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帆
圖1 菱花提梁
菱花提梁本身是一種十分優(yōu)美的紫砂壺壺式,從傳統(tǒng)紫砂一貫的分類上可以將其歸類為紫砂筋紋器,紫砂筋紋器的制作歷來都有著較高的難度,需要對泥料的選擇,泥性的掌握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菱花提梁將“菱花”這一概念融入紫砂壺的造型之中,結合提梁制式,進行抽象的形體變化和加工,呈現(xiàn)出一種生動、美妙、流暢的囊瓣茶壺形體,制作完成以后這種茶壺具有條理分明、繁復多姿的造型特點。
所以想要充分的表現(xiàn)出這一壺形的特點,從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這方面的形體元素,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對于此類作品產(chǎn)生了一些自我的想法,于是就嘗試制作了這件“菱花提梁”(圖1)。通常而言,觀察一件紫砂壺是否考究,行家會先從茶壺的外觀及局部的細節(jié)開始觀察,例如口蓋是否嚴密、筋線是否工整,這些都是同類筋紋器作品中的一大難點。對于這些問題,首先就要從選擇合適的泥料開始,在明清時代,制作紫砂壺的匠人多根據(jù)經(jīng)驗來挑選制作的原材料,當時的泥料制取較為落后,最重要的泥料的類別沒有細分,所以制作的成功與否有部分運氣的成分,而當下根據(jù)泥料選擇的不同,可以大致的推斷出泥性的收縮比以及燒成后表面的肌理效果,筆者選用了較為細膩的八十目紫泥來制作此壺,其顆粒較細,燒成后表面光潤,傳統(tǒng)紫砂壺的砂礫感沒有那么強烈,金黃的砂礫會偶爾夾雜在細膩的表層肌理中,這對于表現(xiàn)作品縱向線條的流暢有著絕佳的好處,所以選擇這一泥料是從整體的形體設計出發(fā)的。
“菱花提梁”制作的第二個要點在壺身的塑造上,這把壺雖然采用了長身筒設計,壺身較高,但身筒仍然是采用了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中的鑲身筒法,不過由于壺面囊瓣采用了菱花花瓣一般的凹凸起伏,其泥片與泥片之間組成的筋線有著內(nèi)外陰陽之別,在靠近壺流的囊瓣部分,兩側的筋線內(nèi)凹,突出壺流的暗接流線曲線,同時與壺流相對的壺身另一側也采用同樣的方法來制作筋線,并且讓這種內(nèi)凹的筋線向上延伸,同樣采用暗接法融入到提梁的線條之內(nèi),這樣整體看來提梁就仿佛兩片張開的瓜鉗將整個壺身包裹其中。除此之外的壺面身筒部分,筋線則塑造出向外凸起的形態(tài),帶有十分飽滿的線條張力,這種向外凸出的筋線帶動了壺面囊瓣的曲線,讓塊面之間的起伏更加明顯,我們都知道在筋紋器紫砂壺的制作中,其造型要點就在于筋紋囊瓣之間的對比所形成的內(nèi)部支撐感,這種飽滿的視覺感受會擴張到整件作品之上,讓茶壺看起來更加充實,更具有美感。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菱花提梁”的另一大形體特點就在于壺身結構之中上下之間的形體過渡。通常在同類筋紋作品中,如南瓜壺,其筋線往往從壺鈕開始一路貫通至壺底,但作品“菱花提梁”并不能采用這種方法,首先由于提梁的存在,本身的結構位置便高于壺鈕。其次,還要考慮到創(chuàng)作主題中關于“菱花”的藝術表現(xiàn)要素,單純的筋線上下貫通在呈現(xiàn)作品美感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在這把壺上,筆者采用了分層對應的方法來進行塑造。首先根據(jù)傳統(tǒng)提梁造型一貫的制作方法,壺鈕與提梁相互對應,而壺蓋則處于一個承上啟下的位置,壺蓋與壺口的囊瓣塑造相互重疊,并采用平肩的方法來進行口蓋到壺身之間的線條過渡,這種直接的過渡法讓形體本身簡化了很多,同時還突出了提梁與壺鈕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時候壺面原本向上延伸至提梁的線條就發(fā)揮了作用,帶動了壺面前后囊瓣與提梁整體的融入,這樣一來壺平肩的生硬被提梁的線條嵌入,讓上下之間有了直接的聯(lián)系,整個壺體包含在提梁之內(nèi),形成了一個凸圓拱形,就仿佛一只正盛開花朵的花籃搖曳生姿。
最后則是“菱花提梁壺”本身工藝上的難點,在保證布局均衡,以及同壺蓋筋紋裝飾的搭配的同時,還有蓋沿線條的塑造,在眼前這件作品中,三者相互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相對隆重的表現(xiàn)出紫砂筋紋類造型的特色,綜上所述,這便是筆者對于這一壺式制作的心得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