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孫利利 陳建 馬金 柯凡
摘要 根據派河支流光明大堰河流域范圍內產生的農村生活污水NH3-N、COD含量超標的特點,以濕地技術為核心,設計了BA-MBR+復合人工濕地組合處理技術模型。模型經過調試運行,隨著掛膜逐漸成熟后,對系統(tǒng)進出水質進行監(jiān)測與分析。結果顯示該系統(tǒng)對SS、CODCr、TN、NH3-N、TP平均去除率分別達90%、55%、42%、75%、30%。該工藝采用多級曝氣,增加溶解氧含量,對氨氮去除效果明顯,提高脫氮效率。整套系統(tǒng)內部形成“好氧-厭氧”的環(huán)境,有效削減污染物含量,脫氮除磷效果較好。該工藝適用于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且工藝采用濕地凈化技術,運行成本低,村鎮(zhèn)融合效果好,環(huán)境、生態(tài)效益好,易于在農村地區(qū)推廣。
關鍵詞 復合人工濕地;巢湖;農村生活污水;凈化效果
中圖分類號 X799.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21-007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1.02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Pilot Test of Medium Membrane BioreactorComposite Constructed Wetland Combination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LIU Lu1,SUN? Lili2,CHEN Jian3 et al
(1.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0;2.Beijing Guohuan Tsinghu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itute Co., Ltd.,Beijing? 100084;3.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 230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 NH3N and COD cont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generated within the Guangming Dayan River basin, a tributary of Paihe River, the bambr + composite constructed wetland combined treatment technology model was designed with wetland technology as the core. After debugging and running, the water quality in and out of the system was monitored and analyzed as the hanging film gradually m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s of SS, CODCr, TN, NH3N and TP in the system reached 90%, 55%, 42%, 75% and 30% respectively. This process adopted multistage aeration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dissolved oxygen, obviously removed ammonia nitrogen and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removal. An "aerobicanaerobic" environment was formed in the whole system,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tent of pollutants and achieve better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This process was?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sewage, and the process adopted wetl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with low operating cost, good integration effect of villages and towns, good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easy to be popularized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Composite constructed wetland;Lake Chao;Rural domestic sewage;Purification effect
基金項目 國家“十三·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2017ZX07603-004)。
作者簡介 劉璐(1988—),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保護。
通信作者,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專業(yè)湖泊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4-17
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總流域面積1.35萬km2,流域內涉及安徽省內5市16縣[1],流域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根據《巢湖2005—2014年湖體水質狀況》[2]顯示湖體內水質超過地表水Ⅲ類標準,總氮、總磷為主要超標污染物,據監(jiān)測資料顯示,西半湖水質受到重度污染,水質狀況為劣Ⅴ類水質;東半湖水質為輕度污染,水質狀況為Ⅳ類水質[2]。其中派河作為巢湖入湖河流之一,其入湖水量雖不到巢湖入湖水量的10%,但總氮、總磷入湖負荷占巢湖入湖負荷的15%左右。為減輕巢湖西半湖富營養(yǎng)化問題,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在派河下游構建清水廊道、保障入湖水質十分必要;另一方面,為解決淮河水污染嚴重和水資源缺乏問題,“引江濟淮”工程已動工,派河作為調水通道,其水質狀況也與調水條件所要求的Ⅲ類水質標準相差較大,派河水污染治理非常迫切。光明大堰河作為派河一級支流,處在派河下游地區(qū),其小流域范圍內污染物削減、保障入湖水質得到改善提升成為主要任務。
光明大堰河主要流經村莊、農田,其流域內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每天污水排放不連續(xù),水量日變化系數大[3],但由于農村生活的特點及習慣,加上沒有集中設置污水處理設施,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水中有機物含量較高[4],造成河道污染。
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來源廣泛、污水成分復雜、水質水量變化大且排放不成連續(xù)性的特點導致難以采取集中處理的方式。目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有生態(tài)穩(wěn)定塘、土壤滲濾技術、生物濾池、厭氧沼氣池處理技術、人工濕地處理技術[5]。其中生物濾池技術利用生物膜對污水進行處理,生物活性高,加強對有機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提高硝化能力,出水水質好;人工濕地處理技術是模擬天然濕地建造的,由飽和基質、水生植物、動物、水體組成[6],其是一種生態(tài)工程技術,對有機物凈化效果、脫氮除磷效果均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
筆者以派河支流光明大堰河流域范圍內產生的農村生活污水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當地水質污染情況,以濕地為核心處理技術,設計了多介質膜生物反應器+復合人工濕地組合技術中試模型。通過現場調試中試試驗裝置,監(jiān)測中試試驗裝置進出水水質,分析該中試試驗裝置系統(tǒng)對農村生活污水不同污染物的凈化效果,探討和驗證該系統(tǒng)工藝設計參數對于類似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適用性及工藝設計上的優(yōu)缺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光明大堰河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部,是派河的一級支流,在派河南岸。光明大堰河流域內沿途主要以村莊、農田為主,總長約11 km,小流域面積約27.8 km2,約占派河流域面積的4.7%。
1.2 研究區(qū)水質狀況
由于光明大堰河下游缺乏常規(guī)歷史監(jiān)測數據,于2016年11和12月對肥西縣光明大堰河進行現場調查,并沿河流方向自上游至下游設置6個斷面進行水樣采集,測試水質數據,監(jiān)測考核水質指標包括COD、NH3-N和TP。
(1)COD指標。從圖1可以看出,光明大堰河下游水質相對較好,而上游的1、2號斷面水質較差,2號斷面COD值達130.9 mg/L,污染嚴重,通過現場調研,該斷面上游有大量的養(yǎng)殖廢水直接排入河道導致其污染嚴重。從圖1可以看出,光明大堰河各監(jiān)測斷面COD指標均存在超標情況,不能達到Ⅳ類水標準。該地區(qū)養(yǎng)殖場較多,農村生活污水以及區(qū)內兩岸農業(yè)面源混雜,污染物流入水體導致COD超標。
(2)NH3-N指標。相較于COD指標,光明大堰河NH3-N水質情況較為嚴峻,平均含量是地表水IV類的2~6倍,氨氮超標情況主要受徑流區(qū)內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道的影響,造成河道斷面水質突然下降(圖2)。
(3)TP指標。由圖3可知,就TP指標而言總體不高,第一次采樣中光明大堰河1、3、4號斷面均達到地表Ⅳ類水質標準,5號斷面略超標;2號斷面TP含量達1.38 mg/L。
通過對研究區(qū)目標水體水質監(jiān)測及初步分析,光明大堰河主要超標因子是NH3-N、COD,該指標處于Ⅴ類水質。尤其在2號斷面,各指標水質超標嚴重,造成河道斷面水質差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流域內農村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河道中。
47卷21期劉 璐等 多介質膜生物反應器-復合人工濕地組合工藝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中試試驗
1.3 中試試驗裝置
中試試驗建設在安徽省肥西縣上派鎮(zhèn)
污水處理廠內,設計處理量7 m3/d。主要用于處理安徽省肥西縣上派鎮(zhèn)光明大堰河流域內農村生活污水。
中試試驗設計為多介質膜生物反應單元(BA-MBR)+復合人工濕地組合技術。其中多介質膜生物反應單元為污水處理單元,分為曝氣生物濾池(BAF)和膜生物反應器(MBR);復合人工濕地組合技術為濕地深度凈化單元,由微曝氣垂直潛流濕地、水平潛流濕地、生態(tài)氧化塘3個單元構成。
整套中試試驗裝置采用3個φ500 mm柱狀裝置、2個矩形裝置串聯,底部封閉進水,方式均采用下進上出,滿足自流。其中3個柱狀裝置底部設置進水孔和進氣孔,進氣孔內接曝氣砂頭,柱狀裝置外壁上每隔200 mm 開一個水樣采集孔。距底部200 mm處設置承托架,上方填充濾料或基質。曝氣由一臺空壓機提供(Q=0.248 m3/min),以進氣管連接底部進氣孔。在進氣管路上分別設置調節(jié)閥和流量計,以調控曝氣量。主要處理工藝單元見表1,其中MBR單元膜通量計20 L/(m2·h),膜面積16 m2。
1.4 監(jiān)測方法
中試試驗裝置于2018年11月建成,12月調試完成。采取24 h不間斷通水并進行觀測;每天對水質進
行監(jiān)測,分析各工藝單元進出水水質。主要監(jiān)測指標有SS、
CODCr、總氮(TN)、NH3-N、總磷(TP)等。
1.5 分析方法及儀器
采用電子天平、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電子恒溫水浴鍋、電熱鼓風干燥箱等,對水中SS、CODCr、TN、NH3-N、TP等指標,依據《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7]中的標準方法進行測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質處理指標
根據《巢湖流域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和工業(yè)行業(yè)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4/2710—2016)地方標準中對巢湖流域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和工業(yè)行業(yè)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CODCr不超過50 mg/L,氨氮不超過5(8)mg/L,總磷不超過0.5 mg/L。該工藝出水要求CODCr、氨氮、總磷指標按照《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準Ⅳ類標準執(zhí)行,其中對總氮不作要求(表2)。
2.2 掛膜與啟動
采用自然掛膜的方式,通過自然培養(yǎng)微生物從而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自然掛膜不引入菌種、不向內投加營養(yǎng)物質,主要依靠進水中可生物降解的物質提供營養(yǎng)成分,自然掛膜時間較長。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中旬為掛膜啟動階段。
3 結論
針對巢湖入湖河流派河水質惡化嚴重,擬在其下游支流光明大堰河流域范圍內構建清水廊道工程改善河道水質及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該研究以光明大堰河小流域農村生活污水為研究對象,按照濕地為核心的處理工藝設計了多介質膜生物反應單元、微曝氣垂直潛流濕地、水平潛流濕地、生態(tài)氧化塘處理技術模型。其中BA-MBR為污水處理段,有效攔截污染負荷;復合人工濕地系統(tǒng)為深度凈化段,有效削減有機物、氮、磷含量,達到深度凈化的目的。該系統(tǒng)通過多級曝氣,內部形成兼氧環(huán)境,營造“好氧-厭氧”條件,同時提高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速率。整套系統(tǒng)利用植物及其叢生物對農村生活污水中無機懸浮質和有機碎屑的強化沉降、吸附分解,以及對營養(yǎng)鹽的吸收、利用等功能,去除污水中SS、部分無機和有機氮、磷等各種營養(yǎng)鹽,使污水經過一系列的生物凈化后,水質得到顯著改善。整個系統(tǒng)對于SS平均去除率達90%;COD的平均去除率達55%;對氨氮、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75%、42%、30%,均有較明顯的凈化效果。隨著生物掛膜的逐步完成,整個系統(tǒng)脫氮除磷效果逐漸顯現,出水水質基本達到設計要求。但該試驗正值冬季,整個系統(tǒng)對TN、TP的凈化作用受到氣溫、溶解氧量及水力停留時間的影響,還需進一步優(yōu)化工藝參數。
與傳統(tǒng)污水處理工藝相比,該工藝處理負荷較靈活,可以徹底解決一般污水處理出水微污染問題,適用于農村生活污水。且該系統(tǒng)末端采用濕地凈化技術,污水進入河道前經過構建的濕地緩沖區(qū),不僅可以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攔截削減入河污染負荷,緩沖對水力和污染負荷的沖擊,增強河道自凈能力,還可以通過構建較強的濕地景觀植物,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實現濕地生態(tài)修復,美化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該套工藝適合在農村地區(qū)小流域內進行推廣,其可有效削減污染負荷且景觀性強,易與周邊環(huán)境、村鎮(zhèn)相互融合,建設生態(tài)文明先行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謝三桃,朱青.巢湖“一湖一策”技術思路及實施途徑[J].中國水利,2017(20):9-12.
[2] 丁虹.巢湖2005—2014年湖體水質狀況[J].水資源開發(fā)與管理,2016(3):57-59.
[3] 信文書,許榮剛.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及對策[J].建設科技,2017(22):94-95.
[4] 吳霖.農村生活污水現狀及處理技術研究[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5(11):80,90.
[5] 王妮娜,鄭立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J].廣州環(huán)境科學,2011,26(2):46-48.
[6] 張列宇,王曉偉,席北斗,等.分散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研究[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14.
[7]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8] 季宏康.人工增氧型濕地污染物降解動力學模型構建與工程實踐[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9] 趙麗君,方芳,郭勁松,等.溶解氧對SBR脫氮性能與脫氮方式的影響[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5,9(3):1148-1154.
[10] 孫井梅,李陽,李志杰,等.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凈化北方微污染水體試驗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21(10):1711-1716.
[11] REDDY K R,CONNER G A O,GALE P M.Phosphorus sorption capacities of wetland soils and stream sediments impacted by dairy effluent[J].J Environ Qual,1998,27(2):438-447.
[12] 劉璐,李繼明,柯凡,等.高位湖灘濕地在農業(yè)面源污染河水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8,46(19):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