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單體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正式投入運營,與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南北遙相呼應,北京進入雙樞紐時代。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受到媒體爭相報道,成為振奮國人的又一熱詞。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于天安門正南方46公里的中軸線上,北京大興、河北廊坊之間,規(guī)模達143萬平方米。外形在整體設計上呈現(xiàn)流線放射狀,5條指廊從中心向四周發(fā)散,宛如鳳凰展翅。航站樓中心區(qū)共有7層,地上5層主要為旅客進出港、票務、行李提取、候機及中轉使用,地下2層分別為各類軌道交通車站的站臺層和站廳層。旅客可以乘坐設計時速350公里的京雄城際鐵路到達機場,還有時速160公里的地鐵大興機場線、廊涿城際同步投入使用,16條軌道交通在地下層匯集設站,換乘十分高效。航空旅客換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區(qū)域控制在約500米寬、100米進深的范圍內,縮短了換乘距離。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從2015年9月開始建設,2019年6月30日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和我國的科技實力:它是世界最大的減隔震航站樓,為全球首座雙層出發(fā)、雙層到達的航站樓,全球首次實現(xiàn)了高鐵下穿航站樓,先進的空管助航設備使大興機場低能見度保障能力躋身世界先進水平,配備了目前國際上等級最高的高級地面引導系統(tǒng),在全球樞紐機場中首次實現(xiàn)場內通用車輛100%新能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智慧機場,值機、托運、安檢、登機,旅客刷臉就能通關,全過程無紙化自助化。機場航站樓在室內設計中也向世界充分展現(xiàn)著東方之美。這一重大工程建成投運,對提升我國民航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全國對外開放、推動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儀式25日上午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機場正式投運并巡覽航站樓,代表黨中央向參與機場建設和運營的廣大干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誠摯的問候?!读暯匠鱿哆\儀式并宣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科技日報》,2019年9月26日)
● 在短短的45個月中,這座機場以高效的“中國速度”如期竣工,還被英國《衛(wèi)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成為北京新地標。據了解,大興國際機場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空港,遠期年旅客吞吐量將達1億人次。航站樓鋼網架結構形成了一個不規(guī)則的自由曲面空間,總投影面積達31.3萬平方米,大約相當于44個標準足球場?!洞笈d國際機場:“中國速度”建造北京新地標》(《光明日報》,2019年9月22日)
● “十一”長假,來大興機場觀光的市民遠超航空旅客,已經成為北京新的熱門打卡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昨日發(fā)布消息,10月3日統(tǒng)計,大興機場過檢旅客4513人次,游客101 748人次,12時到13時為航站樓進場高峰期。記者粗略計算,游客與過檢旅客的比例接近23∶1。——《大興機場成國慶游網紅景點》(新華網,2019年10月5日)
● 40多項國際、國內第一,103項技術專利,65項新工法,國產化率達到98%,工程驗收一次合格率100%,13項關鍵建設指標全部達到世界一流……正式投運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高科技讓人稱奇。從高質量建設到高水平運營,大興機場全方位展示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高科技觸手可及》(《人民日報》,2019年10月7日)
太極一號
2019年8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研制的微重力技術實驗衛(wèi)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9月20日,中國科學院宣布衛(wèi)星在軌測試正在按計劃有序開展,衛(wèi)星狀態(tài)正常,各項測試結果正常,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順利完成。作為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wèi)星,該衛(wèi)星被正式命名為“太極一號”。
愛因斯坦在1916年基于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整整一個世紀后,美國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2016年2月11日宣布探測到了引力波。引力波提供了有別于電磁波的一個全新的觀測宇宙的重要窗口,成為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的新的途徑和手段。
中國科學院從2008年開始前瞻論證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科學研究,提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路線圖,2018年8月立項實施“太極計劃”單星工程任務,啟動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疤珮O一號”科研團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衛(wèi)星的研制任務?!疤珮O一號”作為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wèi)星,它的成功在軌測試,意味著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太極一號”實現(xiàn)了中國迄今最高精度的空間激光干涉測量,為中國首次在軌無拖曳控制技術試驗,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xiàn)了微牛級射頻離子和雙?;魻栯娡七M技術的在軌驗證。我國預計將在2023年后發(fā)射“太極二號”衛(wèi)星,2033年左右發(fā)射“太極三號”衛(wèi)星。
● 有別于地基探測,在空間能夠探測到中低頻段的引力波信號,能夠發(fā)現(xiàn)天體質量更大、距離更遙遠的引力波波源,揭示更為豐富的天體物理過程。由于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實施空間引力波探測挑戰(zhàn)巨大,需要突破目前人類精密測量和控制技術的極限。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包括高精度超穩(wěn)激光干涉儀、引力參考傳感器、超高精度無拖曳控制、微牛級推進器、超穩(wěn)超靜衛(wèi)星平臺等?!疤珮O一號”正是瞄準這一重大科技前沿,對這些核心技術的可行性和實現(xiàn)途徑進行在軌驗證。——《“太極一號”: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邁出第一步》(人民網,2019年9月23日)
● 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wèi)星“太極一號”于9月20日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這也意味著搭載在該衛(wèi)星的核心測量設備引力參考傳感器成功實現(xiàn)在軌應用,為我國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丁疤珮O一號”衛(wèi)星核心測量設備引力參考傳感器實現(xiàn)在軌應用》(新華網,2019年9月23日)
● “太極一號”的激光干涉儀的位移測量精度達到了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億分之一量級?!斑@相當于一只螞蟻推動‘太極一號衛(wèi)星產生的加速度。”衛(wèi)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岳良說,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高精度的空間激光干涉測量,第一階段在軌測試的順利完成,意味著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成功邁出了第一步,為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段覈臻g引力波探測邁出第一步》(《北京晚報》,2019年9月21日)
● 中科院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太極計劃”,確定“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路線圖。此前發(fā)射的“太極一號”就屬于“太極計劃”的單星任務?!丁疤珮O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完成》(《北京日報》,2019年9月21日)
(執(zhí)筆/《中國科技術語》編輯部: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