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輝 羅金枝
( 茂名市人民醫(yī)院 , 廣東 茂名 525000 )
脊柱骨折通常發(fā)生在胸腰段部位,受傷因素為綜合暴力,如剪力、旋轉等[1]。臨床在對其進行治療時以糾正傷椎后的弓角與畸形為主,恢復脊柱的序列、傷椎生理曲度等[2]。伴隨著臨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提升,椎弓根內固定的治療手段逐漸得以廣泛應用,具有穩(wěn)定性好的優(yōu)勢[3]。此次研究探討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患者對其胸腰段脊柱骨折復位的影響,詳細數(shù)據(jù)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入選此次研究80例脊柱骨折患者均為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入組后以隨機分組的形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研究資料:共計4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最小的患者27歲,年齡最大的患者55歲,平均年齡為(53.0±4.2)歲,受傷因素有高處墜落傷14例、車禍傷10例、壓砸傷11例、其它5例;觀察組患者研究資料:共計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心患者17例,年齡最小的患者25歲,年齡最大的患者55歲,平均年齡為(52.0±4.0)歲,受傷因素有高處墜落傷12例、車禍傷11例、壓砸傷9例、其它8例。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2組患者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數(shù)據(jù)并無差異(P>0.05)。
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切口部位位于在病變平面上下一棘突正中部位,沿著皮膚切口將皮下脂肪與筋膜切開,暴露出腰背筋膜與棘突。利用電刀與骨膜剝離器將椎旁嵴從骨質傷進行剝離。自棘突剝離向下外側,同時沿著椎板向椎間小關節(jié)進行剝離,在剝離完成之后利用無菌紗布進行止血,止血方式為壓迫止血。把椎間小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從上一腰椎的下關節(jié)突及下一腰椎的傷關節(jié)突實施剝離,利用椎板牽開器向兩側牽開椎旁肌。待暴露出骨折部位后置入椎弓螺釘,然后結束手術,術后指導患者進行鍛煉。觀察組患者實施后路手術內固定進行治療。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正中部位做切口,將傷椎棘突作為中心點,把傷椎上一個椎體與下一個椎體徹底暴露出來,確定標志點,并選取開孔椎從而完成開孔措施。利用椎弓根探子對其進行探查,根據(jù)探查的結果將4枚定位針插入其中,利用C型臂保證4枚定位針插入的準確性,然后分別在弓絲后置入椎弓螺釘。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實施椎管減壓措施,針對需要進行椎管減壓的患者來說在減壓之后經釘棒撐開與手術床反弓采取骨折復位,然后拍片查看復位及椎弓釘?shù)那闆r。將螺帽擰緊,鑿小關節(jié)及橫突處于粗糙面的狀態(tài),取棘突碎骨、椎板、自體髂骨采取后側植骨融合措施,同時安裝橫連桿,并放置負壓引流裝置。術后3個月內佩戴腰圍起到保護的作用;術后2天拔除負壓引流裝置;術后7個星期指導患者進行適當?shù)腻憻挕?/p>
3 觀察項目:(1)對2組患者骨折復位的情況進行比較。(2)對2組患者脊髓神經損傷的情況進行比較。利用Frankel分級法[4-5]對脊髓神經損傷進行分級:損傷平面以下其感覺功能與運動功能徹底喪失為A級;損傷平面以下其感覺功能尚存但是運動功能徹底喪失為B級;損傷平面以下其運動功能尚存,但是并沒有用為C級;損傷平面以下其運動功能尚存,僅一部分可以使用為D級;感覺功能、運動功能與括約肌功能正常為E級。(3)根據(jù)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5-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分,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包括生活狀態(tài)、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5 結果
5.1 2組患者骨折復位情況的比較:觀察組患者骨折復位情況比對照組患者好,組間對比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骨折復位情況的比較
5.2 2組患者脊髓神經損傷情況的對比:2組患者A級、B級、C級、D級脊髓神經損傷發(fā)生率并沒有差異,組間對比數(shù)據(jù)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E級脊髓神經損傷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脊髓神經損傷情況的對比(n,%)
5.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發(fā)生脊柱骨折的主要因素是間接外傷暴力,女性發(fā)生率低于男性[7-8],在脊柱骨折中最為常見的是胸腰段骨折,在發(fā)生骨折后若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可耽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患者極有可能癱瘓,嚴重時甚至死亡[9]。
在本次研究中對脊柱骨折患者分別實施常規(guī)手術方法與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手段,經治療后證實采取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后有效的提高了骨折復位的情況、降低了脊髓神經損傷情況,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此證實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脊柱骨折的效果較為理想。后路內固定手術是治療脊柱骨折的首選方式,在正中部位把脊柱部位切開,暴露出受傷的椎骨,采用內固定器撐開縱韌帶后部與纖維環(huán),確保突入椎管骨塊具備相應的間接減壓與復位。后入路內固定具有出血少、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同時也保證了前中后三柱的有效性,力學性能比較強,三維固定比較強,尤其適用復位難度大的患者[10],其手術適應證也比較廣,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脊柱骨折患者實施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有效的改善了胸腰段脊柱骨折復位的情況,同時也提高了脊髓神經功能,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