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節(jié)英語課,引用了適切的媒體資源。學生在課堂上大放異彩,能說會道,課的內(nèi)容及課的效果非同尋常,教者頗多感觸;從適切的兩個維度以及做到“適切”的準備工作展開敘述,邊敘邊議中闡明了教師的想法和體會。
關鍵詞:適切多媒體資源;碰出火花;英語
每次研讀課標時,“學習和使用英語對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借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增進中國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能夠提高我國國民整體素質(zhì),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夸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感到他的高不可及,與課堂教學距離好遠,直到我的課堂的兩次的思維的閃現(xiàn)與運用,對這段話才有了深層的理解。
一次,上牛津英語8A U5 Giant pandas.事先精心準備了課件,按常規(guī)是出示每張PPT,呈現(xiàn)可以涉及的知識,帶著學生講解與閱讀,這一次我突然想到最近較火的綜藝節(jié)目《聲臨其境》。每次作為觀眾,聽著配音演員配的繪聲繪色,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而且覺得也很精彩。就想什么時候在英語課中也來一次模仿,只是我不給臺詞,讓學生自己填寫臺詞,各抒己見,只要不跑偏,就行了!我當時就想這樣的方式一定會調(diào)動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個個有說,人人能說。于是,課堂上,我向?qū)W生僅僅提供了一個動物視頻,比如:
這段視頻大約4分鐘,形象地給出了panda成長的歷程以及他們的日?;顒?學生們看的時候,就不約而同地一片一片地說出了要表達的主旨,看學生的表情,很是興奮。于是,我給出了我的要求,“work in groups”,分別寫出“at the age of one—six months
old—twelve months old—twenty months old”視頻中可以想象的情景和可能有的對話或心理活動等;臺詞不求精美,只求他們想象著,思考著,并且調(diào)動一切可得的資源,達到要求。只給2分鐘時間。學生很快進入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想著的,笑著的,有托腮冥思的,有討論的,有爭執(zhí)的,時不時有“咯咯”聲磞出,我知道此時的他們,未成文章先有聲形,自我陶醉呢!之后的配音時光,更是妙趣橫生,有奶聲奶氣的baby音,有發(fā)育變聲的青少年panda聲,有雄渾粗厚的成年panda聲,也有近乎耄耋panda的軟弱調(diào);聲調(diào)抑揚頓挫,有有奶吃的得意調(diào),有孤獨似的抑郁狀,有逗趣似的喜悅樣,還有啃著竹竿的不滿足的埋怨扮——惟妙惟肖遠不足以描述當時的狀況,一張張樂開花的笑臉,讓你恨用此法太遲。至于句式,有感嘆句,有疑問句,有there be-,有It is +adj+-,s+v+p,S+v+O;——不一而足,所有reading的學習知識以及它之外的知識,這一回都物盡其用,百花齊放。讓我沉醉在這樣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情境中,什么注重素質(zhì),體現(xiàn)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強調(diào)學習過程,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運用性;所有課標倡導的理念這一刻淋漓盡致的凸顯出來了。沒有痕跡,無須太久的醞釀,視頻的一觸即發(fā),使這種文本的影視演繹形式,更貼近學生的興趣和接近學生可以抵達的高度;采用明確分工,精誠合作的方式,讓一段原本平淡的文本學習,以別樣的方式輸送給了學生,抓心吸睛,異曲高效高能!
另一次的嘗試是在英語的活動課上,我做足了功課,選了一段既具有精彩的內(nèi)容又適宜學生聽譯的視頻,讓學生來做韓雪的的同聲翻譯;此圖為視頻的節(jié)選,韓雪一次模仿《頭腦特工隊》八個角色,精彩紛呈,令人嘆為觀止。學生看得瞠目結舌,無不嘖嘖贊嘆。我問:你們愿意嘗試嗎?異口同聲說道:“愿意!”我說用英文,有的學生有點打退堂鼓了,大部分學生依舊躍躍欲試。于是,一堂別開生面的活動課,開始了!
在翻譯的過程中,學生咬文嚼字,拋出很多的問題,提出各種說法,爭論不休,高潮處還、請我來評判。無論他們的想法多么繽紛多彩,我都給予點贊加分。學生們也越吵勁頭越足,個個都想爭取他們感興趣的角色或者自己認為最有把握的角色,爭來爭去,(我要求不準出現(xiàn)漢語,哪怕吵也必須說英語),最后通過小組推薦最佳角色,重組班級最佳組合,面向同學與韓雪來一場同臺競技。在娓娓的翻譯中,聲色俱全,其他的每個學生都聽得全神貫注,也笑得前仰后合——一堂活動課愉悅開始,快樂結束;口語,翻譯,語法篇章都得到了鍛煉,這樣的英語課還有何求呢?
時過境遷,但這倆節(jié)課給我的思想震蕩久久不平息。下面就適切談談我的感觸:
說道適切,這是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評價英語教學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標尺。適切意指適應切合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側(cè)重能力素養(yǎng),為此,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 適切性的兩個維度
(一) 教學活動與學習內(nèi)容,學生的知識水準要匹配
不同學習內(nèi)容,不同學習階段,以及學生對此的反應狀況和接受程度,是我們選擇多媒體資源的必要條件,比較其小學階段,初中的孩子知識面,對外界的學習,模仿能力有了很大進展。自我意識逐漸變強,表現(xiàn)欲望,逞強好勝的心里都有所凸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陳舊教學秩序,回歸學科特質(zhì),學科特定的內(nèi)容;在深入與拓展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守住教學與評價的原點,促進課堂正向發(fā)力。要摒棄幼稚化的教學方式,不再盲求師生互動,癡迷表層氛圍,停滯于低幼層次。同時,教學中也要強化思維,用一些圍繞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活動來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思維,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二) 教學活動與文本課型的要求相適應
課1中的情境配音,畫面幾乎全來自reading,只不過利用形象版的形式,并且配上動態(tài)畫面,讓學生有動起來的誘因和動機,文本的存在又為學生提供了臺詞源,僅是要求他們學著去選擇,去組織,去賦予聲色音形;整個形式源于文本又高于傳統(tǒng)的解讀與演繹,既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習渠道,又讓語言的實踐性和運用性展露無遺。
二、? 適切的準備工作
(一) 教師要善于學習,精于習得
新時代的教師,一定不能局限在現(xiàn)有的教參教輔,也不僅是聽幾節(jié)課,看幾段教學視頻,我們要有對信息的靈敏性,能及時把信息轉(zhuǎn)化為教學的材料,保持知識的實用性和知識遷移性,從而讓知識在運動中,激發(fā)出新鮮的魅力。
教師要看書讀報,博覽世界,也要留心熱點,甚至對網(wǎng)紅人物,網(wǎng)紅詞語有所了解,網(wǎng)紅視頻了然心中;那些詩詞大會,經(jīng)典詠流傳的電視節(jié)目,那些《一站到底》《最強大腦》……,雖不必朗朗上口,偶爾也可作為教學的資源,稍做編輯,也能以別樣的方式呈現(xiàn)與課堂。
教師還要有對于媒體資源有判斷力和審美能力,能意識到這些資源在課堂上用了之后所能迸發(fā)的張力和取得的效力。以時尚的媒體資源為元素,契合學生的需求,吸引學生的興趣,更能產(chǎn)生時代的共鳴,讓知識在現(xiàn)實中再生出新的生命力,引領學生思維積極動起來。可以想象這種思想活動的幅度和廣度一定比傳統(tǒng)的亂拉亂設討論,訪談,角色扮演等活動要來得更震撼人心,學習的影響力不言自明。
(二) 要對學生的接收程度和可能問題有預設能力和解決辦法
課堂也是可能產(chǎn)生諸多意料之外問題的場所。作為教師,我們在利用媒體資源時,要盡可能預設一些關乎知識,能力,表達水平,口語流暢程度,自信心大小,展現(xiàn)欲望足與不足,甚至有些學生緘口不言,消耗時間,中斷課堂的順利進行,等等。教師都必須保持一顆平常心,盡力在不影響課堂,不擴大不利影響的基礎上,合力化解任何危機,同時也在解決的同時,幫助學生得到提升,起到不教而教的深遠影響。
(三) 教師要有適切的成長需求
這兩節(jié)課的效果以及學生的參與度,參與的積極性,以及他們呈現(xiàn)出來的學習效果,一次次的諷刺著我。原先,我非常排斥多媒體的深入課堂,固執(zhí)地認為,英語的學習會讀,讀懂,讀熟,首當其沖;其余所有的學習要求,有了這樣的基礎,是不會不好的。我嚴重地忽略了,學習方法的多元性,學生習得的多渠道,似乎認為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形式大于內(nèi)容,流于走過場的轟轟烈烈,而不能帶來實質(zhì)性的成果。但從這兩節(jié)課上,適切的媒體資源所隱射的效果與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不言自驚嘆。作為教師,一定要深信教無定法,而且教學要與時俱進,與學生成長時代相一。歲歲年年生不同,年年歲歲教學重復,豈不是演繹刻舟求劍的故事!那么,最終不光是笑話,一代一代學生的生氣,靈氣,創(chuàng)造能力也將會在我們僵死的教法上日益消逝。
(四) 對學生有適切地了解
常常聽同事家長感慨,不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整天想什么,不缺吃,不缺喝,整天就讀幾本書,還沒精打采的,唉——!其實這些哀嘆的背后,就是我們不了解孩子,更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讀懂他們的思想,更抓不不住他們的心理。身為老師,不知道這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狀況,心理特征,又怎么渴望你傳授的知識,學生接受了多少,有幾個學生是在興趣使然的狀況下,愿學樂學。如若味同嚼蠟一樣的學習,不是現(xiàn)在死,就是未來的不遠處倒下,因為學習失去了味道。所以,身為老師的一方面學點心理知識,一方面要走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做朋友,與他們交心,能了解他們的關注點,能知道他們的興趣所在。生活中,喜歡做什么,想什么,多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是什么,平時與時間最喜歡干什么,做到胸中有數(shù),在為自己選擇上課資源非常有指導意義。因為懂得,所以適切;因為適切,所以,學生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以及之外的延伸的意義最終回歸到了課標:“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能夠提高我國國民整體素質(zhì),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夸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如果每節(jié)課都能像上面那樣,用心構思準備,那么,課標精神不正在注入我們的課堂,浸入學生的靈魂嗎?
參考文獻:
[1]李旭明.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教師能力結構[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3).
[2]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建議.教育出版社,1984.
[3]趙寧.對小學英語老師課堂教學語言使用的探究[J].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李云秀,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六合高級中學附屬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