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思捷
2015年4月14日,河南一位女教師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在網(wǎng)絡上“刷屏”,而近日的開學典禮上,重慶一位教師“世界那么大,你憑什么去看看”的反問,也引發(fā)了人們熱烈的討論。其實,出走之爭,殊途同歸。只要心中保留著對自由的向往,在哪里都是一樣的。
當今世界,世俗與功利的泥沼牽絆了太多人的腳步。人們穿梭在鋼筋水泥建造的城市里,過著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生活,精神生活相對貧乏,自由對他們來講尤顯奢侈。在這種背景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走紅并非偶然,它道出了人們內(nèi)心對自由的渴望和向往。誰不想躬耕于田野時,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得?誰不想策馬奔騰于沙漠時,領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圖景?誰不想倚欄而立時,感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寧靜淡然?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高追求,古今中外,很多人為了追求自由,窮其一生。曼德拉、馬克思、馬丁·路德·金……他們的名字之所以被人銘記,是因為他們一生都在為自由而奮斗。
自由雖為人們所向往,但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擁有自由,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幾千年來,極大部分中國人與外部世界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他們固守在自己的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時。由于對自然界的了解不夠深入,他們往往認為自然界的災害是鬼神在懲罰他們,于是每年都要向上天祈福,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災害來了,他們會舉行更加隆重的祭祀。這種封閉和無知阻擋著人們前進的腳步,很少有人愿意離開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思想上的禁錮更是阻擋著人們?nèi)プ穼つ切盁o用”的自由。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豐富,一部分人會有閑暇時間去思考“自由”這一命題。他們對自由的看法不盡相同,追求自由的方式也互不相同。但令我驚訝的是,隨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觀點的流行,它逐漸成為了一些人逃避現(xiàn)實的借口。學業(yè)壓力大,便退學,去看世界;工作繁忙,便辭職,去看世界。但這種逃避只是一時的,人走得再遠,旅途再漫長,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的懷抱。走得越遠,那份思歸之情反而會越來越濃烈。“看世界”的心情可以理解,看世界的方式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出走之爭,殊途同歸。只愿心中保留對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