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白與晦澀之間

        2019-12-09 02:02:08張志平
        社會科學 2019年11期

        摘?要:“五四”以來,明白化趨向和晦澀化趨向是中國文學演進的兩個重要趨向,它們相生互動、相依互通,有時則相抵互抗、相克互斥,生動演繹出奇妙魅人的藝術辯證法,鮮明顯示出中國文學生產(chǎn)、演進的原始景象。作家創(chuàng)作時著意綜合作品的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進而創(chuàng)造作品綜合品格,是其催生文學綜合趨向的重要手段,綜合趨向蘊含著文學生產(chǎn)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蘊藏著作家邁上輝煌巔峰的重大契機?!拔逅摹币詠恚袊膶W在明白化趨向和晦澀化趨向疏離或交錯或疊合的過程中演進,中國文學經(jīng)典在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相生互動、相依互通的奇妙關系中誕生。

        關鍵詞:中國文學;明白化;晦澀化;演進趨向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19)11-0163-11

        作者簡介:張志平,云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云南?昆明?650091)

        從風格上看,明白品格指作品的內容、意思等清楚明確、使人容易了解,明白清楚的作品具有可懂性;晦澀品格指作品的含意隱晦不易懂,晦澀艱深的作品令人費解、甚至不具有可懂性。許多具有明白品格的作品催生文學明白化趨向,很多具有晦澀品格的作品催生文學晦澀化趨向?!拔逅摹币詠?,中國文學在縱橫交錯、斜逸旁出的歷史脈絡中漸次演進,明白化趨向和晦澀化趨向是兩個重要趨向,它們相生互動、相依互通,有時則相抵互抗、相克互斥。文人在兩個趨向間選擇和整合的舉動,彰顯出文藝界在多種訴求的碰撞、交匯、融合中探尋、建構和確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世界性、人類性的過程和方式。

        “五四”時期,文藝界為扭轉政治危局、化解民族危機,同時也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高舉啟蒙主義大旗,試圖借以開啟民智、喚起民眾、更新體制、變革社會、改造世界。他們看重和高估文藝在改變國民精神方面的獨特作用,視文藝活動為自己實施啟蒙戰(zhàn)略、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主渠道。文藝界深知,民眾接受作品是文人實施啟蒙戰(zhàn)略、進而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前提,而作品具有以明白清楚為特點的可懂性是民眾接受作品的前提,因此,文藝界號召作家竭力創(chuàng)作通俗作品。文學革命旗手陳獨秀把“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定為文學革命的第三個目標。胡適談文學的特質時指出:“文學有三個要件”,即“明白清楚”“有力能動人”“美”。

        在胡適等人的倡揚和推動下,文藝界就作品須明白清楚達成共識,要求一切作品都有以明白清楚為特點的可懂性。文藝界深知,民眾喜聞樂見富有可懂性的作品,而文藝大眾化是作家創(chuàng)作通俗作品的有效手段,因此,文藝界有意識地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

        胡適在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下、在反對者的逼迫下,甘當實地試驗的先鋒,努力試寫白話詩。他不只用白話的字、文法、音節(jié)寫詩,且有意識地用“具體的做法”而非“抽象的說法”寫詩,結果,《威權》《樂觀》等詩明白清楚。在劉半農(nóng)、沈尹默等詩人的共同嘗試下,新詩明白化趨向日益強勁。胡適等人試寫白話詩的舉動,開啟“五四”以來中國文學明白化趨向。

        在小說領域,明白化趨向同樣強勁。魯迅早年為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而棄醫(yī)從文。他看重和高估文藝在改變民眾精神上的獨特作用,也深知民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明白清楚的作品,因此,他寫小說時竭力提高作品可懂度。他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指出:“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沒有相宜的白話,寧可引古語,希望總有人會懂,只有自己懂得或連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來的字句,是不大用的?!?/p>

        他在中篇小說《阿Q正傳》等作品中控訴封建禮教、批判國民劣根性、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這些小說不乏意蘊豐富深邃的人物、意象、細節(jié)、氛圍、情境等,也不乏處于人物潛在意識結構中的幻覺、夢境等,從總體上看,它們具有可懂性。其他小說家的情況大體相同。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確有振聾發(fā)聵、鼓舞人心、發(fā)人深思、醍醐灌頂?shù)木窳α?,但一部作品的社會功能大小,跟理解懂得該作品的受眾?shù)成正比。具體說來,作品越明白清楚,理解懂得該作品的受眾越多,該作品的社會功能越顯著,反之亦然。從主觀上看,作家無不渴盼受眾追捧自己、無不渴盼受眾喜聞樂見自己的作品。人和事物均有兩面性,任何人和事物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地方,作品明白品格和文學明白化趨向也不例外。接受美學啟示人們,文學活動由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和受眾的審美接受活動融構而成,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由作者和受眾共同建構、共同給以;文學史是受眾不斷接受作品、作品在受眾中不斷產(chǎn)生影響的過程,內容浮淺、形式落套、意思淺露的作品缺少召喚結構和意義空白,進而缺乏多種價值和巨大藝術魅力。由此看來,“五四”以來中國文學作品明白品格和文學明白化趨向潛伏著深重危機,從藝術性上看,作品越明白清楚越缺乏詩意和美感、進而越缺乏多種價值和藝術魅力;從社會功能上看,作品越明白清楚,受眾開展接受活動時越輕松愉快,受眾通過接受活動不斷建構、給以作品價值和意義的空間越小,受眾受影響的時間越短,作品的社會功能越小。上世紀二十年代,文藝界不可能認識到這一點。歷史撲朔迷離,正當明白化趨向日漸成為中國文學演進的主導趨向之際,晦澀化趨向在中國文學演進過程中日益強勁。

        冰心通過瘋子探討生死與愛憎問題的短篇小說《瘋人筆記》面世后,一些受眾對這篇情節(jié)淡化、意蘊迷蒙的小說極為不滿。一名女讀者在寫給《小說月報》主編沈雁冰的信中說:讀了小說后,“迷離惝怳,莫名其妙,口中不絕地喃著,心中悶塞地想著,幾乎自己也許瘋起來了。究竟抱甚么主義?有甚么寓意?好在那點?”

        王統(tǒng)照的長篇小說《一葉》、中篇小說《黃昏》富有哲理和抒情成分,其象征意蘊隱晦,實在費解。顯然,豐富深邃的象征意蘊是生成它們的晦澀品格的主要因素。在散文領域,晦澀問題同樣存在,此問題在魯迅表達自己豐富深邃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突出。川島當年在《語絲》上編發(fā)《野草》中的一些篇章,他談及它們給自己的第一印象時坦言:“我當時讀了這些短文,覺得寫得很漂亮,很美,但是卻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又不好意思去篇篇問魯迅先生,便只好這樣的不懂裝懂”。從主觀上看,魯迅的《野草》晦澀艱深的原因首先是他所要表達的絕望感和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豐富深邃,其次是他著意給作品中的人物、意象、細節(jié)、氛圍、情境等涂上一層濃郁的象征色彩。

        晦澀問題在深受外國現(xiàn)代詩影響的新詩領域最突出。謝康讀了郭沫若的劇曲詩歌集《女神》后指出:“沫若詩,我看至少要受中等教育的人才能懂得”。胡適評析俞平伯的詩集《冬夜》時強調,俞平伯“自己認為有平民風格的幾首詩,差不多沒有一首容易懂得”,譬如《打鐵》等,朱自清也覺得俞平伯的詩《春底一回頭時》的末節(jié)“頗不易了解”。顯然,論晦澀程度,象征派的詩最高。

        1925年11月,受法國象征派熏陶的李金發(fā)在北新書局出版詩集《微雨》,掀起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潮。隨后,王獨清的《圣母像前》、穆木天的《旅心》、馮乃超的《紅紗燈》等詩集相繼問世,象征派蔚起。他們的詩,民眾莫明其妙,知識者也費解難懂。從總體上看,李金發(fā)詩歌的晦澀品格,既是他用象征、暗示、隱喻、通感、省略、跳躍等手法表現(xiàn)自己的微妙情緒、復雜感受、新異印象的結果,也是詩作中各種因素融構的產(chǎn)物,這些因素有:頹廢的情調,幽遠的意境,丑惡、怪譎、恐怖的意象,夾雜外文和文言虛字的語句,詞語跨行甚至跨段排列的結構等。其他象征派詩人詩作的情況與此類同。此后,受眾接受新詩的活動變成了猜謎活動或參禪悟道活動。長期以來,受眾在象征派的詩和晦澀艱深間、進而在現(xiàn)代主義詩歌和晦澀艱深間劃等號。

        一般地說,世界晦澀艱深決定了文學作品晦澀艱深,此外,作家認知世界的能力不夠強、創(chuàng)作時應用生僻詞語和生硬拗口的歐化句子,也是作品晦澀艱深的根源?!拔逅摹币詠碇袊膶W作品的晦澀問題同樣如此?!拔逅摹币詠?,文藝活動是文藝界實施啟蒙戰(zhàn)略、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主渠道,作品越晦澀艱深,民眾越莫明其妙,文藝界越難實施啟蒙戰(zhàn)略、進而越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連自己的作品十分晦澀的人也對文學晦澀化趨向不以為然。從文學史看,文學晦澀化趨向,實則是中國作家探尋、建構和確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世界性、人類性的過程中的一個副產(chǎn)品。

        作品由多種對立因素構成,作家的天職是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精準找到它們的結合點和平衡點,進而在它們間成功建構制衡關系。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是作品的一對對立因素,作家想寫出精品佳作,也須在兩者間成功建構制衡關系。上世紀二十年代文藝界在探索提高作品藝術性的活動中日益深切地意識到,含蓄蘊藉的作品耐人尋味,具有多種價值和巨大藝術魅力,作家撰著此作品的主要途徑是創(chuàng)作時著意整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文藝界繁榮和發(fā)展中國文學的主要途徑是在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間、進而在文學明白化趨向和晦澀化趨向間成功建構制衡關系。

        上世紀三十年代,民族危機深重、階級矛盾尖銳,文藝界加快左傾步伐,積極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為催生民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學”作品,文藝界先后在1930年3月、1931年11月至1932年上半年、1934年三次大規(guī)模地討論文藝大眾化問題,從作者、語言、文體、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反思前一階段文學的不足,同時提出如何寫“大眾文學”作品的構想。文藝界在想象、建構富有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的“大眾文學”的過程中,要求作家應用“大眾說得出,聽得懂,寫得來,看得下的語言”、化用中國古代或民間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揭示民眾心理、刻畫民眾性格、反映民眾生活、展現(xiàn)民眾命運,結果,明白化趨向在文學演進中的主導作用日益顯著。

        左翼文人是洶涌澎湃的文藝大眾化潮流的主要推手,也是創(chuàng)作通俗作品的主力軍。殷夫和中國詩歌會詩人群的詩淺顯易懂。左翼文人除了著意選擇民眾生活題材,還積極嘗試大眾化文體、探尋作家提高作品可懂度的途徑,譬如,魯迅仿歌謠寫了《好東西歌》等詩,瞿秋白試編了《東洋人出兵》等說唱文學作品,它們的內容和形式明白清楚,民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隨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階級斗爭學說越來越深入人心,左翼文人在思想方法上普遍接受階級分析方法。與此同時,左翼文人在國際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影響下,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普遍接受革命現(xiàn)實主義。茅盾等人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自覺地用階級分析方法剖析社會結構、用革命現(xiàn)實主義建構敘事模式。階級分析方法幫作家把復雜的生活和豐富的人性簡化為易于把握的幾個部分,革命現(xiàn)實主義助作家在革命意識形態(tài)和崇高理想指引下表現(xiàn)生活主流和歷史趨勢,結果,模糊一團、玄妙莫測的世界澄澈了,神秘氣息、偶然事件、未知事物在敘述者自信而肯定的口吻中消失了,作品的明白程度增高了,茅盾的“農(nóng)村三部曲”、蔣光慈的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等均有明白品格。在文藝大眾化潮流激蕩下試寫通俗作品的非左翼作家不少。靳以嫻熟地用北平方言寫了一部反映北平市民生活和情感的短篇小說《下場》,老舍圓熟地應用北平市民俗白淺易的口語寫了一系列反映北平市民生活和情感的小說。為提高小說明白程度,眾多作家在實踐中不只有意識地口語化文學語言、加濃地方色彩、采用方言土語的詞語和語法,且自覺嘗試傳統(tǒng)敘述方式、表現(xiàn)手法和敘事結構。

        雖然明白化趨向在文學演進中的主導作用日益顯著,雖然作品晦澀艱深的作家常被文藝界扣上神秘主義者、頹廢主義者、形式主義者的帽子,但晦澀艱深的作品不少,文學晦澀化趨向仍在延展。受眾如缺乏證券交易知識,將難解不懂茅盾長篇小說《子夜》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和官僚資本家趙伯韜在公債市場斗法時各自祭出的法寶,以及他們失敗或勝利的原因。受眾如缺乏現(xiàn)代都市生活經(jīng)驗,將難解不懂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小說家著意展現(xiàn)五光十色的都市景象、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畸形反常的都市人心理的小說??陀^地說,茅盾的《子夜》、新感覺派小說夠不上晦澀艱深,論晦澀程度,廢名的小說最高。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嘗試新的小說文體的興趣不減,參禪悟道、隱逸出世、沉潛神秘主義的興致劇增,結果,他的長篇小說《橋》等作品雖有寄托著他的理想的人物、山水如畫的美妙境界,但意味模糊、情調迷離、語言古奧,確有獨特而鮮明的晦澀品格。時人細致探究了他的文章晦澀艱深的原因:“簡”;“跳”;常用“插句”;偶有“歐化句法”。

        此外,表現(xiàn)方法上的象征主義、糅合著西方現(xiàn)代哲學思想和東方佛道精義的理趣,也是他的小說晦澀艱深的根源。

        廢名的詩跟他的小說一樣晦澀艱深,佛理禪趣、類似晚唐李商隱和溫庭筠的詩境、六朝文的風致化為他的《亞當》《壁》等詩的晦澀品格。曹葆華、楊予英等現(xiàn)代派詩人也寫了一批晦澀艱深的詩。文藝界普遍認為,詩人有獨特的心理特點、認知范式、價值取向,詩有獨特的世界、文法、邏輯、結構,受眾要讀懂象征色彩濃郁、意蘊豐富深邃的新詩,須有相當?shù)奈膶W修養(yǎng),須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換句話說,只有修養(yǎng)深湛、訓練有素的人,才能讀懂象征色彩濃郁、意蘊豐富深邃的新詩。顯然,這樣的人不多,詩作的晦澀問題不容小覷。

        俞平伯在創(chuàng)作散文的道路上自覺追隨周作人,著意表達玄妙的思想、營造空靈的境界,熱切期盼作品富有美妙而無窮的余味,但他錄入散文集《雜拌兒》《燕知草》《雜拌兒之二》中的散文比周作人的晦澀艱深。在周作人看來,俞平伯的散文和廢名的一樣晦澀艱深,其原因不是“思想之深奧或混亂”,而是“文體之簡潔或奇僻生辣”。阿英認為,俞平伯的文字“繁縟晦澀,夾敘夾議,一般讀者殊難以理解?!?/p>

        文藝界寫晦澀艱深的新詩和散文的風氣擴散到社會后,其影響令人憂慮不安。1937年6月,河北保定從教七年的中學國文教員“絮如”在寫給《獨立評論》主編胡適的信里說:“現(xiàn)在竟有一部分所謂作家,走入了魔道,故意作出那種只有極少數(shù)人,也許竟會沒有人,能懂的詩與小品文”,卞之琳的詩《第一盞燈》、何其芳的散文《扇上的煙云》,“我簡直的不知道作者說的是什么”;當?shù)貙W生辦的刊物《望益》第二卷第十期上的許多句子,“我真是無法猜想”。話劇領域的晦澀問題不容小覷。曹禺剛滿二十六歲已寫出《雷雨》《日出》《原野》等三大名劇,他為受眾奉上傳世之作的同時,給受眾出了不小的接受難題。

        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晦澀問題激發(fā)了文藝界的探討熱情。左翼文人猛烈抨擊作品的晦澀品格,一些自由主義文人也認為,作品晦澀艱深不是作家的理想,晦澀化趨向是中國文學健康發(fā)展的一大障礙,不過,不少自由主義文人客觀地審視文學明白化趨向的弊病、理性地看待文學晦澀化趨向的必然性。文藝界在就新詩趨向問題開展的論爭活動中深切意識到,詩人想撰著含蓄蘊藉的精品佳作,須在創(chuàng)作時著意整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在文藝界的評價標準上。朱自清高度評價戴望舒及其詩作:“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的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也有顏色,但不象馮乃超氏那樣濃。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p>

        李健吾解讀卞之琳的詩《圓寶盒》《斷章》后,“把詩人歸入我們民族的大流,說做含蓄,蘊藉”。顯然,現(xiàn)代派詩人戴望舒、卞之琳以含蓄蘊藉的詩既彰顯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績,也彰顯了新詩的正確趨向。

        文藝界就新詩趨向問題爭論不休,在小說趨向上則意見高度一致。許多作家站在時代的制高點,透徹認知、全面把握和完整闡釋歷史、現(xiàn)實、人性和人的命運,普遍豐富了駕馭敘述方法、結構方式、表達技巧等的經(jīng)驗,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紛紛確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老舍、巴金等人創(chuàng)作時著意整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具體說來,他們在濃化生活、純化人物、強化情節(jié)、戲劇化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和事件的同時,悉力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深入揭示復雜多樣的人性,結果,他們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家》等代表作既不過于明白清楚、也不過于晦澀艱深,實為含蓄蘊藉的典范作品。沈從文站在人類文明史的制高點,在洶涌澎湃的創(chuàng)作激情的推動下,放手抒寫胸中朦朧的感受、如煙霧般飄忽的心緒、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思,結果,他在著意整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的基礎上寫出《邊城》等含蓄蘊藉的小說,成功樹立了“五四”以來中國田園抒情小說的典范。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民族的生存境遇遽然改變,人的生存方式、認知范式、心理狀態(tài)遽然改變,文學的存在方式、生產(chǎn)機制、傳播方式也遽然改變。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民眾成了民族革命、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認同和接受此現(xiàn)實的文藝界如火如荼地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在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文藝大眾化運動中,文藝界的政治訴求由通過作品啟蒙民眾具體化為通過作品動員民眾奮起御寇,文藝界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的直接動因跟以前不同,除了政治動因,還有倫理動因。在民族大義面前,文藝界群情激奮、同仇敵愾,隨即達成共識:寫晦澀艱深作品的作家不啻資敵通寇的漢奸。李健吾明確指出:“文學藝術都有生命的象征的嫌疑”,但“用文字曲曲折折把事物擬出,因而陷入晦澀的微妙階段,究竟不是中國這個茁壯的時代(我們直著嗓子喊還來不及,如何可以磨著性兒兜圈子?)所能夠允許?!?/p>

        人們歡迎題材有益于抗戰(zhàn)建國大業(yè)的通俗作品,與此相應,作家為感召民眾加入抗戰(zhàn)行列,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鼓詞評書、土戲小調、章回小說等中國古代文學形式或民間文藝形式,竭力創(chuàng)作通俗作品,進而竭力把日益強勁的明白化趨向擢為中國文學演進的主導趨向。

        在明白化趨向主導文學演進的情勢下,文學晦澀化趨向仍在延展,晦澀艱深的新詩依然很多即是明證,不過,具有晦澀品格的新詩在所有作品中的占比不高,它們不妨礙中國文學朝明白化趨向演進。朱自清考察文學動向后精當指出:抗日戰(zhàn)爭開始以前,新詩“從散文化逐漸走向純詩化”;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新詩的一個趨勢則是散文化,詩人們“注重明白曉暢,暫時偏向自由的形式。這是為了訴諸大眾,為了詩的普及”,“簡短的含蓄的寫出,是難于訴諸大眾的?!?/p>

        在明白化趨向主導文學演進的情勢下,許多詩人創(chuàng)作時為提高詩作的可懂度而不惜損害詩作的含蓄蘊藉品格。顯然,明白化趨向不只主導了詩壇的創(chuàng)作活動,且主導了整個文壇的創(chuàng)作活動。就小說而言,小說明白化趨向是作家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俗白淺易的語言、階級分析方法和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結果。毋庸置疑,明白化趨向在解放區(qū)文學中最顯著。

        在解放區(qū),文藝界承襲蘇區(qū)文藝界的做法,積極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努力創(chuàng)作民眾喜聞樂見、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作品。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時不僅號召文藝工作者站在無產(chǎn)階級立場為工農(nóng)兵服務、著意描繪生活光明面,而且要求文藝工作者寫雜文時不應跟魯迅一樣冷嘲熱諷,“可以大聲疾呼,而不要隱晦曲折,使人民大眾不易看懂。”

        此后,文藝界自覺朝為工農(nóng)兵服務的方向闊步前行時,面向民眾、寫通俗作品的意識更強。文藝界踐行官方的文藝政策的結果是,作品主題明確、性格單一、情節(jié)清楚、語言淺白,跟解放區(qū)的政治天氣明朗清新一樣,解放區(qū)的文學作品明白清楚,而且,隨著文藝工作者人格政治化程度越來越高,文學作品明白程度越來越高。在此,立志做一名“文攤文學家”的趙樹理別開生面的文學活動堪稱典范。為使民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自己的小說,他創(chuàng)作時嫻熟地用俗白淺易的語言敘述故事,用階級分析方法剖析農(nóng)村社會結構,用革命現(xiàn)實主義給人物希望、幸福、大團圓結局、美好的明天、光明的前途、遠大的理想等,結果,他的小說的明白品格彰明較著。文藝界推重通俗作品,相應地推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集體創(chuàng)作方式,它確保作家在寫作過程中不偏離為工農(nóng)兵服務的方向、確保作家寫出明白清楚的作品。

        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中華民族忍辱含垢、吞聲飲泣、毀家紓難、奮然自救、浴火重生的偉大時代,其間,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事跡指不勝屈。偉大的時代生長偉大的人民,偉大的人民呼喚偉大的作品。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佳作的渴求越來越強烈。當時受眾的心態(tài)和訴求是: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因杰作較少,“許多讀者都慢慢地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漸漸冷淡起來”,“即使是經(jīng)過《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之類的橋梁過來的新文學讀者也覺得非讀托爾斯泰,屠格涅夫,迭更司及雨果左拉等大作家的作品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p>

        這表明,曠日持久的戰(zhàn)時生活未弱化受眾的審美需要,處于動蕩不安、朝不保夕的時代,人們耿耿于懷的仍是體大思精的精品佳作,人們念念不忘的仍是作家應雄健有力地描繪生活景象、應細致入微地刻畫人物形象、應巧奪天工地結構故事、應著意錘煉表現(xiàn)手法、應出神入化地應用語言。

        偉大時代一方面召喚文藝界在文藝大眾化、創(chuàng)建民族形式的活動中一步步走向民眾,另一方面又召喚文藝界奉獻出思想性強、藝術性高、堪與偉大時代相稱的精品佳作。時代對文藝界的雙重要求長遠看來是一致的,短期看來是矛盾的。在此情形下,文藝界客觀地認知作品晦澀品格、小心翼翼地闡揚文學晦澀化趨向。李長之評價“五四”運動的文化意義時精當指出:“明白與清楚,也正是五四時代的文化姿態(tài)……對朦朧糊涂說,明白清楚是一種好處;但就另一方面說,明白清楚卻就是缺少深度。水至清則無魚,生命的幽深處,自然有煙有霧。五四時代沒有深奧的哲學?!?/p>

        眾多文人強調,詩歌晦澀艱深與否不是評價詩歌好壞的標準。當然,文藝界客觀認知作品晦澀品格、小心翼翼闡揚文學晦澀化趨向的目的是,在此基礎上倡揚文學綜合理念,以增強作家健康發(fā)展中國文學、進而催生精品佳作的意識。袁可嘉指出:“現(xiàn)代詩歌是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新的綜合傳統(tǒng)”,詩人應對“人與社會、人與人、個體生命中諸種因子的相對相成,有機綜合”;在中國詩壇,馮至、卞之琳等詩人以“感性革命”為核心開展詩歌現(xiàn)代化運動,“這個新傾向純粹出自內發(fā)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tǒng)”,穆旦的組詩《時感》中的第四首詩具有明顯的綜合品格。

        在此,袁可嘉有力倡揚了文學綜合理念。文學綜合理念的實際意義是,作家創(chuàng)作時綜合采用各種創(chuàng)作方法、綜合平衡作品各種構成因素、進而創(chuàng)造作品綜合品格,而許多具有綜合品格的作品催生文學綜合趨向。

        綜合趨向蘊含著文學生產(chǎn)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蘊藏著作家邁上輝煌巔峰的重大契機。譬如長篇小說《紅樓夢》是集中國古代文學之大成的小說,其綜合品格是它成為傳世經(jīng)典的重要保證?!拔逅摹币詠?,中國文學經(jīng)三十年演進后,碩果累累,問題也不少。上世紀四十年代,文藝界倡揚文學綜合理念,是文藝界多年來不懈探索文學生產(chǎn)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結果,也是文藝界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文學的需要。唐湜評析路翎的小說集《求愛》時睿智地指出:“好的作品應該是積極的能把無意識的或雜亂的情感提高為自覺的理性的作品,把感情升華或凝固為堅實的理智是從感性到理性的發(fā)展。但藝術作品本身原是感性的形象的組織,清明的理智仍必須在豐富而凝練的感情里找到透徹的澄悟的表現(xiàn)。陳敬容的詩《雕塑家》對這有著很好的說明?!?/p>

        唐湜啟示人們,精品佳作的生成過程,是作家澄清雜亂無章的世界時使作品既明白又晦澀的過程、使藝術世界既井然有序又縱橫交錯的過程。在此,精品佳作不乏明白品格,同時不乏世界原始景象的豐富性、具體性、特殊性,這樣的作品含蓄蘊藉,而作家創(chuàng)作時著意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是他們寫出含蓄蘊藉作品的主渠道。

        文學綜合趨向在小說領域同樣明確。從巴金的長篇小說《寒夜》、錢鐘書的長篇小說《圍城》、路翎的長篇小說《燃燒的荒地》、張愛玲的中篇小說《金鎖記》等名篇看,作家創(chuàng)作時神妙切入縱橫交錯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從藝術上成功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它們象征色彩濃郁、意蘊豐富深邃,但不乏可懂性,它們是含蓄蘊藉作品的典范。

        新中國成立后,官方把解放區(qū)的文藝政策推及全國,結果,文藝界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的初衷未變,作家大力創(chuàng)作通俗作品的目的未變,受眾對作品須明白清楚的要求未變。在文學一體化進程中,明白化趨向是所有文類的主導趨向。1953年秋以后,文藝界先后尊奉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要求作家發(fā)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利用民間文學資源,要求作家在革命意識形態(tài)和崇高理想指引下表現(xiàn)生活主流和歷史趨勢,結果,現(xiàn)代主義和外國文學資源被排斥。與此相應,文藝界時興從理念出發(fā)認知生活、剖析社會結構,流行反映政策和寫政策的風尚。在此情勢下,文藝界中斷了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大陸的進程,進而中斷了在綜合理念指導下在藝術上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的活動;在制衡力量缺失的情形下,明白化趨向成為文學演進的唯一趨向。

        “文革”結束后,官方大力實施改革開放戰(zhàn)略、全面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國人步入社會轉型期,文學一體化格局分崩離析。現(xiàn)代意識覺醒的文人滿懷創(chuàng)新中國文學的豪情,堅定地邁出多方革新中國文學的步伐。他們一方面恢復、繼承和發(fā)揚“五四”文學傳統(tǒng),另一方面努力學習外國人的藝術經(jīng)驗,積極吸取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養(yǎng)分,致力中國文學跟世界文學接軌。他們在大力革新自己的文學觀念、認知范式、價值取向、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資源的同時,再次拉開文藝界在多種訴求的碰撞、交匯、融合中探尋、建構和確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世界性、人類性的序幕。在此情勢下,晦澀化趨向在中國文學演進過程中再次浮現(xiàn)。

        北島、舒婷等青年詩人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吸收外國文學的營養(yǎng),用象征、隱喻等手法和奇特的語言結構方式,寫出一批“主題大多單一顯明,整體風格朦朧含混”的詩,譬如北島的《回答》、舒婷的《船》等,掀起新的現(xiàn)代主義詩潮,重新確立中國文學晦澀化趨向。此舉引發(fā)文壇歷時數(shù)年的關于朦朧詩的論爭活動。在論爭活動中,雙方爭論的焦點是詩歌的晦澀問題。人們反對朦朧詩的唯一理由是它“難懂”,朦朧詩人的辯護人則從紛亂繁雜的世界和豐富多彩的藝術出發(fā)為他們辯護。謝冕明確指出:“我們讀得不很懂的詩,未必就是壞詩”,“應當允許有一部分詩讓人讀不太懂。世界是多樣的,藝術世界更是復雜的?!?/p>

        朦朧詩大多因題材新穎、意蘊隱晦、語法不規(guī)范、情節(jié)和語言的跳躍度高而晦澀艱深,不過,參與論爭活動的人普遍認為,好詩是內容深刻、形式新穎、意味深長的詩,不是內容浮淺、形式落套、意思淺露的詩;從風格上看,好詩是含蓄蘊藉的詩,詩歌的含蓄蘊藉品格介于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之間,杰出的詩人寫詩時總把詩歌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朦朧詩人是一群標榜自我、突出個性的傲世者,他們決然拒絕反對者“引導”他們的苦心和善舉,在創(chuàng)作上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他們的詩“不曾朝著健康的方向進步,偏是恰恰相反”,“其中有一部分是越來越不知所云了?!?/p>

        由此看來,新詩的晦澀問題仍舊存在,新詩晦澀化趨向依然在延展,但是,新詩主流仍是較為明白清楚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浪漫主義詩歌。

        小說領域的情形跟新詩領域的情形類同,小說主流仍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小說演進的主導趨向仍是明白化趨向。周克芹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等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彰顯了小說主流,但是,小說晦澀化趨向同樣強勁。

        “文革”結束后,眾多現(xiàn)代意識覺醒的作家積極吸收現(xiàn)代主義的養(yǎng)分、努力嘗試新的表現(xiàn)手法、進而創(chuàng)新小說的藝術形式。跟朦朧詩人一樣,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接近本真世界、全面而深刻地表現(xiàn)自己探索世界奧秘的結果。王蒙等人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為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生活、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只學習西方意識流小說家的成功經(jīng)驗,且廣泛借鑒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等西方現(xiàn)代派的表現(xiàn)手法。從王蒙的中篇小說《布禮》《蝴蝶》等作品看,倒錯的時空、耐人尋味的象征和隱喻、深邃的人生哲理、濃郁的思辨色彩等化為它們的晦澀品格。隨著作家加快探索世界奧秘的步伐,小說晦澀化趨向日益強勁。1985年以后,眾多小說家創(chuàng)作時借掙脫事物的因果關系鏈、消除世界的確定性之機,最大限度呈現(xiàn)出世界模糊一團、玄妙莫測的原始景象,結果,小說越來越晦澀艱深,人們閱讀小說的活動跟閱讀朦朧詩的活動一樣成了一種猜謎活動,這突出體現(xiàn)在探索小說中的尋根小說和先鋒小說上。

        韓少功寫尋根小說的典范《爸爸爸》時,吸收“奇麗、神秘、狂放、幽默深廣”的楚文化中的浪漫主義精神,“把許多事情湊在一塊,歷史的現(xiàn)實的,把時間空間打破,沒有時間界限,沒有空間界限。把歷史的現(xiàn)實的混在一塊,有意識地把時代背景模糊,把民族的界限模糊”,竭力呈現(xiàn)出“整個人類超時間超空間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一種生存精神”以及他探尋此狀態(tài)和精神的結果。

        小說的主題、人物等復雜化了,小說也晦澀化了。不止《爸爸爸》,他的其他小說同樣晦澀艱深。吳亮指出:在他的小說中,“過多的理性用意,過多的隱語,過多的象征,過多的議論,不過它們已凝聚成一團密不透風的復雜難解的謎團”。的確,韓少功通過小說給受眾出了不小的難題。

        瑰奇玄妙、狂野詭譎的楚文化孕育了韓少功對神秘的人和事物的高昂興趣,怪異的商州山川景物和奇絕的三秦民間文藝激發(fā)了賈平凹對神秘的人和事物的勃勃興致。他的長篇小說《浮躁》等作品中不乏奇人異事、詭物怪象,他通過它們向小說世界吹入一股濃重的神秘氣息。除了賈平凹的小說,馬原的《游神》、格非的《迷舟》等小說中也不乏形形色色的神秘的人和事物。世上神秘的人和事物是人類尚未弄明白或難以理解的人和事物,小說的神秘品格是小說的主要晦澀品格,兩者成正比,即小說的神秘氣息越濃,小說的晦澀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小說的神秘品格可由作品內容的構成因素生成,譬如小說中的奇人異事、詭物怪象常使作品玄妙莫測,也可由作家創(chuàng)造,譬如作家創(chuàng)作時有意淡化背景、模糊時空、扣押信息、設置圈套、營造迷宮等常使小說世界模糊一團,先鋒小說家不僅慣用此法、且耽于此道。1985年前后,一批受后現(xiàn)代主義熏陶的青年作家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的豪情,他們懷著反叛傳統(tǒng)和規(guī)范的狂勁,用語言暴力打破敘述成規(guī);他們在形式意識覺醒的情況下,著意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結果,馬原的《虛構》、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等先鋒小說紛紛問世。先鋒小說家血氣方剛、才高八斗,在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的活動中,他們多方嘗試小說文體、盡情釋放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他們試驗著各種現(xiàn)代小說技巧、享受著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的樂趣,受眾面對他們的作品時因原來的文學經(jīng)驗和常識完全或部分失效而備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滋味。在典型的先鋒小說中,時間流程不明晰、人物形象不鮮明、故事情節(jié)不合邏輯、價值體系和生活秩序分崩離析。主題抽象化、生活碎片化、情節(jié)零散化、人物符號化、事件撲朔迷離、作家的意緒飄忽不定……這一切化為許多先鋒小說的晦澀品格。從總體上看,先鋒小說家在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上的活動越激進,其作品的可懂度越低?;逎呄蛟谠拕☆I域同樣強勁。受眾讀高行健的《野人》、劉樹綱的《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等探索戲劇劇本,跟讀先鋒小說一樣吃力。

        1990年以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多極化、思想意識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樣化,與此相應,文學朝多個趨向演進,文學園地里百花盛開、爭奇斗艷,但文學綜合趨向漸顯苗頭,這是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前奏。1993年,批評家胡河清預測21世紀中國文學時深切指出:隨著“相當多的原實驗派作家向新現(xiàn)實主義的歸化”,文藝界正“面臨著一場偉大的整合”,“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又將揚棄新現(xiàn)實主義,而形成‘中國全息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流派”,那時,“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將形成一個真正超越《紅樓夢》的新巨制時代?!?/p>

        時隔四十多年,文藝界再次倡揚文學綜合理念。四十多年前,袁可嘉倡揚文學綜合理念,是“五四”以來經(jīng)三十年演進的中國文學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如今,胡河清倡揚文學綜合理念,是“文革”結束后經(jīng)十多年演進的中國文學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他們睿智地指明了中國作家邁上輝煌巔峰的方向和途徑。文學綜合趨向是作家創(chuàng)作時成功融合中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結果,是作家創(chuàng)作時綜合采用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多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結果,是作家靈活超越各種文類的界限、進行跨文體寫作、嘗試混合文體的結果。顯然,作家創(chuàng)作時著意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是他們創(chuàng)造作品綜合品格、進而催生文學綜合趨向的重要手段。

        伴隨著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的步伐,先鋒小說家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的豪情消退,與此同時,他們深切意識到浮躁的先鋒寫作活動的不足,于是,他們轉移先鋒立場,在創(chuàng)作上紛紛轉向。他們把可資借鑒的資源從外國人的藝術經(jīng)驗轉向民族文化傳統(tǒng),把表現(xiàn)對象從超驗世界轉向現(xiàn)實生活,把著力點從設置圈套、營造迷宮轉向表現(xiàn)普通人的命運,把創(chuàng)作方法從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轉向現(xiàn)實主義,結果,他們從外國人的藝術經(jīng)驗中吸取的養(yǎng)分和自己的本真經(jīng)驗的裂隙縮小了,他們的作品和受眾的距離縮短了,他們的小說易解好懂了。當然,他們降低作品晦澀程度、提高作品明白程度的舉動是他們在藝術上更加成熟的表征,他們并未放棄通過小說探索世界奧秘的訴求和理想,也就是說,他們的小說明白清楚是相對的,他們的小說晦澀艱深是絕對的,他們小說的晦澀品格寓于其明白品格之中,他們轉向后寫的小說并不像人們想當然的那樣明白清楚。從格非的長篇小說《人面桃花》、馬原的長篇小說《牛鬼蛇神》看,他們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的豪情尚未消歇,格非不乏設置空缺、藏匿謎底、混淆夢幻和現(xiàn)實的興致,馬原仍有渲染神秘氛圍、創(chuàng)新敘述方式的興趣,這些小說夠不上晦澀艱深,但其晦澀品格不容小覷。1990年以來,賈平凹和韓少功小說的晦澀品格最突出。

        賈平凹延續(xù)此前的文學活動,創(chuàng)作時著意用中國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如實表現(xiàn)中國人當下的生活和情感。他創(chuàng)造力旺盛、藝術上精益求精,但一如既往地癡迷中華民族特有的神秘主義,在他的《太白山記》《美穴地》等短篇小說、《廢都》《老生》等長篇小說中,奇人異事、詭物怪象比比皆是。他創(chuàng)作時愛描摹神神道道的人、喜表現(xiàn)莫名其妙的事物,其原因首先在于他四周比比皆是這樣的人和事物。他沉迷參禪悟道活動、精通占卜相面之術,最重要的是,習與性成,他的世界觀里有神秘主義,他的思想方法中也有神秘主義。雖然他不排斥現(xiàn)代意識和外國先進文化,雖然他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試著把神秘主義和現(xiàn)代意識融為一體,但當他勇攀藝術高峰之際,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中的神秘主義是他的主要推手。他通過神秘主義最大限度接近了本真世界,他的眾多小說確因充滿奇人異事、詭物怪象而富于晦澀品格。

        韓少功以先鋒姿態(tài)吸引人們的眼球。他延續(xù)此前的文學活動,創(chuàng)作時著意創(chuàng)造小說神秘品格。他的中篇小說《會心一笑》《鞋癖》等作品中不乏不合情理、匪夷所思的神秘的人和事物,它們生成他的小說的神秘品格。在他看來,人是神秘的,世界是神秘的,作家的天職是如實呈現(xiàn)模糊一團、玄妙莫測的世界原始景象。他這么想,也這么做,他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常通過神秘的人和事物提升小說的藝術境界。從他神秘色彩濃郁的小說看,它們雖未因充滿神秘的人和事物而達化境,但具有神秘品格、進而具有晦澀品格。他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暗示》面世后,贊賞者眾多,批評者也不少,它們晦澀艱深是其為世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文藝界看來,《馬橋詞典》和《暗示》晦澀艱深的根源是他創(chuàng)新小說文體時違背了原來的規(guī)范。李建軍針對他的文學活動指出:小說家自由創(chuàng)造時須遵守小說文體的基本規(guī)范,即“小說必須有人物,有故事,不能是索然寡味,晦澀難懂的?!?/p>

        長期以來,主題鮮明、人物豐實、情節(jié)生動、結構完整、環(huán)境明確等被人們視為小說文體的基本規(guī)范,而合乎此規(guī)范的小說天然具有明白品格。就此而言,李建軍對他創(chuàng)作時須遵守小說文體基本規(guī)范的要求,包含著對小說須明白清楚的要求。

        一般地說,無人甘愿自己的作品因過于明白清楚而失去藝術魅力,或因過于晦澀艱深而失去受眾。賈平凹、韓少功跟先鋒小說家一樣,他們在藝術上不懈探索的動因是多方探尋適合自己創(chuàng)作個性的獨特表現(xiàn)對象、表現(xiàn)角度、表現(xiàn)方法,進而拓寬自己的文學道路、創(chuàng)造自己獨特而鮮明的藝術風格,因此,他們的小說的晦澀問題不只是他們在探索文學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遺留的問題,而且是他們在攀登藝術高峰的過程中須解決的問題,不必大驚小怪。其實,文藝界倡揚文學綜合理念后,眾多作家增強了在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具有綜合品格的作品的意識,與此相應,寫出含蓄蘊藉的作品成了他們的藝術訴求。先鋒小說家轉向的過程是他們嘗試中國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發(fā)揚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克服先鋒寫作活動的缺點的過程,是他們創(chuàng)作時著意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的過程。他們轉向后的精品佳作富有含蓄蘊藉品格。其他小說家為豐富自己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進而在文學道路上躍上新臺階,適時從先鋒小說家的藝術經(jīng)驗中吸取養(yǎng)分,“無論是新寫實,還是其后的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中國文學的新的對寫實的回歸都已從它的‘敵人先鋒實驗文學中獲得了全新的觀念與技術的支持而呈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迥然有別的面貌?!?/p>

        先鋒小說家和別的小說家互相取長補短的結果是,先鋒小說家轉向后的小說比此前的小說明白清楚,受過先鋒小說家影響的小說家的作品比以往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晦澀艱深。跟“文革”結束前作家采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或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寫的小說相比,“新寫實小說”、掀起“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的劉醒龍等作家的小說的晦澀程度較高。在文學綜合趨向日益強勁的形勢下,1990年以來的小說大多具有綜合品格,其中的精品佳作富有含蓄蘊藉品格,譬如莫言的代表作《檀香刑》等小說。

        “五四”以來,明白化趨向和晦澀化趨向是中國文學演進的兩個重要趨向,它們相生互動、相依互通,有時則相抵互抗、相克互斥,生動演繹出奇妙魅人的藝術辯證法,鮮明顯示出中國文學生產(chǎn)、演進的原始景象。相形之下,前者是文藝界主動創(chuàng)造的結果,后者是文藝界探索世界奧秘的副產(chǎn)品;前者是文藝界吸取中國古代或民間文學養(yǎng)分的結果,后者是文藝界吸取外國文學養(yǎng)分的結果;前者是文藝界采用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的結果,后者是文藝界采用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結果;前者跟中國文學民族化的過程密切相關,后者跟中國文學外國化的過程密切相關。文藝界探尋、建構和確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世界性、人類性時,須在多種訴求的碰撞、交匯、融合中綜合作品各種構成因素,進而創(chuàng)造作品綜合品格、催生文學綜合趨向,而作家創(chuàng)作時著意綜合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進而創(chuàng)造作品綜合品格,是其催生文學綜合趨向的重要手段。綜合趨向蘊含著文學生產(chǎn)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蘊藏著作家邁上輝煌巔峰的重大契機。“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在明白化趨向和晦澀化趨向疏離或交錯或疊合的過程中演進,中國文學經(jīng)典在作品明白品格和晦澀品格相生互動、相依互通的奇妙關系中誕生。

        (責任編輯:李亦婷)

        Between Explicitness and Obscurity

        ——Analysis of Two Tendenc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Zhang Zhiping

        Abstract: Many explicit literary works breed the explicit tendency of literature, while numerous obscure works nurture the obscure tendency. Explicitness and obscurity have become two important tendenc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y have mutual dependence and mutual exclusiveness relation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create an attractive art dialectic and obviously show the actual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uthors focus on mixing two tendencies in writing and then they create literary works with two tendencies. This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produce the comprehensive tre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demonstrates the rules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brings great opportunities to be successful to authors. Since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en developing with close and distant relationship of two tendencies. And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also have been created in the marvel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ness and obscurity.

        Key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Explicitness;Obscurity;Development Tendency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中字| 伊人影院在线观看不卡|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成熟人妻换xxxx|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第1页| 久久久2019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粉嫩人妻91精品视色在线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毛茸茸性xxxx毛茸茸毛茸茸|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av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99久久婷婷国产精品综合网站| 欧美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产思思久99久精品| 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bav|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亚洲免费不卡av网站|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a级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麻豆|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av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字幕| 白丝美女被狂躁免费视频网站 | 午夜在线观看有码无码|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