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尚宗,丁效東,宋福琴,張士榮,邱潤華,陳峰
(1 臨沂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臨沂 276000;2 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3 濟寧市任城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濟寧 272013;4沂南縣銅井鎮(zhèn)農(nóng)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山東臨沂 276300;5山東省水稻研究所,濟南 250100)
水稻是臨沂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4.67×104hm2左右,產(chǎn)量為600 kg/667 m2左右,水稻生產(chǎn)的發(fā)展對穩(wěn)定全市糧食生產(chǎn)、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ǎn)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糧食優(yōu)質(zhì)和環(huán)境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優(yōu)質(zhì)品種越來越被人重視,綠色生產(chǎn)技術水平逐漸提高,促進了全市水稻優(yōu)質(zhì)綠色生產(chǎn)的發(fā)展。
長期以來,化肥、農(nóng)藥過量及不合理使用不僅增加生產(chǎn)投入,降低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引發(fā)一系列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在水稻病蟲害的防控技術上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使用綠色防控技術,既能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也能降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產(chǎn)量與質(zhì)量[1]。但由于目前臨沂市尚未有統(tǒng)一的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技術規(guī)程,生產(chǎn)中各地技術水平存在參差不齊問題,極大地影響著臨沂市優(yōu)質(zhì)水稻生產(chǎn)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此,筆者等人編制麥茬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通過采取農(nóng)業(yè)、生物、物理和高效低毒農(nóng)藥防治措施,以提高稻米品質(zhì),保證稻米質(zhì)量安全,促進水稻生產(chǎn)向綠色優(yōu)質(zhì)方向發(fā)展,提高臨沂市稻米品牌影響力。
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惡苗病、立枯病、細菌性基腐病、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白葉枯病、赤枯病等。
稻縱卷葉螟、稻苞蟲、二化螟、大螟、稻飛虱(包括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薊馬、葉蟬等。
1.3.1 禾本科雜草稗草、千金子、馬唐、雜草稻、旱稗、牛筋草、狗尾草、蘆葦?shù)取?/p>
1.3.2 莎草科雜草異型莎草、碎米莎草、水莎草、聚穗莎草、紅鱗扁莎、牛毛氈、螢藺、扁稈藨草等。
1.3.3 闊葉雜草鱧腸、丁香蓼、水莧菜、鴨舌草、矮慈姑、眼子菜、澤瀉、風花菜、水竹葉、狼把草、水蓼、節(jié)節(jié)菜、耳葉水莧、草龍、水馬齒、馬齒莧、藜、小藜、鐵莧菜等。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頪2]。應從整個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發(fā),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草孳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huán)境條件,保持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草害所造成的損失。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基礎,積極推行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嚴格控制化學防治,合理使用農(nóng)藥[3]。
加強檢疫,防止細菌性條斑病、稻水象甲等檢疫性病蟲害的傳入傳出及擴散蔓延。選用抗病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綜合性狀好的優(yōu)良品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精選去雜、晾曬,選用健康無病種子播種。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輪作換茬、種養(yǎng)結(jié)合、機械或人工除草等農(nóng)藝措施,減少有害生物的發(fā)生[3]。秋耕滅茬,降低越冬代害蟲基數(shù)。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病殘體,清潔田園,減少病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平衡施肥。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壯苗,合理密植,中耕除草。
保護利用青蛙、蟾蜍、蜘蛛、赤眼蜂等捕食性天敵,控制有害生物的發(fā)生。
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蛾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 d,667 m2均勻放置點位5~8個、放蜂10 000頭/次。放蜂高度為分蘗期蜂卡高于植株頂端5~20 cm、穗期低于植株頂端5~10 cm[4]。
利用稻田生物(鴨、鱉、蟹等)的取食及活動,減少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草害的發(fā)生。
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保護和提高蜘蛛、青蛙、蟾蜍、寄生蜂等天敵的控害能力。
采取防蟲網(wǎng)育秧,有效預防水稻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等病毒病發(fā)生。于秧苗2葉1心期,用40目聚乙烯防蟲網(wǎng)加蓋在苗畦上,直至插秧前撤網(wǎng),可阻斷稻飛虱、二化螟等害蟲入侵秧田危害,切斷病毒傳播途徑[5]。
采用黑光燈、色光板、振頻式殺蟲燈等物理裝置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
燈光誘殺,根據(jù)害蟲趨光性特點,每20 000~26 666.7 m2安裝1盞25 W的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燈距為150~200 m,天黑開燈,凌晨1點關燈,定時清掃蟲灰,誘殺鱗翅目、同翅目害蟲(如大螟、稻苞蟲、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成蟲)。
色彩誘殺,根據(jù)害蟲對顏色趨性特點,懸掛黃色粘蟲板和藍色粘蟲板(規(guī)格24 cm×20 cm)各20~30張/667 m2,分別誘殺稻飛虱、稻薊馬等害蟲。
性誘劑誘殺,稻田內(nèi)設誘捕器1個/667 m2,每個誘捕器內(nèi)放1個誘芯誘殺二化螟、三化螟成蟲[5]。
農(nóng)藥使用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nóng)藥使用準則》的規(guī)定。
3.4.1 主要病害防治
3.4.1.1 紋枯病分蘗盛期及孕穗期,當發(fā)病株率達到10%~15%時或病叢率達20%時及時防治。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5~20 g/667 m2,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15~20 ml/667 m2,或50%氟環(huán)唑懸浮劑12~15 g/667 m2,或24%己唑·嘧菌酯懸浮劑15~20 g/667 m2,或30%苯甲·嘧菌酯懸浮劑40~50 g/667 m2,或24%噻呋酰胺懸浮劑15~25 g/667 m2,或5%己唑醇懸浮劑90~100 g/667 m2,或20%井岡霉素水溶粉劑25.0~37.5 g/667 m2,或15%井岡·戊唑醇懸浮劑60~80 mg/667 m2,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24~30 ml/667 m2,或1%申嗪霉素懸浮劑20~30 ml/667 m2,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 g/667 m2,或1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75~100 g/667 m2,兌水45 kg/667 m2均勻噴霧。
3.4.1.2 稻瘟?、偃~瘟:苗期田間出現(xiàn)發(fā)病中心或急性病斑,及時進行藥劑防治或封鎖發(fā)病中心。于初發(fā)期防治,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50~75 g/667 m2,或9%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60 ml/667 m2,或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60~75 g/667 m2,或2%春雷霉素水劑80~100 ml/667 m2,或1 00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6~12 g/667 m2,或1%申嗪霉素懸浮劑20~30 ml/667 m2,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 g/667 m2,兌水45 kg/667 m2均勻噴霧,隔5~7 d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②穗頸瘟:于破口期、齊穗期各噴1次藥劑進行預防,用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75~100 g/667 m2,或1%申嗪霉素懸浮劑20~30 ml/667 m2,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 g/667 m2,或1 00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6~12 g/667 m2,或己唑·稻瘟靈乳油60~80 ml/667 m2,或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75~100 g/667 m2,或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75~100 g/667 m2,或250 g/L嘧菌酯懸浮劑65~70 g/667 m2,兌水45 kg/667 m2均勻噴霧。
3.4.1.3 稻曲病抽穗前(孕穗至破口期)5~7 d噴第一次藥,抽穗后(齊穗期)5~7 d噴第二次藥,施藥間隔期為10~14 d,可與穗頸瘟兼防。水稻破口前5~7 d,用50%氟環(huán)唑懸浮劑12~15 g/667 m2,或5%井岡·臘芽菌水劑70~90 g/667 m2,或5%井岡霉素水劑200~250 ml/667 m2,或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50~60 ml/667 m2,或430 g/L戊唑醇懸浮劑12~15 ml/667 m2,或1%蛇床子素水乳劑120 ml/667 m2,或1%申嗪霉素懸浮劑20~30 ml/667 m2,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 g/667 m2,兌水45 kg/667 m2均勻噴霧。
3.4.1.4 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主要是由麥田遷飛到水稻育秧田的灰飛虱傳毒危害造成的,防治適期主要在秧田和大田分蘗期,同時加強麥田灰飛虱的防治,降低灰飛虱遷飛基數(shù)。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 g/667 m2,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6~3.2 g/667 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667 m2,兌水45 kg/667 m2均勻噴霧。兼治薊馬和葉蟬等苗期蟲害。
3.4.1.5 白葉枯病發(fā)病初期和齊穗期,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30 g/667 m2,或8%寧南霉素水劑80~100 g/667 m2,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00~150 g/667 m2,兌水40~50 kg/667 m2均勻噴霧。
3.4.1.6 立枯病播種前,用0.1%惡霉靈顆粒劑2.5~3.0 kg/667 m2處理苗床土壤,或3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2 kg/667 m2兌水稀釋成1 200~1 500倍液噴淋苗床,噴透為止。出苗后1葉1心期或發(fā)病初期,選用50%霜·?!さ疚领`可濕性粉劑800~1 000 g/667 m2,或30%甲霜·惡霉靈水劑160~240 g/667 m2,或5%甲基立枯磷乳油150~220 ml/667 m2兌水45 kg/667 m2噴霧。
3.4.1.7 細菌性基腐病水稻秧苗移栽前5~7 d、移栽田分蘗初期、分蘗末期,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30 g/667 m2,或8%寧南霉素水劑80~100 g/667 m2,兌水40~50 kg/667 m2均勻噴霧進行預防。
3.4.1.8 惡苗病可采用藥劑浸種或拌種,減少種子帶菌,減少初次侵染源。選用25%咪鮮胺乳油2 000~4 000倍液,或16%咪鮮·殺螟丹懸浮劑400~7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6 000~8 000倍液浸種;或每100 kg稻種選用25 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15 g,或22%噻蟲·咯菌腈懸浮種衣劑66~99 g,或20%多·咪·甲粉劑250~300 g,或3%咪鮮·惡霉靈粉劑22.36~28.57 g包衣(或拌種)。
3.4.1.9 赤枯病返青分蘗期易發(fā)病??蓢娛?.3%磷酸二氫鉀溶液50 kg/667 m2及0.0075%蕓苔素內(nèi)酯水劑8~16 ml/667 m2等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
3.4.2 主要蟲害防治水稻分蘗期(7月10日前后),注意防治三代灰飛虱和一代二化螟,兼治稻縱卷葉螟。稻縱卷葉螟重點防治7月底至8月初的三代和抽穗前后的第四代;二化螟重點防治7月底至8月初孕穗期的第二代。
3.4.2.1 螟蟲包括稻縱卷葉螟、稻苞蟲、二化螟、大螟等。6月中旬開展二化螟的防治,7月中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開展稻縱卷葉螟的防治,8月上中旬開展三化螟的防治。水稻螟蟲初孵盛期,用1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 mg/667 m2,或1%印楝素水劑100 ml/667 m2,或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BT制劑)乳劑50 g/667 m2,或1%甲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乳劑20~30 ml/667 m2,或100億活芽孢/g殺螟桿菌可濕性粉劑100 g/667 m2,兌水45 kg/667 m2均勻噴霧。
3.4.2.2 稻飛虱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易發(fā)生褐飛虱危害。當灰飛虱遷入秧田始期蟲量達15~20頭/m2,分蘗期百叢若蟲量達1 500~2 000頭、穗期百叢成蟲量達500頭以上,積極開展防治。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2~20 g/667 m2,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0~30 g/667 m2,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4 g/667 m2,或20%噻蟲胺懸浮劑18~24 ml/667 m2,或50%烯啶蟲胺可溶粉劑8~12 g/667 m2,兌水40~50 L/667 m2噴霧。避免高溫時段用藥。藥后保持3~5 cm水層2~3 d。藥后6 h內(nèi)遇雨須補治。
3.4.3 主要草害防治包括秧田、移栽稻田和直播稻田的草害防治。
3.4.3.1 秧田播后苗前,33%二甲戊靈乳油150~200 ml/667 m2,均勻噴霧封閉除草;或秧苗2葉1心期,10%氰氟草酯乳油50~60 ml/667 m2,或48%滅草松水劑100 ml/667 m2,或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25~30 g/667 m2,排干田水均勻噴霧,24 h后灌水,保水2~3 d。
3.4.3.2 移栽稻田插秧后5~7 d,用25%噁草酮乳油150~200 ml/667 m2,或50%丁草胺乳油150 ml/667 m2,或40%丁·惡乳油150~200 ml/667 m2,拌細土或與分蘗肥一起均勻撒施,保持3~5 cm水層3~5 d(田間水層不可淹沒心葉)。
3.4.3.3 直播稻田播后苗前,33%二甲戊靈乳油150~200 ml/667 m2,或50%丁草胺乳油150 ml/667 m2,或40%丁·惡乳油150~200 ml/667 m2。秧苗2葉1心期,10%氰氟草酯乳油50~60 ml/667 m2,或48%滅草松水劑100 ml/667 m2,或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25~30 g/667 m2,排干田水均勻噴霧,24 h后灌水,保水2~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