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維爾比夫人意義理論問題探討

        2019-12-09 01:43:12屠友祥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符號意義語言

        孫 鳳,屠友祥

        [1.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2.中山大學,珠海 519000]

        表意學 (Significs)是英國學者、“符號學之母”維多利亞·維爾比夫人 (Victoria Lady Welby,1837—1912)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chuàng)建的,致力于解決“意義之意義”問題,它的研究意圖關涉所有符號,其中,因語言符號對人類而言最為獨特和重要,而成為表意學意義理論著力剖析的對象。自20世紀末至今,對表意學進行再發(fā)掘的代表人物有德國學者阿希姆·埃施巴赫(Achim Eschbach)、施密茨 (H.W.Schmitz)和意大利學者蘇珊·佩特麗莉 (Susan Petrilli)。20世紀80年代,埃施巴赫出版了一套“符號學基礎”叢書,將維爾比夫人的兩部主要表意學著作《什么是意義?》 (由埃施巴赫作導言《作為一門基礎科學的表意學》)與《表意學和語言》(由施密茨作200多頁的導言《維多利亞·維爾比夫人的表意學:表意學運動的起源》)收錄其中,并在該叢書中出版了由施密茨主編的《表意學論文:維多利亞·維爾比夫人 (1837—1912)誕辰150周年論文集》(1990),維爾比夫人作為符號學理論奠基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視野之中。對維爾比夫人表意學的再發(fā)掘正逐漸成為國際符號學研究的熱點,具有標志意義的是佩特麗莉出版于2009年的千頁著作《表意與理解:維多利亞·維爾比著作和表意學運動研究》、2015年出版著述《維多利亞·維爾比和符號科學》;2013年,國際符號學期刊《符號學》刊行紀念維爾比夫人逝世100周年專輯 (佩特麗莉主編),其中收錄了兩篇中國學者所寫的論文《表意學與超語言學:維爾比與巴赫金之“對話”——讀〈表意與理解〉》(王永祥)與《探求他者:維多利亞·維爾比的表意學淺析》 (宋文、張云),這兩篇論文的中文版分別刊登于《俄羅斯文藝》2013年第2期與《符號與傳媒》2013年第2期。孫鳳、屠友祥所作《表意學“意義三分”問題探討》發(fā)表于《文藝理論研究》2018年第6期。

        維爾比夫人對語言意義之特性的準確把握為表意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夯實了基礎。然而,維爾比夫人在自己的諸多論述中,雖常常論及語言意義的種種特性,卻未曾有意識地將它們整合起來,予以系統(tǒng)闡述;這不僅不利于其思想觀點的闡發(fā),也阻礙了我們更加直接而有效地了解她的表意學理論體系。我們對其觀點進行了仔細的歸納與分析,認為模糊性 (ambiguity)、動態(tài)性 (dynamic)、可塑性 (plasticity)這三個術語最具概括性與代表性,以之作為出發(fā)點進行闡述,庶幾能夠最精簡準確地呈現(xiàn)維爾比夫人特有的語言意義特性理論。在表意學理論語境中,模糊性、動態(tài)性、可塑性這三個術語是對語言意義特性由籠統(tǒng)到具體的揭示,它們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相通性,彼此密切關聯(lián),但因側重點各異,三者間又有著微妙的區(qū)分。我們憑借這三個特性建立起論述框架,祈望在對維爾比夫人的語言意義特性理論有所把握的同時,充分闡發(fā)她對定義和顯明意義的批評,對語境和感知等問題的探究。

        一、模糊性是語言的內在特性

        維爾比夫人的語言模糊性理論是從意義層面著手展開的;語言的模糊性,在她的理論中大都是在講語言意義的模糊性。自然語言具有模糊性,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詞語是有限的,一詞對一義并不現(xiàn)實,以有限之詞求無限之義,所依賴的,正是語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因此,語言的模糊性可以從淺顯的層面上解釋常見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維爾比夫人認為,“模糊性是語言的一種內在特性”,①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2.是實現(xiàn)“表達之最高級形態(tài)的條件”。②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74.德國學者埃施巴赫在《作為一門基礎科學的表意學》(Significs as a Fundamental Science,1982)一文中指出,雖然維爾比夫人并未過多著墨于探究語言意義之模糊性,但她對語言模糊性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其整個意義理論的背景。③Eschbach,Achim.Significs as a Fundamental Science.in Achim Eschbach(ed.).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xviii.我們認可這一觀點,并進一步在論述中確定,模糊性是使另外兩種語言意義特性——動態(tài)性與可塑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維爾比夫人在日常生活以及學術研究中,對語言的模糊性有著深刻的體察: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僅存在于語言之中,還存在于思想中;實質上,思想的含混與語言的模糊之間的聯(lián)系是難以切斷的,模糊性是思想和語言運作的本質特點。維爾比夫人在致Bradley的信件中提到:“最后,我希望看到模糊性這一主題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予以處理,而不是僅僅作為語言的根基來探討……模糊性無處不在,我們得認識到這一點……再強調一下,我們必須面對模糊性的現(xiàn)象,這可不只是純粹存在于詞或短語之中。它浸染進了我們思想的源泉之中。你以及其他思考者所辯稱的:大部分語言符號想要傳達的概念必定是精確而不模糊的。你使用了模糊之辭,希望經由上下文會明確界定這些模糊之辭,并堅信我們始終不得不這樣做。概念總是或多或少具有內在的模糊性,而且它們越是生動而有力,我們就越是會發(fā)現(xiàn)模糊性。上下文當然是會合模糊性的一條途徑,但我想尋找更多的途徑?!雹躊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53.概念具有內在的模糊性,正是這種模糊性使得概念充滿生命和力量,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之源。同時語言也天然帶有模糊性,然而這種模糊性卻在特定的語言共時狀態(tài)中實現(xiàn)了精確性,這種特定的語言共時狀態(tài)就是上下文或語境,它是會合或界定模糊性、從而使之趨于精確的有效途徑。當然,維爾比夫人想尋找更多的有效途徑,而她確實也畢生致力于此。

        模糊性是語言的內在特性,維爾比夫人似乎將之視為不證自明的事實,并未給出充分的論證。而符號學理論的另外兩位奠基者——索緒爾與皮爾斯,他們同樣關注了語言的模糊性,并從語言模糊性的生成這一角度作出了闡述。三位符號學奠基者的理論相互補足,使得模糊性問題在符號學創(chuàng)立之初,便成為首要的問題。

        在索緒爾眼里,思想和聲音兩者都是模糊的,或者說是不定形的,而且將兩者聯(lián)結起來的方式也是任意的,因此,語言符號和意義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具體的共時狀態(tài)而變化或生成,模糊性在具體的共時狀態(tài)中轉化為清晰性?!皬男睦矸矫婵?,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思想本身好像一團星云,其中沒有必然劃定的界限。預先確定的觀念是沒有的。在語言出現(xiàn)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雹荩廴鹗浚葙M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53頁。語言“作為思想和聲音的媒介”,“不但語言事實所聯(lián)系的兩個領域是模糊而不定形的,而且選擇什么音段表示什么觀念也是完全任意的”,⑥[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53頁。這樣一來,我們自然能夠推斷出,雖然經由語言使思想與聲音的結合“必然導致各單位間彼此劃清界限”,①[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53頁。但語言本身并非是明確的,它天然具有模糊性,也正是這模糊性,幫助我們理解了索緒爾的任意性原則。

        皮爾斯認為,“客觀說來符號是模糊的,只要對它作出解釋,大體上都是不確定的,這為另外某個可能的符號或經驗保留了去實現(xiàn)確定性的功能”。②Peirce,Charles S.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Peirce,Vol 5-6.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5,p.505.這意味著單一的符號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需要有另外的符號與之形成某種關系,在這關系中實現(xiàn)原先單一的符號不具備的確定性。此外,他為《哲學和心理學詞典》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1902)第二卷撰寫了“模糊”(Vague)這一詞條:“當事物出現(xiàn)幾種可能狀態(tài)時,盡管說話者對這些狀態(tài)進行了仔細的思考,實際上仍不能確定,是把這些狀態(tài)排除出某個命題 (proposition),還是歸屬于這個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上面說的實際上不能確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釋者的無知而不能確定,而是因為說話者的語言的特點就是模糊的?!雹畚殍F平:《模糊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6頁。皮爾斯將言說者的語言模糊性納入考量,突出了主觀因素對模糊性的影響。

        在對模糊性問題的思考上,如果說索緒爾、皮爾斯更多的是關注語言模糊性的生成原因,維爾比夫人與他們最大的不同則在于她立足于意義問題,在認識到模糊性問題大量、普遍存在的前提下,更為強調模糊性對意義形成的必要性,強調其內在的、固有的存在價值。誠然,對模糊性之存在的認識是一個問題,但怎樣去看待評價其存在,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語言表達思想,有時“言不盡意”,影響思想的傳達;有時“意在言外”,思想在揣摩其內含的過程中豐盈起來。思想決定表達 (多指語言表達),思想的含混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表達上的混亂,卻也為實現(xiàn)多樣化的表達提供了可能。17世紀的萊布尼茨就將模糊性視為自然語言之缺陷,他對精確、清晰的邏輯語言的設想,他建設人工語言的努力,直到20世紀,仍有著很強的影響力。④陳嘉映:《簡明語言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0-11頁。而維爾比夫人作為20世紀意義理論的奠基者,其理論視野的開闊之處,表現(xiàn)在她不僅認識到語言模糊性帶來的問題與麻煩 (語義的混亂及由此產生的思想困惑等),還發(fā)現(xiàn)它是意義生成中不可或缺的特性——這個認知,建立在她對模糊性之兩面性的區(qū)分上。

        維爾比夫人清楚地認識到,存在智力領域和道德領域兩類性質不同的模糊性,“對智能產生有效的刺激并豐富想象領域的那類模糊性,截然不同于另一類起于智力領域而終于困惑,或在道德領域內始于不真誠,終于蓄意且成功的欺瞞的模糊性”。⑤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2.上述引文中并未直言語言意義的模糊性問題,但很明顯,以上兩類模糊性都需依靠經由語言所傳達出的意義模糊性來實現(xiàn)。佩特麗莉清晰地概括了維爾比夫人對這兩種模糊性的辨別:“她對模糊性作出了區(qū)分:從積極意義上講,它確實是 (實現(xiàn))表達能力的條件;從消極意義上理解,它是造成語言和概念上的困惑的原因,而這與未能培養(yǎng)出恰當?shù)摹Z言良知’有關?!雹轕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22.在對模糊性作出區(qū)分之后,維爾比夫人一方面致力于探究如何解決由消極意義上的模糊性所帶來的語言意義混亂,一方面試圖闡明積極意義上的模糊性之存在必要性;后者是我們在此所關注的。另外,我們需要作出說明,英文ambiguity通常被譯作“歧義”“含混”,而維爾比夫人對ambiguity之“兩面性”的論述及其對積極意義上的ambiguity的關注,使得它在表意學理論語境中更應譯作“模糊性”。

        積極意義上的模糊性,使思想的爭鳴、科技的進步、人際交流以至意義的生成等成為可能。佩特麗莉表示:“理解和交流要取決于那些未言說出來的部分,取決于內含的意義,取決于那些已被理解的意義?!雹逷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43.未盡之語,暗含之義,和帶有個人色彩的理解都強化了意義原本就具有的“模糊性”;“因此,對話和理解,如同交流中的協(xié)商,完全依賴于含糊性、可變性,依賴于隱約之義、不盡之言”,①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60.也就是語言意義的確知同語義的模糊不定之處關聯(lián)密切。而“從一種積極意義上理解的模糊性能力,是適應新的交際語境以及進行解釋和創(chuàng)新的一個必要條件?!雹赑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60.在思想領域,若無模糊性存在,事物非黑即白,便喪失了可以相互“對話”的空間,自然也就無法在交流、爭論中提升思想。維爾比夫人在學術研究之初便注意到了模糊性的存在,她在《紐帶與聯(lián)系》(Links and Clues,1883)中提到, “離開了模糊性,一個人會熱愛真理并正直地生活,而另一個人會選擇謊言和罪惡 (既然一切都是一清二楚的),因此,(他們)在那里已經沒有理由也沒有空間去共同致力于提升思想和凈化概念”。③Welby,Victoria(Lady Welby-Gregory).Links and Clues.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883.India:Facsimile Publisher,2016,pp.292-293.在語言方面,我們可以從文學文本中尋得諸多例證。維爾比夫人就曾以《圣經》為例,討論了模糊性問題:“從一種具有靈活內涵的形式來說,模糊性當然是極好的。正如我聽到許多老村民說,《圣經》中許多部分,當它們被大聲誦讀出來時,每一位聽眾都會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屬于他自己的東西,而且每個人從中所發(fā)現(xiàn)的也完全不同,這真是奇妙的事情。因此,《圣經》在實質上極具模糊性,然而又與‘啟示’及其全善效果一致。事實上,所有杰出的人類言語和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無所不包’的特性,并獲得每個人因從中找到了庇護所而呈現(xiàn)的需求與反響?!雹躓elby,Victoria.The King's English.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128-131.語言的模糊與思想的模糊無法確然區(qū)分,《圣經》文本這種“全民適用”的效果必然是以具有模糊性的語言為工具實現(xiàn)的——因為語言意義具有模糊性,人們才得以在一定限度內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理解。語言模糊不定之處正是多元化理解—解釋的生發(fā)之地,意義清晰、精確的語言并不有益于思想的生成、發(fā)展,維爾比夫人指出,“言語中太過機械的準確性可能會使思想受到困擾”,⑤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2.事實確是如此,語言意義的指涉越精確,留給思維活動展開的空間便越狹窄。

        維爾比夫人對模糊性之積極性、正面性的認識,使她確信正是模糊性使得在各個領域最高形式的表達得以實現(xiàn);模糊性的存在為思考、“對話”等活動的開展留出了充足的空間。積極意義上的語言模糊性具有神秘莫測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作用于緩解因一詞對一義難以實現(xiàn)的尷尬釋義現(xiàn)狀,它還吸引人們通過對話、爭鳴、研究以“明確”意義,從而充實思想;此外,正是語言的模糊性,在提高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之外,豐富了語言的文化維度,使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體現(xiàn)了同一民族或者說同一時代的共同“心聲”?;谡J識到模糊性是語言的內在特性,維爾比夫人辯證地看待下定義這種常見的釋義方法。語言的模糊性似乎已使得語言意義成為難以摹狀之物,所以認為“定義 (在自身的領域內非常有用)是對表達之不足的真正補救,此觀點是不合理的”。⑥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2.正因為語言意義內在具有模糊性,那么,給出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對任何人而言在理解上都完全一致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此外,維爾比夫人還進一步體味到抵拒模糊性所可能帶來的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后果, “意義內在地具有模糊性,未覺察到這一特性會導致單向的表意實踐,這將為教條和正統(tǒng)的暴政創(chuàng)造條件”。⑦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44.事實上,“最值得表達和解釋的往往是定義之外的東西”,⑧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45.“定義無法解釋和表達語言的模糊性、他異性 (alterity),而模糊性、他異性可理解為意義實現(xiàn)和成功交流的條件”。⑨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45.定義在一定的界限內是有效的 (比如強調準確性的術語),這表示,它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是恰當?shù)?;超出了一定的界限,或者說,脫離了具體的語境,就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效果,甚至會有礙理解。給出準確而全面的定義之難,恰恰證實了模糊性的存在。下定義并非解決語言意義問題的萬靈藥,一味仰仗“定義”來理解事物其實是依托于一種僵化的釋義方法,勢必會弱化人類自身的“翻譯—解釋”能力。具體意義要據(jù)語境進行確定,語言的模糊性處處確立了釋義活動中語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之中,模糊性無時無刻不存在,是語境使之趨于明朗。既然下定義這種釋義方法并非全然可靠,那應怎樣去獲知意義呢?這就涉及到了表意學的“意義三分”(Meaning Triad)理論,①“意義三分”是維爾比夫人表意學理論對“什么是意義?”這一問題最精要的回答,它將“意義” (Meaning)劃分為“感知”(sense)、“意圖”(meaning)、“意味”(significance)這三個層級,不僅區(qū)分了構成“意義”的三個主要方面,也明確了形成“意義”的意指活動的三個階段。出于表達的便利,為區(qū)分作為整體之“Meaning”與作為意義第二層級的“meaning”,將后者譯為“意圖”。維爾比夫人認為,通過接受表意教育,即訓練人們結合語境去發(fā)覺意義的不同層級—— “感知”(sense)、“意圖” (meaning)和“意味” (significance),逐層深入地進行“翻譯—解釋”,如此,具有動態(tài)性的方法才是明確獲知意義的正途。

        二、“翻譯—解釋”的持續(xù)進行決定了意義的動態(tài)性

        語言符號和意義內在具有的模糊性賦予其自身動態(tài)性的特征,這在對語言符號之意義進行“翻譯—解釋”的過程中逐步彰顯出來。在表意學理論中, “解釋”活動存在于意指活動的任一階段,而“翻譯”則是“解釋”的前提:“心靈活動包含著自動的翻譯過程?!g性思考’最大程度地集聚了表意和符號化過程,在其中,某物代表另一物,其意義事實上生成于由一個符號轉譯為另一符號,轉譯為不同種類的符號和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雹赑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528.“我們無法取消自動進行的翻譯的思考過程”,③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34.符號活動不可能離開“翻譯”而進行。從解釋者的立場來看,意義問題就是“翻譯—解釋”問題,只要“翻譯—解釋”活動持續(xù)進行,意義便處在動態(tài)生成之中——表意學理論中的“翻譯—解釋”活動是無法終止與取消的。

        由于人的認知能力、經驗、背景等不同,也會對“翻譯—解釋”活動造成影響,因此,對同一符號之理解,不同人、不同群體之間難以完全一致。語言意義會隨著經驗、科學、認知的發(fā)展而產生變化。佩特麗莉認為,“維爾比提出并完善了一種進化的和動態(tài)的意義概念,它依照科學,特別是生物學領域內的進步進行理解和表達,雖然她對所有的科學都感興趣——從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理學,到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還有天文學、宇宙哲學、天體物理學,等等”。④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52.隨著人類經驗的累積、科學的發(fā)展以及認識的深化,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始終處于變動之中,與此相應,用來指涉事物的語言,其意義也應是不斷變化的,或者說,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

        從意義的生成過程、解釋過程以及人類認知、經驗等的“進化”方面來看,動態(tài)性是語言意義必然具有的特性。在認識語言意義的動態(tài)性方面,我們常常是從共時層面與歷時層面著手的;但我們應當意識到,所謂“共時”“歷時”之間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界限,它們并非對立的概念,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存在于歷時態(tài)中的語言意義變化是很好理解的,它們“或隱或顯都可能積累、重疊、改變、消失、發(fā)展”,⑤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43.比如古今異義詞;而共時態(tài)中存在的語義動態(tài)性卻往往為人所忽略,由于人的認知能力、經驗、背景等的不同,也會對“翻譯—解釋”活動造成影響,使得不同人、不同群體對同一符號之理解難以完全一致。語言意義會隨著經驗、科學、認知的不同而產生變化,因此動態(tài)性在共時態(tài)中呈現(xiàn)得更為徹底;只要處在共時關系中,就必然具有動態(tài)性,因為共時性是一種同時存在的關系狀態(tài),而動態(tài)性正是共時的關系性,關系是變動不居的。維爾比夫人提出的“可塑性” (對話)在實質上論述了這一點,我們將之留待下一節(jié)進行探討;在本文的這一部分,我們力圖闡明維爾比夫人為何強調重視語言意義之動態(tài)性,并以此為出發(fā)點,簡要了解維爾比夫人對顯明意義、隱喻、“翻譯—解釋”活動這些問題的思索。

        維爾比夫人對語言意義之“動態(tài)性”的思考,是藉由對“符號的意義是固定的”這一觀點的批評展開的;她視“符號意義固定觀”這一觀念為意義混亂現(xiàn)象生成的源頭。在維爾比夫人看來,持語言是固定的意義系統(tǒng)觀點者,除了完全相信“定義”的可靠性之外,還相信有顯明意義 (plain meaning)存在,這種意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談起,都不會出現(xiàn)歧義。①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143.認為存在“顯明意義”的這類觀點是對語言模糊性 (更直接地說是多義現(xiàn)象)的無視;“顯明意義”假定人們對意義的理解是一致的,事實上就是將多義簡化為單義。在這類觀念支配下,明確的詞對應于明確的意義,雖然就詞義本身實現(xiàn)了機器般嚴格的精準,但語言系統(tǒng)卻難以繼續(xù)有效運轉。

        佩特麗莉認為, “維爾比對‘顯明意義’這一謬見的批評,是貫穿其所有研究的主題”。②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142.維爾比夫人在《意義和隱喻》(Meaning and Metaphor,1893)中談到,“事實是我們好像一直假定存在一種顯而易見的絕對的顯明意義。我們在實質上已經假定我們的聽眾與讀者全都同我們擁有一樣的心理背景與心理氛圍。我們實際上認為他們全都通過一樣的推理眼光來看待事物,認為他們的注意力會在同一點上集聚和消退,認為他們的聯(lián)想,他們記憶和環(huán)境的暈體,他們天生具有的象征化和圖畫化的傾向,全部都是同一類型的。真的,我們需要‘對顯明意義的批評’”。③Welby,Victoria.Meaning and Metaphor.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421-430,p.423.的確,正如維爾比夫人在《什么是意義?》 (What is Meaning?,1903)中所表示的,“沒有什么比‘顯明’意義這一神話的盛行更為奇怪的了,它認為‘顯明’意義隨時隨處都可被理解”,④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143.在她看來,顯明意義是語言陷阱,是需要謹慎對待、予以批判的。關于這一點,佩特麗莉解釋道:“批評存在顯明意義這一謬見,意味著批評認為意義是字面的或單義的、一次就能徹底界定這種錯誤的想法,也批評認為可直接指涉干硬確切的事實這一相類似的錯誤觀念?!雹軵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57.語言意義在一定時期是相對穩(wěn)定的,正是這種相對穩(wěn)定的“靜態(tài)語言系統(tǒng)”,使得諸種交流方式得以實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維爾比夫人提出語言意義的動態(tài)性意在批判由“符號的意義是固定的”這一觀點所造成的語言意義的過時、僵化現(xiàn)象,而非否定語言系統(tǒng)的相對靜止性,否定靜態(tài)語言系統(tǒng)本身。⑥這里所謂的“靜態(tài)”與索緒爾的靜態(tài)觀念不同。索緒爾的靜態(tài)觀念強調的是共時態(tài)、同時性,語言意義在共時的差異關系中的有效實現(xiàn),是一種在共時態(tài)中呈現(xiàn)的動態(tài)性。事實上,她提出了“共同意義”理論,認為它是“語言—思想的條件,因此是使語言使用成為可能的條件”,⑦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548.而且,它使語言之間具有可譯性。這一觀點,大致與羅瑟—蘭迪提出的“共同言語”(common speech)相類,它們都顯示出“各種語言之間盡管存在差異卻具有共同之處的部分”;⑧[意]蘇珊·佩特里利、奧古斯托·蓬齊奧:《打開邊界的符號學——穿越符號開放網絡的解釋路徑》,王永祥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第183頁。得益于“共同意義”/“共同言語”的存在,從簡單的方面講,人類交際得以實現(xiàn),從更深遠層面來看,人們思想的跨文化或跨時空交流因有了共同的基礎,才成為可能。

        所謂“顯明意義”是常常為人們所不假思索地拿來使用的,它屬于“共同意義”,是“共同意義”的組成部分,但問題在于它認為自身的意義是固定的、明確的,可以脫離具體語境而存在,無論何時何地何人對其理解都不存在偏差。然而,所謂“顯明意義”是需要格外警惕的存在:當人們認為語義是固定的,便往往會對語義的變化失去敏感;而當人們認定存在“顯明意義”,便會對符號之“常規(guī)”意義不加懷疑,如同機器接受指令一般將其全然接受?!帮@明意義”觀念的盛行會造成人類的“翻譯—解釋”能力被不斷弱化??梢哉f,將符號視為固定的意義系統(tǒng),這在事實上使得具有活力的“翻譯—解釋”過程趨于僵化,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解釋—翻譯”活動。

        佩特麗莉認為,“比喻意義深深地植根于人類意識之中,使得它常常被錯認為是‘顯明意義’”。①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57.事實上,按照尼采的理解,所有的語言都是隱喻,被用舊了的隱喻轉變成為“普通”詞語——亦即意義顯明化,使原先具有可激發(fā)聯(lián)想的豐富內涵變?yōu)槊鞔_、單一、固定的意義。隱喻,準確地說,“被用舊了的隱喻”,成為顯明意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沉積在我們大腦的記憶庫里?!帮@明意義”是普遍存在的,已然“固化”的語言承載著陳舊的觀念也是很常見的,在很多時候,它們已經潛在地成為影響我們思考的障礙。維爾比夫人對“顯明意義”和隱喻的思考,其實就是對“去理據(jù)化”語言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的關注。趙毅衡表示: “去理據(jù)化 (丟失形象)是各種習用比喻的必然命運。我們說‘一路順風’,而不問飛機實際上宜于逆風起飛降落;至于‘山腳’‘桌腿’‘玉米’‘花生’‘輪船’,在過多使用中完全非理據(jù)化……這種變化是語言的常態(tài)。絕大部分詞語原先都是新鮮比喻,失去理據(jù)性的詞語,成為語言的主要肌體。非理據(jù)化是必要的,它使語言的日常使用提高效率?!雹谮w毅衡:《符號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50頁?!叭ダ頁?jù)化”現(xiàn)象在語言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存在的必要性;維爾比夫人作為一名思慮周密的學者,還意識到去理據(jù)化語言 (尤其是冠以“顯明意義”之名的過時、僵化語言意義等)的存在可能會對思維造成影響。因此,維爾比夫人對語言意義之動態(tài)性的認知便突出體現(xiàn)于其對顯明意義的批判,確切地說,是對過時、僵化意義所帶來的對思想、認知等不良影響的批判。那么,何為過時、僵化的語言意義呢?它們如何影響到人們的思想?

        維爾比夫人在《意義和隱喻》一文中指出:“一些措辭只是我們對自然和經驗所作的大量雄辯的簡約速記而已,它們在使用過程中背叛了我們。我們使用它們,仿佛它們跟數(shù)字一般,在意義上是不變的,因此設想它們服從于一個永恒不變的一致結構。我們對待它們,好像它們是沒有歷史的,僅僅是大家一致贊同的偶然的標記或符號而已;我們認為,這被接受的意義是不難探知的,它始終是穩(wěn)定的,而且可完全滿足實際的用途?!雹踂elby,Victoria.Meaning and Metaphor.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421-430.語言意義明明會發(fā)生變化,甚至已經發(fā)生變化,卻漠視之,強行認定它是穩(wěn)定的、不變的,這是僵化意義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僵化的語言必然無法充分表達新的意義,使得人們的思想受到鉗制。

        意義的過時是相對的,是以現(xiàn)階段認知水平、時代背景、經驗等對過往語言意義的評估。在《意義和隱喻》一文中,維爾比夫人還提到,“只要我們與現(xiàn)代文化有所接觸,比如,當我們說‘太陽升起’時,我們不再表達在哥白尼革命之前我們所表示的意思”。④Welby,Victoria.Meaning and Metaphor.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423.在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最初的時候,人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便認為自身 (地球)是不動的,而太陽圍繞著地球轉動;隨著地球中心說被太陽中心說所取代,人們了解到是地球圍繞太陽轉動,太陽的位置反而是相對靜止的,在這種情況下,說“太陽升起”便不再恰當,因為追根究底,這個表達所內含的是為科學以及人類認知發(fā)展所拋棄的觀念—— “地心說”。然而,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已經保存了下來,對尚不了解太陽中心說的人提到太陽升起來了,無疑是印證了其自身錯誤的直觀感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圍繞地球升起又降落;而對于知曉“日心說”的人來講,因為太習慣于這個表達,可以理解其所指,便不覺得它有何錯處。前哥白尼知識雖在理論上被推翻,但它依舊留存于語言之中,因此,與正確的“翻譯—解釋”并存的還有錯誤的解釋 (比如視地球為固定不動且處于宇宙中心),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既有的包含已過時知識的語言表達雖難以取消,但在“翻譯—解釋”上我們可以有所突破。確實,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可是由于語言將過往累積的認知帶入語言意義系統(tǒng)之中,過往的認知便時時地,或明或暗地對我們正確地認知事物進行干擾;相應地,即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正確,但在既存的語言系統(tǒng)中似乎很難找到恰當?shù)谋磉_,未隨著經驗、認知等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意義固定的語言系統(tǒng),與我們動態(tài)發(fā)展的思想難以兼容。這種暗含在固化意義、顯明意義之中的“過時”意義對人們認知、思想所產生的影響,是格外需要提防的:不僅僅要留心與科學、認知等發(fā)展有關的方面,還要重視與社會道德倫理相關的方面。

        上文已提到語言中普遍存在“去理據(jù)化”現(xiàn)象,我們應當認識到,語言意義一旦為習俗所接納,無論其理據(jù)性是上升還是滑落,便難以改變。不過,我們雖無法改變或清除去理據(jù)化詞語,但在進行“翻譯—解釋”活動時仍可對此作出“彌補”,也就是說,人們必須對其意義抱有批判質詢思維,不能因為習以為常便信以為然,而是要根據(jù)已有的科學、經驗、認知的發(fā)展來釋解它,即“翻譯—解釋”活動的進行一定要具有“語言良知”——這是表意學所著力培養(yǎng)的一種在語言使用方面的謹慎態(tài)度,它對語言中所謂的慣例、規(guī)約抱有批判意識,并關注語境的細微變動,是批判性質詢思維在語言運用方面的呈現(xiàn)。唯有如此,才能減少語言意義混亂,從而有助于廓清思想領域的困惑。

        佩特麗莉總結道,“維爾比發(fā)展了一種動態(tài)的、結構的和生成的意義理論,對根據(jù)不變性、統(tǒng)一性、單義性這種將詞和短語仿佛當成數(shù)字、標簽,或‘一致同意’之符號的概念化的意義,進行了批判式的處理”,①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52.而它“完全不同于將語言視為一種靜態(tài)的系統(tǒng),不認為意義是一旦如此呈現(xiàn)就永遠確定下來,先于表意過程而實現(xiàn)。維爾比強調語言的動態(tài)特性,將之描寫為一種開放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通過持續(xù)進行的翻譯和解釋過程而不斷擁有新的意義”。②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53.強調語言意義的動態(tài)性,其實是對語言生命力的維護。一方面,它讓人們注意對語境的適應,另一方面,也是這一部分所著力論述的,它使人們注意到顯明意義問題,注意到僵化、固定的符義觀對思想的影響。所以,維爾比夫人批判符號意義固定觀,批判顯明意義,批判無視意義的動態(tài)性所造成的語義僵化、過時,而這批判最終將其意義理論導向對語境的強調,導向語義的可塑性。

        三、可塑性是語言符號同語境的“對話”

        在維爾比夫人的術語中,靈活性 (flexibility)、延展性 (ductility)、彈性 (elasticity)都與可塑性 (plasticity)相類,指語言 (特別是指語言意義)在具體語境中所表現(xiàn)出的適應性??伤苄允钦Z言意義動態(tài)性在具體語境中的顯現(xiàn),是語言符號同語境的“對話”,此外,它也是“維爾比所偏愛的用來表示詞語之模糊性的術語”,③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60.我們將其獨立為表意學意義特性理論的代表性術語之一,則是慮及它最能體現(xiàn)維爾比夫人在意義特性問題上的獨到見解。通過可塑性理論,維爾比夫人不僅闡發(fā)了其立足于他者邏輯的“對話”思想,還進一步明確了“感知”(sense)在意義活動中的重要性。

        維爾比夫人生活于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在思想上受到了來自達爾文進化論的強大沖擊,受這一時代思潮影響的維爾比夫人在其意義理論研究中,偏愛使用生物學術語進行類比、互釋,可塑性這個術語便是其中之一。她將語言意義的可塑性同有機體對環(huán)境產生的適應性相比擬:“我們確實需要的是一種真正具有可塑性的語言。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在有機生命活動中,剛性 (不可變更性)從來不會確保準確性——對有機體來說,實際上它是致命的。只有通過在越來越復雜的狀況下恰當?shù)貞獙γ恳环N新的突發(fā)情況,有機體才能生存下來。只有與種類的延續(xù)在最大程度上相一致的可塑性,才能帶來所需的對變化著的環(huán)境的適應性。”④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60.佩特麗莉就此闡述道:“詞語和表達可適應一系列不同的語境,空間的和時間的,去呈現(xiàn)意義或意義的細微差異,而這正是由于它們在適應性、語義延展性和可塑性上的巨大潛力?!雹軵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61.“本著這種精神,我們必須在語境和環(huán)境之間作出一個類比:詞語如同有機體一般適應它的環(huán)境,反過來,詞語也對環(huán)境產生了影響?!雹轜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40.維爾比夫人以“環(huán)境”類比“語境”,以“有機體”類比“語言”,從而巧妙地借環(huán)境與有機體之間相互適應的關系來對語境同語言之間的相互適應進行了闡明,既形象又精確。

        對有機體而言,可塑性是一種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蝙蝠中的大多數(shù)種類喜歡生存在黑暗的環(huán)境之中,作為對黑暗環(huán)境的“順應”,其視力退化,但其聽覺 (超聲波回聲定位)變得極其敏感,這樣一來,環(huán)境的黑暗無礙于它們的生存。因此,在維爾比夫人的理論語境中,如同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一般,可塑性是指語言及其意義具有對具體語境的適應能力。語境在此處得到了凸顯:作為決定語義的關鍵要素,語境是使語義由模糊趨于明朗的關鍵要素。有效的定義,是未曾脫離語境的界定。但維爾比夫人觀察到人類作為生物體所具的可塑性與其語言的不可塑性的矛盾:“人類在生物體和生物種類方面已經是可塑的,但其語言除了次要或淺表的意義之外, (根本上)仍然是僵硬而不可塑的?!雹賅elby,Victoria.Significs and Language:The Articulate Form of Our Expressive and Interpretative Resources.London:Macmillan and Co,1911,p.64.維爾比夫人在其表意學百科詞條中再次表達了這一看法:“的確,為了促進更高功能的實現(xiàn),在人類的生物科學史已經 (有了)一連串的形式變化。在語言中他卻遠遠未能完成這種轉變。甚至在語言中喪失了已經獲得的有利條件。雖然他的本質是可塑的和有適應力的,但他最為主要的重要習得,語言,卻保持著相對的僵硬度,或只具有不足掛齒的、偶然的彈性而已。”②Hardwick,Charles S.(ed.).Semiotic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 and London:Indiana University,1977,p.173.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在表意學理論體系中所指的,就是語言對語境 (廣義)的適應,語言意義具有可塑性,會根據(jù)具體語境實現(xiàn)相應的意義。基于這些原因,維爾比夫人重點強調了保持語言意義可塑性的必要性。

        佩特麗莉對此作了總結: “維爾比將‘可塑性’描述為思想和語言的本質特征,是表達生命力的象征。語言表達是鮮活的、動態(tài)的,這類似于有機生物體??伤苄员硎玖藢Ρ磉_環(huán)境、對新的表達需要的適應能力,表示了創(chuàng)造性關聯(lián)的能力—— (可塑性)在歷史—文化世界和在有機界一樣,從根本上講是成功交流的必要條件。”③P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360.可塑性就是一種適應能力,語言傾聽、接收到來自語境的“刺激”,而它對環(huán)境—語境作出反應、回應,與之展開對話。這同巴赫金所提出的對話理論相近。維爾比夫人表意學理論對話維度的發(fā)展正是通過可塑性的提出而實現(xiàn)的,或者說,對可塑性的論述正是維爾比夫人對話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只有認識到語言意義可塑性的存在,才能使語言表現(xiàn)力得到最大化的呈現(xiàn),才能窺得正確解釋意義的門徑。而這進一步解釋了上文所提到的定義不足以界定語言意義這一觀點,“定義以毫無生氣和惰性來不恰當?shù)鼗貞~語內在的活力,往往消除了詞語表達的可塑性”。④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45.對話—可塑性的存在意味著承認他者的存在,這是意義得以充盈的必要條件。佩特麗莉道:“解釋—翻譯與他者間的關系是不可分的,與傾聽他者和向他者開放是不可分的。正是由于翻譯持續(xù)不間斷的工作,此符號通過另一個符號發(fā)展了自身的意義,這意義超越并充實了自身原本的意義?!雹軵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105.成功的交流包含著基于他者邏輯所進行的對話理解,要時刻準備著去傾聽與回應,這可以與巴赫金理論中的應答性理解相比照;成功的釋義活動則需要同作為“他者”的語境進行對話,有所感知、理解和回應,從而獲得同語境相適應的意義?!耙虼?,符號越多地翻譯進思想的不同領域、科學的不同分支和實踐經驗的不同范圍,始終準備去超越它自己的界限,它就越是‘可塑的’,認知能力、表意潛力和意味充盈的程度就越高?!雹轕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105.

        從根本上說,語言意義是在“翻譯—解釋”活動中生成的,這一過程由符號解釋者主導,在符號與語境之間不斷地展開“對話”。釋義每完成一步,語境也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種“對話”過程在表意學理論中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從廣義上理解語境,它不僅僅指上下文,還指言說者的意圖,甚至時代背景,等等。按照“意義三分”的路徑來獲知意義,首先要對最基本的語境,即上下文或一切可直接感知的因素,進行感知,完成信息的接收與整合;“感知”意義生成后,便要進入由言說者或符號使用者的主觀意圖所確立的“語境”,在新的語境中進一步裁定意義;最后,符號的意義要與時代背景以及預想價值所確立的語境展開對話,在進一步確知意義的基礎上獲悉“意味”。具有內在模糊性的語言意義并非是固定不變的、顯明的,而是動態(tài)變化的,需要在與語境、他者的不斷對話、適應、互動中,使意義趨于明朗。正如佩特麗莉所說,“‘可塑性’可說是實現(xiàn)準確性的條件”。①Petrilli,Susan.Victoria Welby and the Science of Signs.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5,p.67.符號解釋者、接收者根據(jù)語言和語境之間持續(xù)進行的“對話”,依據(jù)“翻譯—解釋”活動的進行以獲得意義。

        佩特麗莉認為:“維爾比堅持了語言的‘可塑性’論點:語言是可塑而靈活的,具有一種‘表達模糊性’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它能夠根據(jù)永遠新的表達情景有所適應與更新?!雹赑etrilli,Susan.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22.正是因為語義是模糊的、相對動態(tài)變化的,它在具體語境中才是靈活而可塑的,反之亦然。但維爾比夫人的語言意義可塑性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并不僅僅在于它明確了以上事實,突出了符號同語境進行“對話”的重要性,還以此引發(fā)了對作為“意義三分”第一層級的“感知”(sense)的思考,強調了人類的感知力:語言意義可塑性的實現(xiàn),是符號和語境“對話”過程的充分展開,其前提條件便在于人類已具備完善的感知能力——或者說,是符號對語境的適應能力。

        生物體具有強大的感知力。對于大多數(shù)喜歡陽光的植物來說,它們具有向光性:所以種子要破土而出,從黑暗的地下生長到地面之上;所以大樹的年輪有密有疏,因為向陽方向的樹體生長得更好;所以向日葵的花冠會追隨著太陽的照射方向轉動。它們對陽光的感知以及“追逐”,是保證自身生存的需要。具體到維爾比夫人的表意學理論之中,作為意義的第一層級,“‘感知’指的是從生命體、感受和感官的角度來看的意義生成過程”,③Petrilli,Susan and Ponzio,Augusto.Semiotics Unbounded.Interpretive Routes through the Open Network of Signs.Toronto Buffalo 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p.102.它并非人類獨有,是生物體得以適應世界的前提條件,整個生物“王國”共享感知世界,但是,對意義的感知,是感知的最高級別,為人類所獨具,它標志著人類時代的開啟。④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28.維爾比夫人認識到,“就感知的所有意義來看,可把感知稱作智性、道德和審美世界之間的紐帶或聯(lián)結。因為從所有的意義上講,正是在感知之中并通過感知,它們才得以實現(xiàn)”。⑤Welby,Victoria.What is Meanin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ce.Reprinted of original edition London,1903.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p.48.也正如梅洛—龐蒂所指出的: “是感知的身體生產著并組織著意義的最初進程。”⑥[法]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王東亮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4頁。

        對語境的感知,是闡釋意義的前提。在表意學理論中,感知廣義的語境起碼包含感知上下文、感知言說者的意圖、感知意味,因此,作為“意義三分”的第一層級, “感知”(sense)是基礎,不管是上下文、意圖還是意味,都要經由感知到的“材料”來總結、分析、推斷;如此一來, “感知”雖是意義的“最低”層級,但也因此成為意義建構之基礎,它在事實上存在于意義的其他層級。感知能力的弱化和語境功能的被輕忽,會造成語言意義可塑性的喪失,使“翻譯—解釋”活動從一開始就喪失了有效性。

        重視“感知”在意義發(fā)掘中的作用,在實質上是對“母性感知”(mother-sense)的恢復。“母性感知”是維爾比夫人的表意學術語,它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這一問題;簡要說來,“母性感知,為我們處理并提供即時察覺、意識和解釋的材料。它是動物本能在進化之中的后繼物,或者說,它在價值上構成了更進一步的階段”。⑦Welby,Victoria.Mother-Sense and Significs.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704-706,p.704.具體地講,母性感知“是一種迅敏、無誤且富洞察性的辨別與解釋的力量”,⑧Welby,Victoria.Race-Motherhood.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677-679,p.677.大致包含預兆、直覺和預判、茅塞頓開、對價值的迅速把握、對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⑨Welby,Victoria.Mother-Sense and Significs.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704-706,p.704.母性感知作為“我們對現(xiàn)實刺激作出的所有健康的反應”,①Welby,Victoria.What is Mother-Sense?.in Susan Petrilli(ed.).Signifying and Understanding:Reading the Works of Victoria Welby and Signific Movement.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9,pp.691-692,p.691.它對“現(xiàn)實”的注重與把握,在表意學理論中,就是對語境的強調。此外,母性感知與父性理智看似是相對的概念,②表意學不僅是符號與意義的科學,還是母性感知 (母)與父性理智 (子)之間的“助產士”,意在恢復兩者之間原有聯(lián)系:以“意義三分”為思維路徑,連接了感知和理性的維度,使初始感覺發(fā)展到理性高度。但后者是從前者發(fā)展而來的,只不過隨著后者的發(fā)展與壯大,即隨著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感知力被邊緣化,對“現(xiàn)實”的關注便也相應地逐漸降低;而這反映在語言的釋義活動過程中,則隨著相對固定的意義系統(tǒng)的不斷充實,人們滿足于對所謂“顯明意義”的使用,“語境”就常常被忽視了??梢哉f,語言使用所產生的意義混亂,以及釋義活動不據(jù)語境進行等錯誤方法,都是“母性感知”缺失的表現(xiàn)。同時,當符號使用者不再具有感知現(xiàn)實、感知語境的能力,不再能夠以語言符號同語境展開“對話”,語言意義的可塑性將不復存在。要增強或恢復“母性感知”,是離不開表意教育的,簡要說來,“意義三分”將“意義”明確為“感知”“意圖”“意味”這三個層級,而表意教育引導人們有意識地去感知各個層級的語境,從而培養(yǎng)“語言良知”,并使人們保有或發(fā)展自身的“母性感知”。

        語言意義的可塑性,是在充分感知語境的前提下,語言符號同語境的持續(xù)“對話”,在應答性理解的“對話”過程中,在“翻譯—解釋”活動的持續(xù)進行中,意義才得以生成。語境 (廣義)在釋義中的作用,通過語言意義的可塑性得到了徹底的確立。維爾比夫人提出的“可塑性”理論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產生了跨時代的共鳴,其對“感知”的強調指出了語言意義走向僵化的緣由,而“可塑性”理論所擁有的生物體特性,發(fā)生物符號學之先聲。

        四、結 語

        從語言意義的模糊性,到動態(tài)性,再到可塑性,這是認識語言意義特性、了解維爾比意義理論的逐層深化的途徑,也是對維爾比夫人自身獨特的理論視角的逐步彰顯。通過論述這三種特性,我們能夠對維爾比夫人在這一問題上雖頻繁涉及,但體系零散的論述進行相對簡明的梳理。模糊性是語言的內在特性,唯有確知模糊性的存在,我們才認識到意義不是固著不變的,它隨著“翻譯—解釋”活動的展開而動態(tài)發(fā)展,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中發(fā)生變化,我們將這種變化所呈現(xiàn)出的動態(tài)性視為語言意義的另一特性,而可塑性則從具體的意指活動層面上揭示了意義經由語言(符號)同語境的“對話”而生成。

        維爾比夫人已逝世一百多年,模糊性、動態(tài)性、可塑性作為語言意義特性,似乎并不令人感到新奇;但維爾比夫人在表意學學科創(chuàng)建之初不僅對這些特性予以關注,并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進行闡釋,其理論成果的價值不容低估。維爾比夫人認為,模糊性是語言意義的內在特性,她更多地關注了語言模糊性的存在價值;出于對僵化、過時意義施與思想之不良影響的認識,她強調了語言意義之動態(tài)性;可塑性則是語言意義對具體語境的“適應”,是其“對話”思想和生物視角的體現(xiàn)。語言意義的三個主要特性逐層深化地揭示了它們同語境的關系,將語境在釋義和符號活動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趯σ饬x特性的如此富有洞察性的理解,維爾比夫人著手建立表意學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了20世紀意義理論研究的先河。

        猜你喜歡
        符號意義語言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有意義的一天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符號的由來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變符號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shù)
        在线天堂www中文| 国产女人av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丝袜美腿玉足视频|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97人妻无码免费专区| 中文字幕34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美女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美国又粗又长久久性黄大片|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无| 色多多a级毛片免费看|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亚洲av推荐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影视a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三级 | 97色综合| 一道之本加勒比热东京|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午夜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色婷婷丁香综合激情| 一区二区二区三区亚洲|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自拍偷拍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一区日本一区二区| 级毛片内射视频| 欧美巨大性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