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昂 王颯
曲橋,作為水上的曲徑[1],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起分隔水面的作用,且使景觀幽邃而富有情趣[2],其路徑曲折往往“因景而生,得體合宜”[3],對游人游園的趣味體驗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界以往的研究多從曲橋的空間效應與美學意義2方面論述曲橋對游園視覺體驗的作用。
空間效應方面,如童寯?shù)妊裕骸盀閳@三境,回廊曲橋,迂回曲折,隱現(xiàn)無窮。”[4]其一曲一折與周圍建筑有密切的布局關系[5]。于曲折的園路上前行,游人眼前畫面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步移景異”[6];觀景角度時時變換[7],左右顧盼,趣味加深[8],使有限的園景形成無限的景觀界面[9]。同時曲橋體現(xiàn)了園林十分典型的“曲徑通幽”美學特征[10],曲橋曲折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是真與善的和諧統(tǒng)一[11]。其關聯(lián)水岸景物,使得園中水面空間變化莫測,虛實交融,充分體現(xiàn)“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景原則,起到豐富層次、深化效果等功能[12]。然而以往研究中,對曲橋引導視線的過程以及游人在橋上曲折行進時的視覺行為鮮有探究,同時諸多現(xiàn)代曲橋的設計,因匱乏視覺引導的設計,常?!扒郾M致”,卻未能與周圍景致達到“得體合宜”。
1 拙政園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2 獅子林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Lion Grove Garden
3 拙政園小飛虹路徑The Little Rainbow path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表1 各路徑有效照片數(shù)量描述性統(tǒng)計Tab.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valid photos in each path
近年來隨著園林量化研究的逐漸深入,部分學者們對園林布局、造景手法等內容展開了視覺行為的實驗研究[13-14]。實驗方法研究分析人們在空間場所中的真實體驗,對于探索與應用傳統(tǒng)園林營造方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實驗量化方法研究園林曲橋,可進一步分析園林曲橋的營造規(guī)律,以及更好地幫助吸收傳統(tǒng)營造方法,使現(xiàn)代景觀在設計過程中更有效地借鑒傳統(tǒng)曲橋。
筆者從體驗角度挖掘園林曲橋的空間布局特征,于園林中對游人進行現(xiàn)場實驗研究,通過分析曲橋路徑轉折引起的視覺內容變化,分析曲橋曲折的空間布局方式及其對視線變化的影響關系。同時通過對曲橋視覺體驗的分析,吸收園林營造經驗,為現(xiàn)代空間的設計提供更多參考或借鑒。
行于曲橋路徑,游園者接收、轉譯景物客觀環(huán)境信息,進而成為主觀感受信息,形成步移景異、趣味橫生的游園體驗[15]。本實驗引導游人帶著主觀的審美意圖,以拍照方式記錄其賞景所得,通過對游人取景拍照素材的搜集整理,以景物照片數(shù)量反映大眾觀景興趣程度,分析人們視覺內容的變化,進而分析曲橋曲折對人們觀景行為以及游園體驗的影響。
蘇州文人園林的曲橋分有亭橋、廊橋、平橋3種,實驗分別選取蘇州著名園林拙政園與獅子林中典型的廊橋、平橋與亭橋作為主要實驗對象(圖1~3)[16]。拙政園荷風四面亭兩側曲橋與獅子林湖中心曲橋,視野開闊,行于橋上,可供選擇的視覺內容尤其豐富;由松風亭北側的廊直至得真亭前小飛虹路徑,轉折逶迤,景觀內容豐富,反映曲折路徑對人們的視覺內容關注程度的影響。為表述簡潔,后文中將3條路徑分別稱為拙政園湖中曲橋、獅子林湖中曲橋、拙政園小飛虹。
實驗于園中隨機邀請現(xiàn)場游人參與游賞,考慮季節(jié)植物差異,分別于夏季8月中旬與秋季11月中旬的數(shù)個晴朗下午進行實驗,實驗時有意避開大量人流,兩季節(jié)中每條路徑各選取男女各5人,每條路徑20人,共邀請60名青年進行有效實驗。實驗首先向游人描述曲橋路徑,要求游人于路徑中單向游賞,并使用調研組的手機自然直立拍照記錄其感興趣的景象,拍攝內容單純記錄景觀內容,勿考慮構圖、橫豎幅、色彩等問題,勿放大鏡頭(表1)。實驗正式開始前,向游人敘述實驗引導語“假設您獨自來到此園中,希望您按照路線進行游賞,過程中避免交談,就像平時游玩一樣,并使用手機拍攝行進過程中您感覺美的景象”,確保被試者進入狀態(tài)以及其他游人未對被試取景拍攝造成影響,以避免無關因素干擾。
實驗期望通過分析人們于曲橋不同位置拍攝的景物照片數(shù)量,以反映游人視覺內容的變化。故曲橋的曲折為自變量,拍攝的照片數(shù)量為因變量。游人行進過程中,曲橋曲折主要使人們觀景的視距和觀景視線方向發(fā)生變化,故可通過統(tǒng)計不同位置各方向的景物照片數(shù)量,驗證并分析曲橋路徑中“得體合宜”“步移景異”“往復觀賞”等行為效應。同時分析視距和方向的變化對游人視覺內容的影響,進而得出曲橋對視線引導的作用方式。
4 各路段不同景物空間位置與照片數(shù)量Spatial locations of different scenes and number of photos in each path section4-1 拙政園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4-2 獅子林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Lion Grove Garden
4-3 拙政園小飛虹路徑The Little Rainbow path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表2 視距關系描述性統(tǒng)計Tab.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ight distance to different scenes
表3 視距關系顯著效應統(tǒng)計Tab. 3 Significant effect statistics of sight distances to different scenes
實驗整理照片發(fā)現(xiàn),中心點位于照片畫幅中間1/2范圍內的景物對象,多以建筑、山石等景物為主,極少數(shù)為花木,除相鄰的松風亭與滄浪亭外,極少出現(xiàn)兩景物同框現(xiàn)象。故實驗統(tǒng)計過程中,單張照片僅計數(shù)中心點與照片中心最近的一個景物,且單人某一段路徑中同一景物不重復計數(shù)。實驗考慮季節(jié)差異,剔除數(shù)量較少的以花木為主要對象的照片,同時剔除了照片數(shù)量極少的景物,如獅子林的湖中亭、西側假山等。
曲橋路徑中的轉折較多,為準確統(tǒng)計游人視覺內容的變化,研究依據(jù)路徑曲折,并綜合照片數(shù)量,選定路徑中每2次轉折為一段,將路徑分成數(shù)個路段。故其中拙政園湖心曲橋路徑分成6段;獅子林曲橋路徑分成4段,其湖心亭嚴重遮擋視線,故省略此部分路段;拙政園小飛虹路徑同樣分成4段,其中1、2段依據(jù)視野狀況劃分,第1段單側有墻遮擋北側視野,第2段兩側視野開闊(圖1~3)。
統(tǒng)計不同路段上不同景物的有效照片個數(shù),以及每個景物的有效照片個數(shù),并對各個路段不同景物的照片數(shù)量進行比較(表1、圖4~5)。圖4中路段中心點與景物間連線的粗細表示該路段中該景物的照片數(shù)量;圖5的柱狀圖以橫向表示路段,縱向表示景物對象,高度表示照片數(shù)量,以深色表示該路段數(shù)量位于前兩位的景物,其中部分路段存在多景物數(shù)量并列現(xiàn)象。
3.1.1 步移景異
如圖5所示,路段中照片數(shù)量位于前兩名的景物,即人們重點關注的景物以深色表示。而各路段中的深色景物對象大多不同,游賞過程中,人們重點關注的景物對象不斷變化,多數(shù)景物會于某些或某一路段引起游人強烈的觀賞興致。證明人們游賞過程中,重點關注的景觀內容不斷變化,短短幾步之間,人們的視覺重點從一個景象轉移到另一個景象,步移景異。
3.1.2 往復觀賞
圖5中,人們在行進過程中對香洲、南側假山、得真亭、松風亭等主要景物,于多個連續(xù)路段出現(xiàn)重點關注,路徑中游人對同一景物連續(xù)觀看。另外,石舫、松風亭、香洲于非相鄰路段中成為重點關注景物,人們對同一景物存在往復的關注行為。證明同一景物于多個路段引起游人的觀賞興致,人們于不同路段從不同角度對同一景觀往復觀賞。
游人于曲橋路徑行進過程中,觀景視距不斷變化。通過對觀景視距進行分類,分析不同視距類型與照片數(shù)量的關系,并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觀景視距與照片數(shù)量的關系。
3.2.1 視距的分類
實驗分析借中心點位于照片畫幅中間1/2范圍內的景物以描述游人觀賞的景象內容視距,每路段每景物統(tǒng)計一次,并忽略視距測定過程中因前后構圖可能存在的誤差。依據(jù)前人測繪圖紙①,以路段中間點與該點景物展現(xiàn)界面的中心點的距離,作為路段中游人與不同景物間的視距(圖6)。運用SPSS對視距遠近進行聚類分析,將視距分為4種類型,分別為視距近、視距較近、視距較遠、視距遠(表2)。
由表2得知,視距近、視距較近與視距遠的照片平均數(shù)量分別為4.08、3.82、4.00,均多于視距較遠的1.55,而三者的平均數(shù)量差異較小。其中聚類分析得到的視距大的組樣本個數(shù)過少,僅包含3個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量過少,不做過多說明。各路徑中各景物的視距類型如圖7所示。
3.2.2 視距與視覺體驗
以不同路段上的所有景觀對象作為數(shù)據(jù)樣本,視距類型作為自變量,照片數(shù)量作為因變量,通過SPSS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3、4)。
1)由表3得出,視距的遠近對景物照片數(shù)量具有顯著影響(P=0.045<0.05),表明視距對游人觀景的興趣程度產生影響;2)表4中,對4種視距水平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視距近與視距較遠(P=0.005<0.01)、視距較近與視距較遠(P=0.029<0.05)差異顯著,即視距3.0~33.0 m之間與35.5~46.5 m之間的差異顯著。且表2中視距近和視距較近的照片平均數(shù)量大于視距較遠的照片平均數(shù)量。故曲橋路徑中,景物視距于3.0~33.0 m時,可增強游人的審美共鳴,而當視距于35.5~46.5 m時的審美共鳴減弱。
5 各路段不同景物照片數(shù)量條狀對比Bar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s of photos of different scenes in various sections5-1 拙政園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5-2 獅子林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Lion Grove Garden
5-3 拙政園小飛虹路徑The Little Rainbow path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表4 視距關系多重比較統(tǒng)計Tab. 4 Multiple comparison statistics of sight distance to different scenes
6 不同景物的視距示意Sight distances toward different scenes
為研究路徑曲折對游人視線方向的影響,實驗對路徑與景物的方向關系進行分類,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觀景視線方向與照片數(shù)量的關系。
3.3.1 觀景方向的分類
游人沿路徑方向行進過程中以直視、轉頭或轉身的方式觀賞景物。游人直視觀賞景物,路徑行進方向指向景物;路徑行進方向與景物方向垂直時,游人轉身觀賞景物。故將景物方向分為垂直關系、指向關系和其他3種關系(圖8),路徑行進方向與景物中心點方向夾角的絕對值<15°時為指向關系,路徑垂直方向與景物中心點方向夾角的絕對值<15°時為垂直關系,其他角度以及景物方向與行進方向反方向夾角的絕對值<15°時均為其他關系。對各路段中各方向關系的景物照片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表5)。
由表5得出,垂直關系與指向關系的景物的照片平均數(shù)量分別為4.83和4.41,多于其他關系的2.79,而垂直與指向2種關系的照片平均數(shù)量相差僅0.42。各路段中垂直關系與指向關系的景物如圖9所示。
3.3.2 方向與視覺體驗
以不同路段上的所有景觀對象作為數(shù)據(jù)樣本,方向關系類型作為自變量,照片數(shù)量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6、7)。
1)由表6得出,方向關系對景物照片數(shù)量存在顯著的影響效應(P=0.006<0.01),通過表7的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垂直關系和指向關系與其他(P=0.003<0.01;P=0.032<0.05)的差異顯著,垂直關系與指向關系間(P=0.619>0.1)無顯著差異;2)綜合表5分析得出,指向關系與垂直關系均使人對景物關注度提高,且兩者對游人觀景興趣影響程度相當。由此得出,指向關系與垂直關系對游人賞景行為存在影響。游人于審美意識下,曲橋路徑的曲折將游人的視線方向更多地引向了路線的指向景物以及與路徑方向垂直的景物。
另外,由圖4、5得知,3條路徑中照片數(shù)量較多的景物對象分別為香洲與見山樓、南側假山與石舫、得真亭與松風亭,以上游人關注度高的景觀內容多位于路徑的兩側。
由此推論,游人對路徑兩側的景觀對象更感興趣,游賞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位于路徑兩側的景觀對象,造園者有意營造“左右顧盼皆有景”的現(xiàn)象。
由以上分析得知,曲橋路徑中,視距與路徑方向均會對游人的視線產生顯著的影響,轉折間視距近、視距較近以及垂直與指向關系使人們對景物產生更高的關注,故進一步分析各路段景物空間關系對照片數(shù)量的影響,同時繪制表8對各路徑各方向關系的照片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方向關系對人們視線的影響②。
3.4.1 “曲”的視覺體驗
3條路徑的首段,僅有個別景物存在指向關系,而距離對人產生較大影響,人們傾向關注路徑周圍的主要景物;而后路徑中指向關系或垂直關系頻頻出現(xiàn),指向關系景物數(shù)量先增多;其中路徑后半部分,垂直關系的景物逐漸增多,人們也更多地關注垂直關系的景物。指向關系照片數(shù)量的百分比呈現(xiàn)先增長后降低、垂直關系出現(xiàn)遞增趨勢,而其他關系的百分比逐漸降低,表明曲橋曲折方向與景物方向的2種關系數(shù)量的變化對人們的觀景行為產生了影響,3條路徑中指向關系與垂直關系的增減趨勢,符合人們觀景的行為習慣,引發(fā)人們的共鳴(表8)。
7 各路段不同景物視距關系Sight distance relationship toward different scenes in various sections7-1 拙政園湖中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7-2 獅子林湖中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Lion Grove Garden
7-3 拙政園小飛虹路徑The Little Rainbow path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8 行進路徑與景物關系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s and scenes
表5 方向關系描述性統(tǒng)計Tab. 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direction relations
表6 方向關系顯著效應統(tǒng)計Tab. 6 Significant effect statistics of direction relations
表7 方向關系多重比較統(tǒng)計Tab. 7 Multiple comparison statistics of direction relations
表8中各路徑各方向關系下的照片數(shù)量平均數(shù)值差異較大,結合圖4發(fā)現(xiàn),拙政園湖中曲橋垂直關系下的景物如香洲與見山樓、別有洞天與梧竹幽居等,于曲橋兩側相互形成對景關系[17],照片數(shù)量多;而拙政園小飛虹路徑第3、4段的得真亭雖為指向關系,但照片數(shù)量少,拙政園湖中曲橋第4段的荷風四面亭與第6段的倚玉軒、獅子林第4段的山洞亦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即人們臨近景物時,指向關系下照片數(shù)量少;獅子林湖中曲橋有多個指向關系的景物,其中第2段游人觀賞指向關系的真趣亭與南側假山的斜側方,景物觀賞界面角度極佳,第3段游人首次看到山洞與見山樓完整呈現(xiàn),照片數(shù)量多。故對景布局、臨近景物、景物觀賞角度、藏露等情況同樣會影響人們對景物的關注程度。
3.4.2 “曲”的設計
實驗選取的3條路徑曲折方向關系的設定與人的游賞行為心理相契合,路徑的開始人們初步觀察周圍景物,關注周圍或壯麗、或特色的景物;向前,路徑的指向引導人觀察主要的景物如香洲、真趣亭、南側假山等;繼之,人們出現(xiàn)停駐轉身等行為,路徑與景物頻頻出現(xiàn)垂直關系,引導人們多角度往復觀賞景物。
故路徑的曲折方向對設計曲橋路徑尤其重要,需要謹慎考慮曲折與周圍景物的空間布局關系,同時考慮人們游賞的行為心理過程,將路徑大致分為3部分,起始處路徑垂岸而出;而后將路徑指向路徑中的主要或特色景物;行之過半,路徑方向須多與景物方向垂直,引導人們深入游賞。同時在此基礎上可通過調整景物視距、景物觀賞角度或應用對景、藏露等手法進一步加強人們與景物的共鳴。
視距分析中,因研究目的,各類型的樣本分布存在比重問題,無法進一步細致探究視距對人們游園賞景的影響,實驗以景物空間位置代替人們的視距與角度會致使實驗數(shù)據(jù)存在不可避免的誤差。同時游園賞景作為一種審美活動,個體認知程度無疑會對其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受實驗條件影響,該研究中選取的被試人群為游園散客,而并未從認知角度做出更精確的考量。另外實驗于景點中進行,其他游客等干擾、過程中未對邀請頻次明確規(guī)定,可能會致使該實驗數(shù)據(jù)的質量存在問題。
9 各路段不同景物方向關系Direction relations of scenes in various path sections9-1 拙政園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9-2 獅子林湖心曲橋路徑The Curved Bridge in Lion Grove Garden
9-3 拙政園小飛虹路徑The little rainbow path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蘇州文人園林曲徑通幽,曲橋轉折之間,游人步移景異,視覺路徑中景物重復出現(xiàn),意味深遠。本研究通過現(xiàn)場實驗方法分析了曲橋引導游人視線的具體作用以及游人在園林曲橋行進過程中的賞景行為。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蘇州文人園林中:曲橋轉折間帶來的空間位置變化影響著人們的視覺行為,其中景物視距與方向對人們的觀景興致存在顯著影響,視距在3~33 m時,游人觀景興致最佳;同時路徑方向與觀景方向的垂直關系、路徑對景物的指向關系可增強游人對相應景觀的觀賞興致。
本研究表明在當代園林景觀營造中,景物與路徑的距離時近時遠、方向時而指向時而垂直,因此游人視覺內容變化豐富,曲橋設計過程中通過控制曲折方向,垂直、指向交替變化,可引起游者強烈的審美共鳴。
注釋(Notes):
① 依據(jù)劉敦楨書籍《蘇州古典園林》中測繪圖紙測定視距。
② 曲橋路徑的相鄰的轉折之間距離較短,并未對人與景物的視距產生較大的影響,故未進一步分析視距的影響。
圖表來源(Source of Figures and Tables):
圖1~3為作者據(jù)劉敦楨書籍《蘇州古典園林》(2005年)中圖片改繪而成;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