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日揚,馬永周,孫杰,劉洪伏,潘啟民
(江蘇省大華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江蘇連云港 222002)
華粳9號(參試代號SH1557)是江蘇省大華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以連粳6號為母本,鹽豐47為父本,再與鹽豐47回交,經10代系譜選擇育成的早熟中粳新品種。2014年、2015年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進行多點生態(tài)試驗,2016年參加國家黃淮稻區(qū)區(qū)域試驗。2017年在繼續(xù)區(qū)域試驗的基礎上提前參加國家黃淮稻區(qū)生產試驗。2018年通過國家審定定名為華粳9號,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80054。
2016年參加國家黃淮稻區(qū)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60.61 kg/667 m2,比 對照徐稻3號 增產5.45%,達到極顯著水平;2017年區(qū)域試驗中平均產量664.11 kg/667 m2,比對照增產9.39%,達極顯著水平。在國家黃淮稻區(qū)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667.42 kg/667 m2,比對照增產6.32%。
2016年區(qū)域試驗中,增產點比例為90.9%;2017年區(qū)域試驗中增產點比例為100%;同年的生產試驗中增產點比例為100%,最高試驗點折合產量692.69 kg/667 m2。
2017年在江蘇農墾云臺農場示范種植2 hm2,5月28日育秧,6月15日機插,麥草全量機械還田,10月26日收割,全生育期148 d,比徐稻3號早熟2~3 d。經連云港市種子站組織專家實地驗收,20.9萬穗/667 m2,總粒數145.1粒/穗,結實率93.9%,千粒重25.1 g,理論產量714.7 kg/667 m2,實收697.69 kg/667 m2。
該品種葉色中綠,株高98.5 cm,分蘗力較強,株型緊湊,劍葉挺拔,受光姿態(tài)好。后期生長清秀,灌漿速度快,熟相好,全生育期148 d,比徐稻3號早熟2~3 d。
該品種谷粒飽滿呈橢圓形,穎殼黃色商品性好。2016年和2017年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織從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和江蘇省宿遷農科院提供米質分析樣品,農業(yè)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分析2 a均達到國家優(yōu)質米3級標準。主要米質指標:糙米率85.2%;整精米率71.7%;堊白度4.4%;透明度1級;直鏈淀粉含量16.3%;膠稠度60 mm;堿消值6.9級,達部頒優(yōu)質3級。食味值測試70.0。
由天津市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負責稻瘟病抗性鑒定,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負責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抗性鑒定,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參與黑條矮縮病抗性鑒定。2016年、2017年2 a鑒定結果: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均為4.8級;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條紋葉枯病抗性等級5級;田間未發(fā)現(xiàn)白葉枯??;紋枯病較輕。
華粳9號在2016、2017年國家黃淮粳稻組區(qū)試中,2 a區(qū)試平均產量662.36 kg/667 m2,比對照徐稻3號增產7.39%,增產點比例為95.5%。2017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達667.42 kg/667 m2,比對照徐稻3號增產6.32%,增產點比例為100%。試驗結果表明:華粳9號生產潛力在650 kg/667 m2以上,適應性較廣。
華粳9號高產,穩(wěn)產,適應性強,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型偏大,穗層整齊,著粒密度中等,直立穗型;有效穗20萬穗/667 m2左右,穗長16.6 cm,總粒數157粒/穗,結實率80%以上,千粒重25 g。生育期短,適于手栽、機插、拋秧、直播等多種稻作方式種植。
3.1.1 種子準備種子需經過選種、曬種和浸種消毒。選種可選用密度為1.20×103kg/m3的鹽水(或硝酸銨水),撈出浮在上面的癟粒和不飽滿的種子,余下的用清水洗凈。選種后選擇在55℃溫水中浸種5~10 min或用線菌清、咪鮮胺乳油3 000倍液消毒浸種以消滅線蟲病,浸種時間不少于80個度日[1]。
3.1.2 秧盤及營養(yǎng)土的準備選擇軟盤或硬盤育秧,不少于25盤/667 m2。營養(yǎng)土可采用經過冬天凍融熟化的菜園地土或大田表土,用直徑0.5 cm的篩孔過篩,除去草根等雜物。播種前3 d每100 kg過篩后的細土,均勻拌入1.5 kg三元復合肥,若選用基質育秧,不需要加入肥料。
3.1.3 秧田準備選擇靠近大田方便運輸,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的田塊作秧田。按秧田面積與本田面積比1∶80~100備足,放置秧盤前10 d耕翻耙平,開溝起畦做秧板。上水整平,然后排水晾板。做到秧板平整無高低,秧板溝邊直。
3.1.4 精量播種用精量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鋪土、消毒、灑水、播種、覆土等工序。播種量120 g/盤左右。播后將秧盤整齊疊放在一起,不超30盤,上面覆蓋空秧盤,四周用黑色塑料布圍起進行暗化培養(yǎng)。齊芽后立即擺盤,秧盤擺放好后覆蓋無紡布。
3.1.5 苗床管理秧盤擺完后可灌平溝水,保持秧板濕潤,促進秧苗扎根快長。栽秧前8 d停止灌水,控水盤根,以利于機插。起秧前7 d酌情施送嫁肥,一般將3~5 kg/667 m2尿素配成1%~2%尿素溶液在傍晚時潑澆[1]。
3.2.1 整地小麥秸稈留茬≤20 cm,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漿整地機耕整,結合旋耕作業(yè)施用基肥,達到全層施肥。用45%復合肥(N 15%—P2O515%—K2O 15%)40 kg/667 m2,46%尿素15 kg/667 m2撒施。對秸稈還田且滅茬效果欠佳的田塊,在旋耕時結合人工踩埋清除田間殘物。做到田塊平整,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插秧機作業(yè)時不雍泥,泥漿沉實,泥水分清[2]。
3.2.2 栽前封殺雜草栽前除草傷苗輕,效果好??刹捎?0%丁草胺乳油100~120 ml/667 m2或90%高效殺草丹100~150 ml/667 m2,配細土20 kg/667 m2,上淺水撒施,保持淺水層3~5 d后再機插。若稻田雜草稻較多,可用50%丙草胺拌細土20 kg/667 m2撒施,可防止表層雜草稻種子發(fā)芽。
3.2.3 移栽密度與移栽質量采用行距25 cm、株距13 cm的插秧機,確保栽插不少于2萬穴/667 m2,3苗/穴左右。栽插深度一般在2 cm左右,不漂不倒,缺穴率和漂秧率≤3%。
3.2.4 肥料運籌機插秧由于較傳統(tǒng)手插秧播種遲,一般主莖總葉片數要相應減少1~2片,有效分蘗節(jié)位也對應少1~2個。為了取得足夠的穗數,栽后6 d開始分蘗時要及時施促蘗肥尿素20 kg/667 m2以促進機插秧早分蘗,低節(jié)位分蘗,為實現(xiàn)足穗打好基礎。
進入無效分蘗期要控制無效分蘗發(fā)生,禁止在無效分蘗期內施肥,也不要使肥效在無效分蘗期內發(fā)揮作用。穗肥分別在倒4葉期和倒2葉露尖時施用。倒4葉第一次促花肥施45%復合肥(N 15%—P2O515%—K2O 15%)20 kg/667 m2;倒2葉期?;ǚ适┠蛩?0~15 kg/667 m2。為保證優(yōu)質米質量,控制籽粒中蛋白質的含量使稻米食味更佳,原則上不再使用粒肥。
3.2.5 水漿管理栽插時保持“瓜皮水”,栽后及時灌1~2 cm淺水護苗活棵。分蘗期淺水勤灌,促進分蘗早生快長。機插秧的苗期由于苗體小,初生分蘗比例大,應在有效葉齡期稍后些及時擱田,控制無效分蘗。拔節(jié)期應采取淺水層和濕潤交替的灌溉方式,即做到“前水不干,新水不進”。抽穗揚花期建立水層,并以保持淺水層為主,為灌漿提供足夠的水分。后期應采取“干干濕濕”,養(yǎng)根保葉,提高根系活力,防止衰老,收割前7 d斷水[3-4]。
3.2.6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稻田除草堅持土壤封殺為主,輔以莖葉處理。栽前未進行除草的田塊,栽后5~6 d結合施用分蘗肥用30%丁·芐100~150 g/667 m2拌尿素撒施。田間闊葉草多的可用吡嘧磺隆100 g/667 m2拌尿素撒施。
在病蟲害防治上,做好種子處理,進行藥劑浸種,防治好種傳病害及干尖線蟲病。秧田期防治好一代二化螟、稻薊馬、灰飛虱與病毒病等。建議使用無紡布覆蓋防治苗期病蟲。
大田中期做好三代稻縱卷葉螟、白背飛虱以及水稻白葉枯病、紋枯病、葉稻瘟的防治工作。后期在水稻破口期要及時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及二代二化螟。齊穗后注意防治穗頸瘟。在水稻灌漿期要注意褐飛虱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