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佟玉英
[摘 ? ? ? ? ? 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社會的急劇變化和多元價值觀的出現(xiàn)使大學生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中被不斷擊敗,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力以及生命意識迫在眉睫。分析大學生生命意志的特點及影響其意志的因素,并提出解決策略,從而幫助大學生樹立頑強的意志以及對待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促使他們尊重生命、重視生命。
[關 ? ?鍵 ? 詞] ?生命意志;大學生;挫折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5-0210-02
一、對生命意志教育的理解
生命道德教育是指在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各方面生活進行積極干預,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生命的意義,并認識到人類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有限性,讓大學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1]。池田大作認為,生命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尊重生命的教育,而尊重生命的教育則包括四個方面,即尊重宇宙中所有生命的教育、尊重生命價值的教育[2]、尊重生與死生命規(guī)律的教育以及生命意志的教育。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意志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現(xiàn)象,它是指人通過自覺主動地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目標,其實質是指通過對意識的積極調節(jié),從而保證各種實踐活動能夠有效進行,最終達到既定的目標,取得勝利。旨在作為客觀性來訴諸的東西事實上是主觀意志的表達[3],因此生命意志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生命中困難的客觀存在,并且在面對困難時不能一味逃避而應勇敢面對,直面挫折,堅定理想和目標,只有經歷過苦難的磨礪,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格。
二、大學生生命意志的特點
(一)自覺性普遍提高,但不夠穩(wěn)定
意志的自覺性是指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積累、生活閱歷的增多,可以自覺地調節(jié)和管控自己的行為,使客觀行為能夠服從于積極的主觀意愿,達到預期目的。這種自覺性是內發(fā)的,而非外力的推動。在當下,縱然多數的大學生都能夠自覺制定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規(guī)劃,并且刻苦鉆研,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所制定的任務,以實現(xiàn)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生活目標。而部分大學生雖然能夠自覺制定目標,但目標不夠明確,目標的設定變幻無常,有時遇到關鍵問題無法著手時總是畏難退縮,瓶頸期無法堅持,輕者有始無終,半途而廢,放棄目標;重者產生不健康心理,甚至放棄生命。
(二)堅韌性有所增強,但容易情緒化
堅韌的意志意味著大學生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可以堅定地執(zhí)行他們的決定,并且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受與目標不匹配的主客觀因素的干擾,保持頑強的毅力完成每項計劃,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堅持不懈,始終不渝,持之以恒完成每一步計劃,最終實現(xiàn)目標。與中學時代相比,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持久地堅持某一件事情,但情緒波動對意志的影響過于明顯。由于大學生生理和心理都處于蓬勃發(fā)展階段,他們的情緒爆發(fā)性強,并且不易控制,輕微的困難刺激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變化,這種狀態(tài)將不可避免地削弱大學生的意志力。
(三)獨立性得到提升,但伴有依賴
從客觀環(huán)境來看,進入大學后,多數學生不再有父母的呵護和照顧,不再有老師的管教和訓導,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里,他們開始了獨立學習和生活,此時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后,脫離了父母的約束,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未來,期望獲得完全的獨立。但事實上,多數學生只停留在這個美好的愿景上。首先,作為學生,他們仍然需要以學業(yè)為重,經濟不夠獨立,日常生活支出仍需依靠父母;其次,雖然他們的觀念意識較原來有了很大提升,但心智仍不完全成熟,思想意識不夠獨立,部分學生做事沒有主觀。
三、影響大學生生命意志薄弱的因素
(一)個體因素
大學生的個體因素是影響其意志薄弱的主要原因。首先,受到大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制約,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因其內分泌系統(tǒng)處于空前活躍時期,內在的自我控制力差,容易沖動。從心理角度來看,情緒的成熟要晚于認知,再加上大學生涉世不深,因而情緒易沖動、易爆發(fā),情緒容易兩極化。
其次,表現(xiàn)在個體性格方面,部分大學生因為生活環(huán)境而導致性格缺陷。或過分依賴家中長輩,幼稚嬌縱,在理想和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時,無從下手,不知所措;或因成長環(huán)境中親人的缺失、父母不和等原因導致性格孤僻,面對問題時習慣性的無助,長此以往形成回避型人格,在面對困難時習慣性選擇放棄。
除此之外,部分大學生自律性差,自我約束能力缺失,容易滿足于當下,沒有克服困難的自我意識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對自己設定的目標沒有規(guī)劃,可成可敗,隨波逐流,久而久之喪失了對人生目標與美好理想的追求。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避免了挫折的出現(xiàn),而當真正的挫折出現(xiàn)時,他們常常會猝不及防,束手無策。
(二)家校因素
從家庭方面來說,父母過度溺愛或者過度管控子女,使部分學生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父母為子女包辦一切,使他們凡事都要依賴父母,沒有判斷力,遇事沒有自主能力,在“象牙塔”的教育下,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是封閉的,是靜態(tài)的,當他們一旦離開父母所營造的這個環(huán)境時,就會變得不堪一擊。[5]因此,他們也體驗不到挫折,受不到生活的磨礪,一旦脫離家庭的庇護,就會變得茫然失措。
從學校方面來看,目前我國教育體系尚不完善,大學生在入學前基本未受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抗挫折教育,在進入大學后,高校往往仍然只注重學科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學生意志素質的培養(yǎng)和挫折教育。然而,高校在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同時也是一個微型社會,大學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因此,學生在學校內所遇到的問題不容小覷。
四、對大學生生命意志教育的構建策略
(一)通過體育鍛煉,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意志力
體育鍛煉是大學生獲得意志鍛煉的最直接途徑。健康的體魄是培養(yǎng)頑強意志的基礎??v觀古今中外,從古代雅典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到當下我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提出,無不表現(xiàn)出體育鍛煉的堅持有助于堅強意志的培養(yǎng)。在體育鍛煉中,如爬山、長跑、游泳等體育活動,其本身就要求人要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品質,通過諸如此類的體育鍛煉幫助學生克服“極點”帶來的各種生理和心理的不適,使學生能在運動中戰(zhàn)勝自我。
因此,高校應該大力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加強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豐富體育課程,加大體育活動的舉辦力度,必要時采取強制措施要求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應該加強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在體育鍛煉中不斷挑戰(zhàn)自我,接受失敗,接受挫折,堅持到底,促進抵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以及堅韌毅力的養(yǎng)成,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堅定意志力的培養(yǎng)。
(二)運用激勵法,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力
激勵措施通過激發(fā)人類的意志,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創(chuàng)造了內在的強大力量,使人能夠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心理學家VictorH.Vroom提出了著名的激勵公式:M=V*E。M即激勵效果;V表示目標價效,指目標的達成對滿足個體需要價值的大小;E表示期望值,指按照以往目標的完成狀況所產生的預期值。通過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如果目標的實現(xiàn)使個人的價值得以實現(xiàn),同時又具有高期望值,那么激勵的效能就很大,堅定的意志就能得以激發(fā)。
在激勵過程中,首先,教師、家長要激勵大學生量力樹立遠大理想,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意識,使他們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意志力。其次,在遇到困難挫折時,大學生應該正確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進行情感激勵,充分發(fā)揮自我潛能,重拾信心。最后,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上學生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實現(xiàn)對自己的激勵,提高自身的意志力。
(三)借挫折訓練,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力
意志的力量與一個人抵抗挫折的能力密切相關,那些有頑強意志的人通常更有能力抵抗挫折。美國學者Pau.G.Stoltz提出了“挫折商”這一概念,[4]即處理輸贏的智慧和能力。學校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和設置挫折情境,通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利用“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從戰(zhàn)勝一點點小挫折到最終達到成功。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抗挫折意識得到激發(fā),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挫折,學會預防挫折,敢于面對挫折。有效應對挫折,增強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煉抵抗挫折的意志,在不斷的考驗中一次次變得更加成熟堅強,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堅定意志。
五、結語
在生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生命意志的教育,要讓大學生善于確定自我發(fā)展目標,在克服困難中不斷磨礪自己的意志,培養(yǎng)大學生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迎難而上、激流勇進的精神,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力,增強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大學生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佟玉英.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2017(4):91-92.
[2]趙飛.池田大作生命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評論,2017(7):159-164.
[3]劉曉男.旨在作為客觀性來訴諸的東西事實上是主觀意志的表達[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7):3-4.
[4]陶志歡.“佛系”青年的生成機理與引導路徑:以當代大學生為考察對象[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1):96-103.
[5]李文靜.教育生態(tài)學在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2015(9):65-66.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