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
在“虎媽”“狼爸”盛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向往“冷酷”式教育模式,一方面雖然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上的“寵”式教育,可一方面也引發(fā)了諸多熱議。其實,這種教育模式并非中國首創(chuàng),在美國,這種“殘酷”式教育被極致發(fā)揮,甚至貫穿美國人的一生。本文主人公陳琳旅居美國多年,第一次接觸到美式“殘酷”教育時,從一開始的驚訝到認同,再到最后的反思,她認為:也許,美國人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理性的同時,也在漸漸缺失某些重要的東西……
2012年初,先生因為工作的需要,帶著我們全家一起遷居美國,暫住在休斯頓一處靠湖邊的社區(qū)。
我第一次接觸到美國人的“殘酷”教育,是因為鄰居安娜。安娜在一家家政公司上班,她先生芬恩則是一家國企的中層職工。他們兩口子剛搬來沒多久,他們的女兒莉莉便出生了,可是三個月后,安娜便打算送她入托兒所!
我不由想起大多中國父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把小孩送進托兒所,就算送去了,也會時常擔心孩子睡覺是否踢被子,尿布是否及時更換,吃飯是否營養(yǎng)均衡。安娜完全不像我一般“憂心”,將莉莉放進托兒所后,她開始悠閑地享受起了自己的產假時光。
我偶爾忍不住提及,她都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怎么會,放心吧,保育員會照顧好她的,他們可是專業(yè)的!”安娜的話只讓我更加覺得她的不負責任,懷著這份不安,直到有一天,安娜正準備出門去接孩子,不巧車卻送去檢修了,于是請我送她一程,我欣然應允。
到了托兒所,我卻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只見托兒所里都是如同莉莉一樣大的嬰兒,他們有的連爬都不會,甚至更小的嬰兒才六周!我忍不住提出了疑問:“這么小便要讓他們離開父母,是否有些殘忍?”
誰知安娜理所應當地答道:“孩子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天地,與其讓他們未來面對社會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接受殘酷教育!”安娜的話讓我震驚不已,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這種“殘酷”無處不在。
同事琳達的兒子杰克今年八歲,在休斯頓一家國立小學上學,與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不同,杰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yè)。一次在琳達家做客,便看到杰克苦惱地在書桌前寫寫畫畫,我一時好奇過去看,竟然發(fā)現(xiàn)他正在完成一篇關于電子科技研究論文,上面還引用了不少專業(yè)的論文詞匯。
這么小便要寫論文?我十分好奇,了解之后我才知道,不同于中國小學繁重單一的作業(yè),美國小學的學業(yè)更殘酷。
美國小學規(guī)定學生每周都要做一次社會調查,匯報讀了多少本書,寫多少字論文,如果完不成定額任務,可能就要面臨懲罰。我驚訝不已,以這樣高標準的學業(yè)要求小學生,他們能完成嗎?
朋友丹尼爾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去年夏天,他把學護士專業(yè)的女兒趕到非洲去做志愿者,女兒在那里感染了瘧疾,差點喪命。今年暑假,他又將讀高中的兒子送到德克薩斯州北部一個農場,讓兒子在那里干兩個月農活和學會農機修理。
我問丹尼爾為何如此對待孩子,他說:“年輕人就應該去體驗各種生活。他們應該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沒有空調房,不能使用信用卡,沒有iPhone,不能每天洗澡……現(xiàn)在讓他們多體驗體驗,即使有一天我破產了,他們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方式?!?/p>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三歲開始實現(xiàn)的幸福人生計劃”,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必修的一門課就是理財和算賬。
在他們讀小學時期,老師就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活動,比如“賣檸檬水”體驗,既鍛煉了孩子們的獨立性,也啟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
除此之外,美國父母有時候甚至殘酷到“落井下石”!
瑞恩是我們社區(qū)一家便利店的店主,上個月,他的兒子萊恩摔傷了腿,我和先生去看望他。當我們得知萊恩摔傷的經過后,覺得他的父母實在太沒“人性”了。
萊恩今年剛讀大學,美國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撫養(yǎng)到高中為止,進入大學后,所有的費用由家庭承擔。美國大學的學費平均每年約兩萬美元,住宿費每年約一萬美元,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于是美國父母要求孩子自己打工或者貸款,并且貸的款將來工作后自己償還,以此掙取學費和生活費。
于是暑假期間,萊恩和幾個同學去林區(qū)幫人伐木??伤鸥闪税雮€月,掙了兩千多塊錢,就被一根木頭砸傷了腿??粗鴥鹤邮軅鸲鞑粌H沒有絲毫的內疚,還說風涼話:“我讓你在店里搬運貨物,時薪十塊你嫌少,要去掙時薪十五塊的,現(xiàn)在好啦,我給你時薪八塊,讓你在店里收銀你干不干,反正這活坐著也能干!”
不得不說,瑞恩的落井下石讓我哭笑不得,這種外冷內熱的殘酷教育,卻也藏著美國父母別樣的溫情。這就像老鷹要把還不能站穩(wěn)的雛鳥早些趕出去覓食一樣。
這樣的殘酷教育對比中國式寵式教育,毫無疑問能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獨立的性格,能夠獨自解決和處理問題,但是久而久之,我便發(fā)現(xiàn)這樣的殘酷教育并沒有想象中的“完美”。
沈欣是遠嫁美國的華裔,我們在一次華人聚會上認識,便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一次她生氣地向我抱怨,她媽媽前幾天在電話里說打算來美國看她,卻被丈夫杰森明確拒絕了,拒絕的理由還十分讓人哭笑不得:“請您不要來打擾我們的生活”。
然而這位倔強的丈母娘看女心切,執(zhí)意買了張機票從上海飛到休斯頓,之后悲劇便來了:杰森竟然拒絕接機,還很生氣,指責沈欣父母總是打擾他們的生活,搞得他們沒有了自由的空間。
沈欣對此十分無語,“雖然一開始我知道美國人喜歡自由獨立,但是這份自由和獨立放在了親情上,有時候就變得非常冷淡,完全沒有親情味了呀!”
沈欣的話讓我沉思,很快,我便發(fā)現(xiàn)了她的抱怨不無道理。
在華人論壇上一位劉阿姨曾經傾倒過她的苦水:她女兒遠嫁美國,一開始她便有些反對女兒遠嫁,尤其是有了外孫以后,女兒給自己打電話越來越少了,聊天也越來越少,每年也只有感恩節(jié)才能被邀請到女兒家“做客”,共進晚餐。
美國人對于家庭和故土沒有那么依戀,去數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工作或者游玩,對于美國人來說似乎很正常。職業(yè)和享樂主義似乎戰(zhàn)勝了歸屬感、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聯(lián)系。
中國父母不同,中國父母更樂意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美國法律也只有父母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卻沒有規(guī)定子女要贍養(yǎng)父母,加上從小的殘酷教育讓他們養(yǎng)成了獨立和理性的習慣,于是久而久之,這種獨立和理性就演變成了“淡漠”。
如今國內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效仿這種冷酷教育,導致不少孩子苦不堪言,甚至有的家庭因為逼迫孩子過重,導致孩子往極端方向發(fā)展,或許在冷酷教育的同時,我們也該松緊有度,不該丟棄最初的愛和溫情。
【原載《知音·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