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默讀,是一種獨特的閱讀方式,是讀者理解文本的一種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時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重要方法,是學生在生活中閱讀方式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靜心默讀;邊讀邊思;保證時間;指導默讀;關注效果
默讀,是一種獨特的閱讀方式,是讀者理解文本的一種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時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重要方法。讓學生學會“默讀”,可以讓學生潛心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無聲交流,用心感受文本所傳達的意思和情感,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每一學段的默讀要求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可見,默讀能力作為閱讀能力的一項基礎技能,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默讀訓練。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默讀”的應用十分廣泛,如在圖書館、閱覽室、電腦前讀書查資料時,在家讀報紙、看信件時,學生的默讀能力和習慣與其終身學習密切相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思考,這將是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弊鳛樾W語文教師,多創(chuàng)造這樣的美好時刻責無旁貸。
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擔心默讀會使課堂教學出現(xiàn)“冷場”,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削弱默讀環(huán)節(jié),而更青睞有感情地大聲朗讀。教師注重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以讀誦情,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因此而無視默讀或者弱化默讀,會使原本兩條腿走路的語文閱讀教學,變成一條腿走路,學生閱讀能力的習得變得吃力和漫長。
在默讀與朗讀訓練的失衡中,最終受害的是學生。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的閱讀效率很低。當閱讀書籍或文章時,他們只是用眼睛看,一掃而過,并不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他們不善于使用默讀思考。難怪很多家長抱怨,我孩子很愛閱讀,每天都抱著書看,吃飯時候看,睡前看……可是為什么閱讀理解能力不見提高呢?在回答問題、做閱讀題或考試時,老師也常常抱怨部分學生答非所問或者不能抓住重點,一語中的。是啊,沒有恰當?shù)拈喿x方法,即使讀萬卷書也將一無所獲。那么,默讀能力和習慣該如何培養(yǎng)呢?
一、 指導學生從出聲朗讀過渡到無聲默讀
從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來看,朗讀是默讀的前提,沒有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訓練,默讀能力是不可能養(yǎng)成的。要想提高默讀的質(zhì)量,必須循序漸進,過好朗讀關,做到朗讀與默讀的無縫銜接。默讀能力的形成要經(jīng)歷出聲朗讀、無聲朗讀、潛心默讀三個階段。剛開始,老師可以輕聲朗讀,學生不要出聲,只用眼睛跟著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看課文。慢慢地,老師可以放手,學生自己無聲朗讀。但,這只是“默朗讀”,還不是真正的默讀。
趙景瑞老師說:“默讀也要目讀,必須教會學生用眼睛??次恼聲r,先用眼掃一下,這叫‘眼動,掃到一定的距離停下,這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間,才看清看懂‘眼動時的那部分內(nèi)容,這樣循環(huán)往復,就會逐步讀完全文。”默讀主要靠眼部和腦部運動,默讀能力的強弱與否,就表現(xiàn)在眼看得快還是慢,腦子反應快還是慢。指導學生眼看時,教師應這樣規(guī)定:首先是不動嘴,不出聲,不指讀;二是注意標點符號,一眼看到一句話或一句話在長句中一個分句;三是一次性看清楚,盡量不添字、不漏字、不回看;四是不要跳行,換行時要又快又準。如能這樣訓練,長此以往,默讀速度和質(zhì)量可以大大提高。
二、 培養(yǎng)學生帶著問題默讀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币虼耍x時應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既要對文本進行全面的了解,又要對重點部分進行深入的思考,形成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
在指導默讀時,教師可以先對一篇文章的默讀時間做好規(guī)定,然后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默讀要求,這樣既能保證默讀質(zhì)量又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默讀的要求可以是劃分段落、歸納段意;也可以是畫出難理解的或?qū)懙镁实脑~句,并做簡要的批注;也可以是回答教師根據(jù)文本提出的有針對性的問題……有明確的任務和要求,學生默讀時便有更明確的目的,可以更認真、更用心地進行默讀,更專注地思考,從而提高默讀的質(zhì)量。
三、 給予學生充足的默讀時間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有意設有三四分鐘的默讀、思考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把默讀思考時間壓縮,僅給一兩分鐘默讀自學,見有個別學生小手高舉就喊停,急急忙忙地進行交流。一堂語文課變成了少數(shù)幾位同學的交流課,而其他還未進入文本就被匆匆打斷思路的孩子只能干瞪眼。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jīng)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yǎng)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毕胍囵B(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教師必然也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做默讀練習,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進行默讀訓練,長此以往,方能習得默讀能力。作為教師,千萬不能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弱化或者忽略默讀訓練,而是應該實打?qū)嵉亟o足時間讓學生默讀靜思,形成屬于他個人的獨特體驗。
四、 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默讀訓練
既然是默讀,就是不能動嘴出聲,也不能用手指指讀,只能用眼睛,把開口讀變成“心讀”。從外部表現(xiàn)看,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從內(nèi)部隱藏的實質(zhì)性上看,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進行著識記、理解、借鑒等活動。
宋朝學者朱熹也十分喜歡邊讀書邊作記號,每次讀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他認為這樣能“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特級教師陸恕先生說:“批注式閱讀是讀寫結合最直接、最快捷、最緊密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笔堑?,在閱讀中,使用批注式閱讀,讓學生通過圈、點、批、注,不僅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
于永正老師在《新型玻璃》一課的教學片段中,就是這樣處理的。于老師先讓孩子朗讀一遍,再默讀一遍。當老師巡視學生默讀時,發(fā)現(xiàn)有一孩子在書上做了圈畫,于老師立即把他的讀書方法推廣給大家。當于老師繼續(xù)巡視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已經(jīng)在運用這一方法了。有了一次次的經(jīng)驗推廣,一次次有效的方法指導,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五、 關注學生的默讀狀態(tài)和默讀效果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于默讀的評價提出這樣的考察方式:“默讀的評價,應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币虼耍笇W生進行默讀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到學生有沒有出聲讀,有沒有指讀,是否按要求動筆做批注等看得到的有關默讀方法、默讀習慣的外在表現(xiàn),還要關注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是否能帶著問題思考,能否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讀完相關內(nèi)容等內(nèi)在表現(xiàn)。默讀的外在表現(xiàn)比較直觀,教師可以直接通過巡視來評價。但默讀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是隱性的,該如何評價呢?
默讀的內(nèi)在表現(xiàn)包含兩個方面:邊默讀邊思考和默讀速度。要想檢測學生是否邊默讀邊思考,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高、自主性強的問題,在給予學生充足的默讀時間后,讓學生交流讀后體驗,分享默讀成果。當在學生分享默讀體驗時,教師不宜設定太死的框架,應多肯定學生的個體體驗,讓學生在默讀中收獲快樂。
目前,默讀評價中對學生默讀速度評價比較缺乏。默讀速度指學生在一定單位時間內(nèi)默讀文字所能達到的數(shù)量;或一定數(shù)量的文字所要默讀的最短時間。全國新語文主題閱讀首席專家陸恕先生對各學段學生的默讀速度設定了這樣的量化評價指標,值得我們在默讀評價中參考、實施。
綜上所述,默讀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方式,要學生養(yǎng)成默讀習慣卻是一項艱難而漫長的工作,但并不是不可習得。只要一線教師有計劃、有方法地引導學生進行默讀訓練,讓學生體驗到默讀的快樂,默讀習慣的養(yǎng)成便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張艷銘.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調(diào)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龐作娟.淺探小學中年段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3]張坤麗.默讀靜思細品彰顯語文無聲之美[J].正道語文,2017(2).
[4]張斗和.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J].名作欣賞:鑒賞版(上旬),2013(8).
[5]陸恕.主題閱讀教學策略[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羅小榮,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