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石晶
SRP是牙周基礎治療必不可少的一步,為了使操作過程能夠順利完成,局部麻醉及其麻醉效果對整個治療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對口腔診療的恐懼,大多數人的恐懼來源于局部麻醉。為了減輕患者在診療期間因疼痛產生的不適與恐懼,不同學者通過改變麻醉方式來改善這種問題,例如使用表面麻醉劑[1];提高室溫及麻醉藥物的安瓿溫度[2];使用無菌局部麻醉,并減緩注射速度來增加麻醉時間來改善局部組織的順時高壓[3];使用低強度激光[4];采用替代局部麻醉技術[5]等。這些方法雖然能減輕疼痛,但仍存在局限性。而Friedman等[6]提出計算機局部麻醉系統(tǒng)(conventional hand-push anesthesia,CCLAD),能夠通過設置注射速度來減輕疼痛感,該系統(tǒng)的核心技術是微處理器控制的麻醉劑溶液在恒定壓力和受控體積下的輸送,無論是否遇到組織阻力的變化。上牙槽前中神經(anterior middle superior alveolar nerve,AMSA)作為CCLAD中的一種局麻方式[7],通過以一種持續(xù)低速的方式,利用穿刺前技術預先麻醉針頭尚未到達的區(qū)域,來達到減輕注射時疼痛甚至是消除疼痛的目的,它能夠通過一次注射達到多牙位組織麻醉的效果?,F有研究表明CCLAD中的AMSA在應用于治療多牙位齲?。?]、牙髓病以及多牙位的修復[9],甚至是上頜牙周手術[10-11]時,均能表現較好的麻醉效果,且疼痛感較傳統(tǒng)方式要小,患者的舒適感更好。而目前關于AMSA應用于牙周治療的研究還較少,因此本實驗將利用自身對照的方法來研究CCLAD中AMSA與傳統(tǒng)手推式浸潤麻醉在上頜牙周刮治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5名于2018-05~2018-12就診于山西省人民醫(yī)院口腔內科的成年牙周病患者,需要給予SRP且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12]。
納入標準:被明確診斷為慢性牙周炎者且炎癥程度相近;上頜中切牙到第二前磨牙的牙齒沒有缺失者;在治療前先行血液化驗檢查,確定其無牙周刮治禁忌癥;有全身系統(tǒng)疾病但在治療適應證范圍內的患者;未在服用影響患者判斷疼痛感覺的藥物及相應治療者;知情并同意此次試驗者;
排除標準:患有全身系統(tǒng)疾病但各項檢驗指標不再治療適應證者;上頜中切牙到第二前磨牙的牙齒缺失;行為管理有障礙者,不合作患者;對亞硫酸鹽類過敏者;服用精神類藥物者;治療前使用止疼藥者;懷孕者。
鹽酸甲哌卡因注射液(SEPTODONT公司,法國);金屬手推式注射器(碧蘭公司,法國)及30G S針頭(0.3×16 mm)(Morita,日本);STA無痛麻醉儀(上海麥森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及30G 1/2″針頭(Milestone Scientific公司,美國)等。
25名患者應用自身對照的方法,將需要進行牙周刮治的右側上頜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列為對照組,而將需要刮治的左側上頜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列為實驗組。
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浸潤麻醉,即骨膜上浸潤法。注射位點與傳統(tǒng)局部麻醉注射位點一致,頰側注射量約為0.8 ml,腭側注射量約為0.4 ml;實驗組使用CCLAD中的AMSA阻滯麻醉,進針點在第一前磨牙與第二前磨牙游離齦之間與腭中縫連線的中點。注射方式參照AMSA麻醉說明書。在注射的過程看到腭側相應的黏膜組織逐漸變白即可。麻藥注射量約為1.2 ml。2次操作中間間隔至少1周左右。
使用VAS值的大小來表示2組在使用2種不同注射方式時的疼痛程度。在麻醉之前向患者解釋VAS數值的含義,麻醉之后讓2組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確定數值。
2組麻醉方式產生的麻醉效果分為優(yōu)、良、中、差4個級別。其中優(yōu)表示:無任何不適;良:輕微不適,但臨床操作可進行;中:疼痛,表情痛苦,但能忍受操作;差:疼痛劇烈,臨床操作無法進行。在治療完后,詢問2組患者對操作過程中的麻醉效果作出判斷。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2組的麻醉效果比較使用Fisher精確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而2組的VAS值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并得出結果。
將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2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2種麻醉方式產生的麻醉效果的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between the 2 types of anesthesia
將2組的VAS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t=2.335,P<0.028,2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實驗組的VAS值平均為(3.44±1.56)分;對照組的VAS值平均為(4.16±1.34)分。
SRP對于牙周基礎治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降低麻醉時的疼痛感以及有效的麻醉對于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恐懼至關重要[6]。從本實驗結果看出,CCLAD中的AMSA麻醉與傳統(tǒng)手推式浸潤麻醉的VAS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AMSA的疼痛感要小。但兩者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的麻醉效果卻沒有太大的差別(P>0.05)。其中在50個樣本中,10%(5/50)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酸疼感,這可能和個人牙齒根面較敏感有關,但能保證操作的完成。
疼痛度CCLAD中AMSA要比傳統(tǒng)手推式麻醉低的原因為以下幾點:①CCLAD本身擁有調控注射速度的功能,且能根據注射的深度改變注射模式及注射快慢來減輕因注射速度太快造成的注射部位局部的壓力過大而引起的疼痛感,大大改變了傳統(tǒng)手推式浸潤麻醉時操作者按照個人習慣推注藥物的方式;②在針頭刺入黏膜組織前,使用了預麻醉方法,針頭直至進針點處發(fā)白才穿刺黏膜,并且在針頭穿透黏膜后,同樣使用了預麻醉的方法,減少了因機械穿透而引起的疼痛;③CCLAD中AMSA應用于牙周刮治時,只利用了一個注射位點,而傳統(tǒng)手推式浸潤麻醉需要至少10個注射位點,其注射次數減少了患者的疼痛頻率;④CCLAD中AMSA屬于阻滯麻醉,而傳統(tǒng)手推式麻醉方式屬于浸潤麻醉,而兩者的區(qū)別除了對進針點及對操作者的高要求外,麻醉范圍也不同,局部浸潤麻醉沒有較局部阻滯麻醉那般精準的麻醉區(qū)域,且會因為操作者的注射位點,注射麻藥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不同,造成在非目標麻醉區(qū)域的麻木,降低患者麻醉的舒適感。
麻醉效果相同的原因,CCLAD中AMSA利用上頜前神經及上頜中神經在上頜腭側交聯(lián)的因素,與傳統(tǒng)手推式浸潤麻醉方式一樣,都能達到很好的麻醉效果,并且使整個操作過程順利進行。
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而有關AMSA與傳統(tǒng)手推式麻醉方式比較上,也有一些研究證實了AMSA要比傳統(tǒng)麻醉方式要好。例如Holtzclaw等[10]比較AMSA與傳統(tǒng)麻醉方式在牙周手術中的麻醉效果和疼痛程度時。周瓊等[8]比較AMSA和傳統(tǒng)麻醉方式在兒童齲病及牙髓病等時。除此之外,Yenisey等[9]將AMSA與傳統(tǒng)麻醉方式應用于口腔修復中的牙齒預備時進行了比較,表明AMSA較傳統(tǒng)麻醉方式要好。也有少部分研究認為計算機控制麻醉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麻醉方式相比,兩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性[13-16]。
本研究從2個方面來評估兩種麻醉方式的不同:疼痛程度和麻醉效果,并且通過兩次就診以及注射相同的位點[17]來減少多因素變量。其中疼痛程度很難去評估,因為每個人對疼痛的感覺存在主觀性,同時有很多因素會對其產生影響。例如焦慮、恐懼以及以往的口腔就診經歷以及當患者處于饑餓、恐懼、焦慮和寒冷時,其對疼痛程度的評價會發(fā)生改變[18]。自我評估被認為是疼痛程度自我評估的金標準,VAS則被認為是最可靠并且最敏感的方式[19]。但在本實驗中沒有評估可能影響VAS值的因素。
本實驗表明CCLAD中AMSA阻滯麻醉作用于上頜牙周刮治時,能夠保證整個操作過程順利完成,并且要比傳統(tǒng)手推式浸潤麻醉疼痛感小,舒適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