶評論數(shù)據(jù),對在這段時間內進行過評論的用戶隨機抽樣,共抽取40000個用戶及其所有評論記錄421776條。為確保用戶是活躍并且是真實的,排除了三個月期間僅回復1條新聞的用戶和回復數(shù)量超過200條的用戶(以排除機器人賬戶),由此最終分析樣本為23279位用戶,222056條評論記錄。

        由于綜合性新聞客戶端中所包含的新聞題材廣泛且復雜,因此只對所有用戶的數(shù)據(jù)進行籠統(tǒng)地描述難以使人從更細致的角度去深入理解用戶的繭房效應表現(xiàn);并且,人在不同領域的內容上可能存在著不同的繭房效應程度,因此,我們首先將新聞數(shù)據(jù)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并對讀者在不同類型的新聞內容上的繭房表現(xiàn)進行探討。為了對新聞內容進行整合再分類,本文運用文本主題模型(Topic Model)將所有新聞分為300個主題,閱讀每個主題內前30個關鍵詞并結合主題間文本相似度,再將300個主題進一步聚合,形成六大類主題:民生、娛樂休閑、生活、時政、科技文化、財經。按照新聞主題的嚴肅性,我們大致將前三者歸類為軟新聞,而把后三者歸類為硬新聞。

        其次,為了測試信息繭房效應的表現(xiàn)程度,我們計算用戶的話題偏好程度。我們以每位用戶在六大類主題上的不同回復概率作為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即每位用戶同時擁有六個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分別為民生類、娛樂休閑類、時政類新聞類、生活類新聞類、科技文化類以及財經類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而這六個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作為信息繭房效應的一種測量方式,表現(xiàn)每一位用戶在每一個新聞主題上的繭房效應強弱。在某一話題上回復概率越高的用戶,越偏好消費此類新聞,他在這一類主題上的繭房效應也就越強。

        (二)研究設計

        1. 繭房效應與讀者的閱讀行為模式

        在對繭房效應的已有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種機制會導致繭房效應的出現(xiàn):一種是算法推送導致的信息偏向性獲取,另一種是因為人本身固有的趨同性導致的信息偏好式獲得。雖然表現(xiàn)出相似的結果,但是這兩種原因導致的繭房效應表現(xiàn)在人們選取信息的動態(tài)行為時存在著差異。

        在算法推送導致的回音室效應之中,信息繭房是一種在其中只能夠聽到我們所選擇的和讓我們舒服開心的內容的傳播世界,我們可以預計當一個人在瀏覽新聞時,算法學習了他的瀏覽記錄并且預計其興趣,從而不斷地為其推送相似話題的內容,因此表現(xiàn)在用戶的行為模式上是不間斷地消費相同類型的新聞內容的過程。本文把這種行為模式稱為持續(xù)型行為模式。

        在因為個人的習慣而導致的繭房效應之中,我們首先假設個人會從自己最喜歡的話題開始閱讀,之后由于網絡世界的信息多元且豐富,人們會游走于這樣的信息海洋中,巧合性地遇見一些新聞事件。最終他們會通過搜索引擎等方式把自己的行為集中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上。這被Savolainen歸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搜索理論,他認為個人擁有布迪厄所提出的“慣習”,并且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因此這種由人的本性所驅動的繭房效應表現(xiàn)為游走于信息之間最終又回歸自己的興趣點的新聞消費行為模式。在本研究中,將這種行為模式稱為游走型行為模式。

        在本研究中,新聞內容被分為六個主題類型,分別標記為A、B、C、D、E和F。用戶的每一次新聞閱讀,則可表示為不同長度的事件序列,例如:民生-娛樂-娛樂-財經(ABBE)。因此以上兩種行為模式在具體的新聞消費之中,表現(xiàn)為以下新聞主題之間的序列排列模式。具體如下:

        當一個用戶在主題A之上形成繭房效應時,如果其受到算法推送的影響較大,那么表現(xiàn)出的持續(xù)性行為模式為持續(xù)不斷地消費A主題下的新聞,例如:AA,AAA,AAAA新聞,其中A的數(shù)量并不確定。而這種持續(xù)型行為模式表現(xiàn)在主題消費序列之上時,統(tǒng)一寫作:A+A。

        同樣,當一位用戶因為自己的心理偏好而主動產生繭房效應時,他應當表現(xiàn)出游走型行為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之下,他的行為記錄應當在主題序列排序中表現(xiàn)出諸如以下特征:ABA,ABCDA,AFDA……,即AXA,其中X為通配符,表示其他非A主題。AXA表示用戶正在浩渺的信息海洋中進行游走,但最終會歸于其所偏好的主題A。我們將這種行為模式統(tǒng)一標識為“inter A”。

        并且,由于不同的新聞主題有內容和話題上的差異,人們在不同主題中應當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繭房效應;而新聞消費偏好作為一種測量繭房效應強弱的指標,與這兩種行為模式的出現(xiàn)概率應當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個人在某主題上的繭房效應越強,其在該主題上的偏好指數(shù)越大,且在該主題上表現(xiàn)出以上兩種行為模式的概率也越高。

        而女性通常來說會比男性在某些內容上更容易出現(xiàn)繭房效應;年齡也會影響一個人在信息選取時的多樣性,Sunstein認為互聯(lián)網中的信息積累和信息更正能夠幫助一個人擺脫繭房效應,因此可以預測年輕人可能比年長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繭房效應。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H1.1:不同的新聞主題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繭房行為模式。

        H1.2:同一主題內,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越高,出現(xiàn)兩種繭房行為模式的概率就越大。

        H1.3:在某些內容領域,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xiàn)繭房效應。

        H1.4:年輕人比年長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繭房效應。

        2. 熱點事件與繭房效應的注意力競爭

        信息繭房效應的存在違背了人們對于互聯(lián)網作為一個公共領域的想象,但這種效應與時常爆發(fā)的引起全民熱議的熱點事件又存在著矛盾。從繭房效應的角度來討論人們參與熱點事件的情況,可以看到繭房效應在微觀上競爭讀者注意力的運作機制。

        在熱點事件爆發(fā)時,如果該事件本身屬于讀者自身的偏好話題之中,那么這些讀者們可能更容易關注到該事件;但是,當熱點事件不屬于讀者自身的偏好話題之內時,那么繭房效應越強的讀者越不可能參與到這些熱點事件的討論中。

        另一方面,讀者本身的偏好指數(shù)高低及其所表征的繭房效應的強弱將會影響到他們對于熱點事件的參與情況。當讀者的偏好指數(shù)偏低時,他們將更容易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中;相反,當他們的偏好指數(shù)高,繭房效應高時,他們將更慢地參與到熱點事件中, 甚至不參與其中。因此我們假設如下:

        H2:新聞消費偏好越強的人,越不容易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中。

        (三)事件序列模型

        為了考察上述所提的持續(xù)型行為模式和游走型行為模式在繭房效應中的表現(xiàn),本研究構建了不同的事件序列,并納入相關事件模型(Relational Event Model)框架中來考察人們的新聞消費行為模式以及兩種行為模式的效應:

        1. 持續(xù)型行為模式:這一行為模式指的是在A事件之后繼續(xù)評論A事件的概率模型。例如,運用該模型可以計算出評論完娛樂休閑話題之后繼續(xù)評論娛樂休閑話題(娛樂休閑+娛樂休閑)的概率,即對某話題的持續(xù)關注行為。

        2. 游走型行為模式:這一行為模式指的是在討論完事件A之后,轉而討論其他事件B,之后再轉回事件A討論的概率模型,例如討論完娛樂休閑話題后討論時政類新聞內容、財經類新聞內容,繼而重新討論娛樂休閑話題的概率(娛樂休閑-X-娛樂休閑),即對于話題的忠實度。

        這兩種行為模式是在現(xiàn)有條件允許范圍內,對于信息繭房效應的兩個具體化表現(xiàn)。另外,我們還考察讀者的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與兩種新聞消費行為模式出現(xiàn)概率的關系,因此一共有三組模型,即整體模型、年齡分組模型以及性別分組模型。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一)繭房效應與讀者的閱讀行為模式

        在表1的模型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系數(shù)高于游走型行為模式的系數(shù),可見兩種導致繭房效應的因素中,算法推送造成的繭房效應強于用戶的慣習所造成的結果。其次,新聞熱度的系數(shù)不顯著,表示新聞熱度本身對人們的新聞消費行為影響不大。

        1. 持續(xù)型行為模式

        表1固定效應模型部分的結果表示用戶整體上在不同主題新聞閱讀數(shù)量的分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新聞主題系數(shù)都為正效應,只有科技文化和財經類新聞的系數(shù)為負效應,這意味著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上,用戶更大程度上愿意消費民生類、娛樂休閑類、時政類和生活類新聞,而更少關注科技文化類新聞和財經類新聞。

        但是在持續(xù)型行為模型的模型結果中,雖然科技文化類和財經類新聞的受眾面比其他類型新聞窄,但是它們的讀者卻比其他讀者更有可能持續(xù)參與這類內容的消費之中。首先,財經類新聞的系數(shù)最高,模型所得的對數(shù)發(fā)生比(log odds)值為1.23,這說明對于某一位已經評論了某一條財經類新聞的用戶而言,繼續(xù)評論另外一條財經類新聞的概率比轉向其他類型新聞的可能性要高很多??萍嘉幕愋侣劦南禂?shù)雖然小于財經類的,但是依然是顯著正效應,說明對于關注科技文化類新聞的用戶而言,持續(xù)關注科技文化類新聞的概率要高于轉向評論其他新聞。在系數(shù)為負值的四類新聞中,除了時政類新聞之外,民生類、娛樂休閑類、生活類新聞都屬于軟新聞范疇,對于這類新聞的消費,用戶通常會表現(xiàn)出非持續(xù)關注的行為模式。

        但是與期待有所不同的是時政類新聞的系數(shù)為負,說明評論一條時政類新聞之后,用戶評論其他新聞類型的可能性顯著高于時政類新聞。這一點在中文語境下能夠被理解:Zhang對于中國移動新聞端的研究同樣也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政治的興趣正在下降。因此,總體而言,可以認為硬新聞內容消費者比軟新聞消費者存在更多的持續(xù)關注行為模式。

        2. 游走型行為模式

        從表1的游走型行為模式結果來看,有且只有財經類新聞的系數(shù)顯著正向。這說明對于那些參與過財經類新聞的讀者而言,即使他們在這之后參與討論了其他主題的新聞,最終回歸參與財經類新聞的討論的可能性仍然要高于討論其他新聞主題。由此可見,財經類新聞的內容消費者對于這一類型的新聞有很強的偏好,他們不僅持續(xù)參與財經類新聞的消費,并且還能夠在參與其他新聞主題之后重新回到同類主題進行討論。

        另一方面,與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結果相比,科技文化類新聞的系數(shù)在游走型行為模式中呈現(xiàn)為顯著負效應。這說明,雖然這一類型的內容消費者會持續(xù)消費這一主題的新聞內容,但是他們不太可能會在轉移注意力之后再重新回到這一主題之上。而時政類新聞的系數(shù)同樣也為負,并且絕對值大于科技文化類,說明時政類讀者比科技文化類讀者更不可能回到原新聞討論中。

        但是在對系數(shù)按大小排序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三類硬新聞(時政、科技文化和財經)的系數(shù)要大于軟新聞(民生、娛樂休閑和生活)的系數(shù)。這也就意味著,即使硬新聞中的游走型行為模式出現(xiàn)可能性不高,但是與軟新聞的消費者相比,他們依舊是更有可能回到同一主題的新聞討論中去的。

        總而言之,硬新聞讀者在任何一種行為模式的發(fā)生可能性都要高于軟新聞讀者,并且硬新聞讀者更容易表現(xiàn)出持續(xù)型行為模式,而軟新聞讀者更容易表現(xiàn)出游走型行為模式。

        3. 兩種行為模式與新聞消費偏好交互效應

        在表1的第四部分為讀者在各類新聞主題上的偏好指數(shù)與兩類行為模式的交互效應。這一交互效應所代表的意義即對某一個特定的用戶而言,當他在某一類新聞主題的偏好指數(shù)增加時,疊加在特定行為模式上的效應。表1中的交互項系數(shù)均為正數(shù),這意味著無論對于什么主題的新聞而言,人們對特定主題的偏好會強化他們持續(xù)型行為模式和游走型行為模式特征。這從側面證明了用戶行為層面的繭房效應確實可以表現(xiàn)為這兩種形式。

        其次,將持續(xù)型行為模式和游走型行為模式的結果對比來看,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系數(shù)在每一個新聞主題內都高于游走型行為模式,這與上文的幾個結果發(fā)現(xiàn)是一致的,人們的繭房效應更大程度上會體現(xiàn)在持續(xù)型的參與行為之上,他們雖然也表現(xiàn)出游走型行為模式,但出現(xiàn)概率受到繭房效應的影響會低于持續(xù)型行為模式。

        在軟硬新聞的對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與上文結果類似的現(xiàn)象:無論在哪種行為模式中,硬新聞的系數(shù)都明顯大于軟新聞的系數(shù),這也就意味著繭房效應對于這兩種行為模式出現(xiàn)的概率的影響在硬新聞上要更大,有強繭房效應的人更容易在硬新聞的消費中表現(xiàn)出這兩種行為模式。此外,硬新聞中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系數(shù)排序結果也與之前的結論一致,財經類新聞中,人們的偏好指數(shù)對于行為模式的出現(xiàn)概率的影響是最大的,科技文化次之,時政類新聞再次之,但其系數(shù)均高于軟新聞。

        4. 性別組間差異

        表2為針對男女性別分組模型的結果與總體模型的差異比較。女性消費硬新聞時的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系數(shù)均為正數(shù),并且都高于男性的系數(shù)(以及總體系數(shù))。此結果看似和其他研究中的發(fā)現(xiàn)相悖(女性通常被認為更關注軟新聞,而男性更多關注硬新聞),但事實上并不矛盾。因為這一模型結果的含義是:對于那些已經評論過一條財經類新聞的女性而言,她們繼續(xù)評論財經類新聞而非其他主題的新聞的概率是高于同類男性的,這就意味著關注財經類的女性具有更強的持續(xù)型行為模式,對時政類新聞、科技文化類新聞而言都是同理。這一結果也驗證了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強的信息繭房效應這一結論。

        另外,單就消費硬新聞的女性讀者而言,其系數(shù)排序也與男性讀者的結果以及總體結果相似:財經類新聞消費中出現(xiàn)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概率高于科技文化類,也高于時政類,并且硬新聞的系數(shù)高于軟新聞。這一方面的發(fā)現(xiàn),在男性內容消費者的結果中也相同,只是男性讀者在時政類新聞中出現(xiàn)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可能性不高(系數(shù)為負)。

        游走型行為模式的結果中,女性在科技文化類和時政類的系數(shù)不顯著,但是其在財經類新聞消費行為出現(xiàn)游走型行為模式的可能性高于男性和總體,這意味著對于那些參與過財經類新聞的女性而言,她們比男性更有可能在注意力轉移之后重新回到財經類新聞消費中。

        而男性在生活類新聞上表現(xiàn)出了強游走型行為模式,他們在參與生活類新聞之后,會參與其他新聞主題的討論后繼續(xù)消費生活類新聞。

        而在交互效應的考察中,女性的系數(shù)都是遠高于男性,除了在娛樂休閑類新聞和財經類新聞部分二者系數(shù)差不多之外。因此,整體而言,女性的新聞消費偏好能夠比男性更大程度地影響她們表現(xiàn)出這兩種行為模式的概率。這也符合之前本文關于女性更有可能陷入繭房效應的論斷。

        5. 年齡組間差異

        表3是年齡組之間模型結果對比。由表中的比較可知,首先與總體模型結果相同,幾乎所有年齡組給予財經類新聞的注意力都具有強持續(xù)性。從財經類持續(xù)型模型的系數(shù)大小來看,年齡低的組別,系數(shù)越高;除此之外,18歲以下組的注意力同時對科技文化類新聞表現(xiàn)出強持續(xù)性,而其他年齡層都沒有特定持續(xù)性偏好,甚至不出現(xiàn)對財經類新聞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年紀越輕,表現(xiàn)出的持續(xù)型行為模式越明顯,且主要體現(xiàn)在財經類新聞與科技文化類之上。

        從游走型模型結果來看,只有25歲及以下的人表現(xiàn)出對財經類新聞的忠實度,而且系數(shù)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由此來看,游走型的繭房效應與持續(xù)型的結果在年齡分組中沒有太大差別,具體表現(xiàn)為年輕人更容易在財經類上有明顯的繭房效應。

        從第四部分的交互項結果來看,所有系數(shù)都為正數(shù),并且持續(xù)型行為模式的系數(shù)都明顯高于游走型行為模式,硬新聞的系數(shù)高于軟新聞的系數(shù),可見在不同年齡組之中,個人的偏好指數(shù)對于兩種行為模式出現(xiàn)的概率都有著相同的影響。

        其次,除了民生類和時政類新聞之外,年齡的增加會導致系數(shù)基本呈現(xiàn)增長趨勢,從整體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個人的偏好指數(shù)對于行為模式出現(xiàn)的概率的影響是上升的(只有個別情況下系數(shù)有所波動或是趨于平穩(wěn))。這說明,雖然整體年齡趨勢下,年紀越輕的用戶越有可能出現(xiàn)繭房效應的兩種行為模式,但是對于繭房效應程度本來就比較強烈的人而言,大齡讀者比青年讀者更可能出現(xiàn)這兩種行為模式。

        (二)熱點事件與繭房效應的注意力競爭

        為了考察熱點事件與繭房效應的注意力競爭關系,本研究選取了回復數(shù)超過200條的新聞共20篇作為研究對象:熱點事件。并根據(jù)用戶對于這些熱點事件的參與考察兩個因素:1)用戶是否回復該熱點新聞;2)用戶回復時間與熱點事件發(fā)生(新聞發(fā)布時間)的時間間隔。在自變量的選擇上,我們選取了用戶在六大主題中的新聞消費偏好指數(shù)作為繭房效應的強弱指標。

        最終對于讀者是否回復熱點新聞以及回復該類新聞的時間間隔建立Cox回歸模型,以考察新聞消費偏好所表征的繭房效應強弱如何影響讀者在熱點事件中的參與情況。

        雖然在模型結果(表4)中,我們的假設(繭房效應越強的人越不容易參與熱點事件的討論)沒有得到直接證實,但是由模型結果可知,科技文化類、財經類、時政類新聞消費偏好對于熱點事件參與度的影響不存在顯著效應,這也就意味著對于這一類硬新聞的忠實讀者而言,他們的個人喜好難以影響他們對于熱點事件的參與程度,他們參與熱點事件的情況,無論高低,都受別的因素影響。

        而對于更偏好消費娛樂休閑類、民生類、生活類這類軟新聞的讀者而言,新聞消費偏好越高,對熱點事件的參與度越高。綜合前述事件序列模型的結果,我們認為軟新聞的忠實讀者首先本身不具有明顯新聞主題繭房效應,而是更容易受競爭類事件影響參與熱點事件新聞的討論中去。

        四、總結與討論

        本文從兩個方面對繭房效應現(xiàn)象進行研究,一方面我們研究繭房效應這個現(xiàn)象下微觀層面上讀者消費新聞的動態(tài)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我們探索繭房效應與熱點事件之間的注意力競爭關系在消費者行為模式上的呈現(xiàn)及其影響因素。

        首先我們認為信息繭房效應在信息流層面上表現(xiàn)出兩種形式,一種是人們受到算法推送的影響,持續(xù)性地參與類似的新聞話題,即持續(xù)型行為模式;另一種是人們在自己的興趣偏好的影響下,瀏覽并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這種行為模式被稱為游走型行為模式。我們利用相關事件模型框架對這兩種事件序列行為模式的出現(xiàn)概率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主要發(fā)現(xiàn):

        1.在總體數(shù)據(jù)層面,繭房效應所表現(xiàn)出的兩種新聞消費行為模式確實存在,具體表現(xiàn)為持續(xù)型的行為模式和游走型的行為模式,并且這兩種類型只是在部分硬新聞的參與中顯著存在。財經類新聞中這種效應最強,表現(xiàn)為讀者持續(xù)不斷地消費同類新聞的行為,以及用戶在參與了其他事件之后再回到該類話題之上的消費行為;而科技文化類新聞次之,表現(xiàn)為讀者傾向于持續(xù)地消費這一類新聞。

        2.兩種行為模式會隨著人們的內容消費偏好指數(shù)增加而出現(xiàn)概率增大,又因為偏好指數(shù)是繭房效應的直接表現(xiàn),因此,當一個人繭房效應越強時,他出現(xiàn)這兩種行為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硬新聞消費中的持續(xù)型行為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最大。

        3.從性別分組來看,特定話題(時政、科技文化與財經類新聞)中,女性的繭房效應要強于男性;從年齡分組來看,年輕一輩更容易在財經類新聞上產生繭房效應。但是繭房效應強的人之中,這兩種行為模式的出現(xiàn)概率與年齡成正比。

        從繭房效應與熱點事件的注意力競爭過程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繭房效應在更為輕松的軟新聞如娛樂休閑類、民生類、生活類新聞之中表現(xiàn)得不明顯,也就是說,讀者越偏好這類新聞就越容易參與熱點事件的討論。但是在專業(yè)門檻較高的硬新聞類型中,熱點事件參與度并不受其新聞消費偏好的影響。

        本文在以下兩個方面為后續(xù)研究提供方向。首先,我們從分析影響繭房效應的原因入手,認為內容消費者具有主觀能動性,將時間維度引入到對人們的新聞消費行為的分析之中。我們將新聞內容消費者的消費內容序列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并將繭房效應在行為模式方面具像化為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這兩種行為模式相對于其他更為松散的行為模式而言,更有可能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研究選擇性偏好的新思路。

        另一方面,我們將互聯(lián)網時代的媒體消費問題中的一個矛盾點——即互聯(lián)網促進了公共領域還是加固了繭房效應具體化為熱點事件的參與度與人們自身存在的繭房效應之間的競爭關系。通過這種具體化的研究,我們在微觀層面上發(fā)現(xiàn)公共領域討論和信息繭房競爭并奪取內容消費者注意力的過程。

        本文的貢獻在于發(fā)現(xiàn)了繭房效應在讀者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兩種新聞消費行為模式:一種是持續(xù)消費同一類型新聞的行為模式,另一種是不斷在喜歡的主題和其他主題之類往復的游走行為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分析影響這兩種行為模式出現(xiàn)概率的因素,展現(xiàn)不同的讀者群體有偏向地選擇新聞內容的不同行為軌跡。此外,本文通過分析熱點事件與繭房效應的具體注意力競爭過程,來進一步探討繭房效應在真實情境中的具體表現(xiàn)。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不再局限于將靜態(tài)的讀者閱讀內容分布或是多樣性作為分析對象,而是對其消費的信息流進行研究,這使得我們的研究更加貼近真實的讀者新聞消費體驗,也更有利于后續(xù)研究對繭房效應以及相關的信息有偏接受過程的理解。

        受研究素材所限,本研究所用數(shù)據(jù)只局限于單一新聞客戶端平臺,它的用戶在年齡、地理位置等一系列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并非無偏。并且,因為數(shù)據(jù)限制,我們無法檢測用戶是否有跨平臺閱讀和檢索新聞的行為,也無法全面分析人們在線上、線下接觸新聞的全過程,因此不能夠完全解釋通過多媒體獲取信息的消費者們的行為模式。但是,如果只考慮該研究中的新聞平臺與其用戶行為,以及后續(xù)的結果和影響,本文的結果依然有很強的適用性。當然,我們也期待在后續(xù)的研究過程中,對此主題有興趣的研究者能夠繼續(xù)尋求跨新聞平臺上讀者閱讀行為的模式,以為本文結果提供橫向比較。

        (責任編輯:薛立勇)

        The Echo Chamber Effect and the Patterns of

        News Consumption on Mobile Apps

        Chen Huashan?Wang Chengwei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mobile Internet, news client apps dominate the gateway of information retrieving. As a result, the accompanying algorithm of news recommendation has also caused research concerns on echo chamber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reading of different news articles constitutes a sequence of discrete events in time, and the individual's news reading behavior is the path-dependent effect of its past reading habits as well as affected by the latest news. By using event sequence model, this paper takes the topic sequence of news read by client users in the time dimens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inds that users are more likely to show two kind of reading patterns named continuous process and wandering process in hard news consumption. Also, users who prefer to consume soft news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hot news events when they erup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show the micro dynamic pattern of the echo chamber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news consumption, which is also helpful to the follow-up studies to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ho chamber effects in news consumption.

        Keywords: Echo Chamber;Relational Event;News Consumption

        一区二区三区美女免费视频| 欧洲亚洲色一区二区色99|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蜜桃tv在线免费观看| 无人区一码二码三码四码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美女一级做a爱视频| aa视频在线观看播放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 中国内射xxxx6981少妇| 国产精品久久1024| 日本伦理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福利电影|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亚洲男人天堂2017|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黄片视频 |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白浆肉丝| 丝袜美腿av在线观看| 正在播放东北夫妻内射| 一本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麻豆视频在线观看| 吃奶摸下高潮60分钟免费视频| 国产70老熟女重口小伙子|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69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久久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男男啪啪激烈高潮cc漫画免费| 国产无套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