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
摘 要:從多模態(tài)角度對蘇聯(lián)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的隱喻進行文化闡釋,從視覺、身勢、人物形象、語法、稱謂等維度探索影片中的文化隱喻含義,以此挖掘俄羅斯的民族文化,反映當時的社會特征及時代問題。
關鍵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多模態(tài)隱喻;意義來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10-0092-04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是蘇聯(lián)時期最成功的電影之一。該片拍攝于1979年,由瓦連京·切爾內赫(Валентин Черных)編劇、弗拉基米爾·緬紹夫(Владимир Меньшов)執(zhí)導、薇拉·阿蓮托娃(Вера Алентова)等主演。影片上映后,批評家們針對該片的話語極具諷刺、毒辣,但任何人都不可否認一個事實,劇作家瓦連京·切爾內赫和導演弗拉基米爾·緬紹夫找到了通往觀眾心靈的捷徑。影片剛上映就吸引了約9000萬的觀眾,在當時蘇聯(lián)電影排行榜上排名第二,僅次于影片《二十世紀的海盜》。
影片的開頭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充滿青春回憶的世界。1958年的莫斯科,三個來自鄉(xiāng)村的女孩住在首都的宿舍里,女孩們各自的性格昭示著她們不同的命運。謙虛的安東尼娜(Антонина Буянова)是一個粉刷工,和丈夫一起在建筑工地工作。年輕的安東尼娜是個可愛、討人喜歡的姑娘,她是三個女孩中第一個結婚的,嫁給一個莫斯科人尼古拉(Николай),生下三個孩子,深愛且支持自己的丈夫,也深愛著自己的女朋友們。時尚、性感的柳德米拉(Людмила Свиридова)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來到莫斯科,認為在莫斯科生活就是一場賭彩,這里她會贏得自己的幸福,她計劃嫁給有名氣、多金的莫斯科人,并為此時刻做著各種準備。最初她在一家面包廠工作,因為漂亮很受男士們的歡迎。最終,她嫁給著名的運動員謝爾蓋·古林(Сергей Гурин)。然而,從欺騙開始的婚姻,沒有得到美好的結局,酗酒的古林失去了名譽和經(jīng)濟來源,柳德米拉也成為單身的女人??ń萘漳龋ě学洄支猝讧擐?Тихомирова)是影片的主人公,她來莫斯科是想考上大學,但是由于兩分之差再次落榜,不得不進入工廠工作。在好友柳德米拉的提議下,她假扮成教授的女兒,在親戚家宴請朋友的時候認識了電視攝影師魯?shù)婪颍ě钵濮乍唰荮瞌妫?,不諳世事的卡捷琳娜禁不住誘惑愛上了他并很快就懷孕了,而此時魯?shù)婪蛟谝淮闻臄z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卡捷琳娜并不是教授的女兒而拋棄了她。然而,卡捷琳娜堅持自己的事業(yè),獨自撫養(yǎng)她的女兒,并取得了事業(yè)上輝煌的成功。40歲時,她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在影片中,雖然女孩們的經(jīng)歷、境遇不盡相同,但有一件事很相似,那就是不相信眼淚的莫斯科最終也屈服于她們。
一、多模態(tài)隱喻文化概述
(一)多模態(tài)隱喻
最早,隱喻常常被看作語言文字的特征,是一種修辭手段,并不是思想和行為的特點。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和奧托尼的《隱喻與思維》的誕生標志著當時對概念隱喻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語言的體現(xiàn)上,并根據(jù)語言現(xiàn)象歸納出隱喻的認知基礎與認知方式等。隱喻是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是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不可能只具有語言符號這種單模態(tài)渠道。經(jīng)過學者們的實踐證實,語言只是眾多交際媒介的一種,身體、顏色、情感、圖畫、聲音等手段都可以用來構建、表達概念。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F(xiàn)orceville等學者將單一語言學領域的概念隱喻研究帶到跨學科的隱喻研究中來,自此,隱喻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多模態(tài)隱喻。
多模態(tài)隱喻是指用多種不同模態(tài)來完成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在Forceville的研究中將模態(tài)分為九種,包括圖像符號、書面符號、口頭符號、手勢、聲音、音樂、氣味、味道和接觸。多模態(tài)隱喻能夠實現(xiàn)語言隱喻所不能傳達的情感與視角。它從不同學科領域如電影學、符號學和傳媒學等對非語言媒介中的隱喻現(xiàn)象進行研究。
(二)多模態(tài)隱喻的認知基礎
隱喻的出現(xiàn)并不是因為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相似性,而是客觀事物和人的經(jīng)驗、思維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意象投射;不是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轉換或替代,而是人們運用了隱喻思維方式來認識兩個概念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理解了喻體對本體的投射。這是思維交織的過程,也是新意義誕生的過程。隱喻把相似性作為基礎,即本體與喻體間的相似性。隱喻的認知基礎即是:在多模態(tài)的隱喻結構中,兩種原本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事物被放在一起進行探討,這是由于人們在自身認知領域里對他們產(chǎn)生了相似性的聯(lián)想,所以最后會用這兩種事物的交融來理解、評價、表達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和情感。
(三)多模態(tài)隱喻的文化認知方式
隱喻是思維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更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根據(jù)已知的、有形的、具體的領域來認知、思維、經(jīng)歷、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域,形成了一個不同域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認知方式。隱喻是人們理解不能直接理解的客體的重要工具之一,對世界的認知不能脫離于人和人的認知體系。隱喻產(chǎn)生于隱喻性的思維過程,反映了人類大腦認識世界的方式。
人們對隱喻的使用可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種情況。被動使用隱喻是因為人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會受到思維能力的約束,或者缺乏現(xiàn)有的理解、表達方式,所以必須用另一事物來替代某一事物,用一個域來理解另一個域,其結果就是隱喻。還有可能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制約,導致被動使用隱喻。人們主動使用不同模態(tài)下的隱喻,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更容易、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物,使其具體化,還可以讓隱喻地表達更加親近、鮮明和生動。
(四)電影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
針對電影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現(xiàn)象,學者Rohdin曾指出,它在有聲電影跟無聲電影中都普遍存在,電影會運用鏡頭的拍攝角度、后期剪輯、鏡頭疊加等手段來引發(fā)出觀眾的隱喻性思維。電影中圖像、聲音、音樂、造型等多種媒介符號融合到一起,積極調動觀眾的感官,以此傳遞信息和情感。
二、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隱喻意義的來源
(一)源于神話傳說
安東尼娜的婚禮上,賓客們歡呼 “Горько! Горько?。嗟煤埽。?,這象征著親朋好友們希望看到新郎新娘接吻的幸福場面,這是俄羅斯婚禮習俗。在俄羅斯民族意識中,新婚夫婦在“Горько!”的歡呼聲中接吻會給賓客們的杯中酒帶來甜蜜的氣味,同時,為年輕的新婚夫婦干杯,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哀ぇ唰猝瞌堙?!”寓意著新婚夫婦的生活會苦盡甘來,更加幸福甜蜜。相傳,祖先們相信惡靈和一切不潔事物的存在。當婚禮進行時,不能讓年輕人的愛情生活看起來很甜蜜幸福。這就是為什么客人們大喊:“苦!”這就是他們告訴惡靈不要傷害他們所愛的人的方式。如果不這樣做,邪惡勢力將試圖破壞新婚夫妻的家庭和諧。
(二)源于宗教文化
電影中季霍米洛夫(Тихомиров)教授在距離火車發(fā)車只剩下半小時的情況回到家,匆忙中夫婦兩人說,“Сели.Примета.(坐下來,兆頭)”。在俄羅斯人民族意識中,出遠門之前在家靜坐一會,聽取家神的忠告并得到神靈的庇護,象征著遠行會一切順利。這一隱喻意義來源于俄羅斯人的多神教文化信仰。多神教影響下人們對自然既存畏懼之心,又將其神化且頂禮膜拜。人們認為森林里的飛禽走獸皆是神靈,家里也有家神。臨行前聽取家神忠告保佑平安的傳統(tǒng)也漸漸流傳下來。
(三)源于社會事件
電影片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喻指如卡捷琳娜等人所具有的真誠開朗、積極進取、堅持不懈、頑強拼搏、追求理想的精神,與此同時也暗示出現(xiàn)實生活對那些不切實際、貪慕虛榮、荒蕪度日等人的冷酷無情。“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從何而來?據(jù)傳伊凡雷帝執(zhí)政時期,官府暴斂百姓之財,導致民不聊生、怨聲四起。不少勇士前往莫斯科為民請愿,都遭到沙皇政府嚴懲。一次伊凡雷帝聽到拜見者的請求后勃然大怒,不僅沒有聽取民意,還對請愿者施以酷刑,從血的教訓中百姓們終于明白,莫斯科(統(tǒng)治者)不會相信眼淚,不會管百姓的疾苦。主人公卡捷琳娜的遭遇告訴觀眾,眼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通過自身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自己想擁有的一切,才能在莫斯科這個人才涌入的城市里獲得立足之地,成為具有社會地位的莫斯科人。
三、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
(一)語法隱喻
影片中的兩段對話:
-Сейчас Коля придёт,мы в концерт идём.
—現(xiàn)在科利亞就要來,我們去聽音樂會。
-“В концет!”Два года в Москве живёшь!
—“去音樂會!”你在莫斯科住了兩年。
-Мы раньше, мы в концерт идём.
—我們早回來,我們去聽音樂會。
-В концерт!Тоже москвич называется.
—“去音樂會!”也叫莫斯科人呢。
俄語中有一類詞叫前置詞,它們在句子中要求不同的格,和名詞連用表示不同的語法關系。俄語表示“去哪兒”時常用的形式就是運動動詞+前置詞(в,на等)+名詞的間接格。單詞концерт(音樂會)正確使用規(guī)則是跟前置詞на連用,即идти на концерт。對話中出現(xiàn)的в концерт很顯然是錯誤的。由此影射出科利亞作為莫斯科人,其文化知識水平卻較低。
(二)視覺隱喻
有一次,卡捷琳娜與果沙親熱過后忘記了女兒薩沙放學歸來的時間,當薩沙進屋時他們正好收拾起床坐到沙發(fā)上,慌忙中打開電視,當女兒問他們在做什么的時候,果沙說在看電視,而此時電視畫面則是節(jié)目停播后才看見的電視信號測試圖。這一畫面告訴觀眾,男女主人公撒謊了,但是表現(xiàn)方式卻極其可愛,讓觀眾發(fā)自內心感到溫暖,祝福他們。
影片中有兩場卡捷琳娜與魯?shù)婪蚬珗@約會場景。第一次是卡捷琳娜意外懷孕,請魯?shù)婪驇兔ふ谊P系打掉孩子,但遭到拒絕。此時卡捷琳娜穿著黑色大衣,戴著白色帽子,滿臉愁容。16年后,魯?shù)婪蛟诠S采訪已當上廠長的卡捷琳娜,意外重逢后卡捷琳娜將見面的地點定在了當年的公園,這時她身穿黑色大衣,戴著紅手套,拎著紅皮包,時尚靚麗。前后人物形象在色彩、外貌等方面都形成鮮明對比,通過視覺對比告訴觀眾,卡捷琳娜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因為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生活上也不斷追求幸福,對她來說,遇到果沙后,40歲生活才剛剛開始……
(三)身勢隱喻
從安東尼娜家回來的電氣火車上,卡捷琳娜第一次遇到了果沙,當時他幫別人抱著茶炊,穿著臟兮兮的褲子,在短暫的交談中,卡捷琳娜問果沙是不是喜歡這個?同時做了一個用手指敲擊喉嚨的身勢動作,這個身勢語在俄語中叫“щелчок по горлу”,在俄羅斯手指敲擊喉嚨這個手勢象征著喝酒,應用非常普遍。俄語中非言語交際跟言語交際一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身勢語本身帶有俄羅斯本民族的文化印記,透過身勢語隱喻,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俄羅斯,了解俄羅斯民族的生活。
卡捷琳娜在魯?shù)婪蚣易隹停斈笩崆榈販蕚淞索\魚,席間因其小兒子刀叉使用的不正確而將其訓斥,這一切被卡捷琳娜看在眼里,當魯?shù)婪蛞o她夾魚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一情節(jié)映射出卡捷琳娜來自農(nóng)村,對餐桌禮儀了解甚少,她怕吃魚因不會正確使用刀叉而遭到懷疑和嘲笑,所以才撒謊說不吃魚怕過敏及剛吃過飯,這才是觀眾看到這迷惑不解的原因。
(四)稱謂隱喻
俄羅斯人名的全稱由三部分組成,按順序分別是名字(имя)、父稱(отчество)和姓(фамилия)。例如: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Горький等。其中父稱由父親的名字加后綴構成:男人的父名加后綴-ович,-евич,-ич;女人的父名加后綴和詞尾-овна,-евна,инична。父稱是俄羅斯人所特有,通過父稱就能知道其父親的名字。影片中女主人公的全名叫卡捷琳娜·亞歷山德羅芙娜·季霍米羅娃(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Тихомирова),其中名字是卡捷琳娜,父稱是亞歷山德羅芙娜,姓為季霍米羅娃,卡佳父親的名字就是亞歷山大。影片中有這一情節(jié),卡佳和柳達假扮教授的女兒宴請朋友,在迎接一位客人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對話:
—Катя.? ? —卡佳。
—Антон.? ?—安東。
—А по отчеству?? —父稱呢?
—Для вас просто Антон.Отчество-для
—您叫我安東就行,父稱是下屬叫的。
подчиненных.
這段對話隱喻出俄羅斯人名的稱謂文化。俄羅斯人相互之間的稱呼由于年齡、身份或場合不同而不同。如:通常全稱用于正式場合、人物介紹及各種證件中,順序為“名+父稱+姓”,也可將姓置于最前;工作中下級對上級、日常生活中晚輩對長輩、學校里學生對老師以及成年人對同輩、同級和同事中關系并不密切的人,以“名+父稱”相稱,表示尊敬,亦有生疏或疏遠色彩;成年人對兒童、好友和熟悉的同事,或者父母對孩子,還有兒童、青少年互相之間,一般只稱名字或小名;姓不能單獨使用,須用在“先生”(Господин)和“小姐”“女士”或“夫人”(Госпожа)等詞后面。由此可見,俄羅斯人名的使用有其特有的文化準則。
(五)人物形象隱喻
影片中有一段莫斯科交友聯(lián)合會負責人與單身女青年的對話,負責人敷衍前來登記入會的姑娘,說新年后再給她打電話,她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幫助姑娘們。姑娘們在聽到拒絕后說到“Мы дети галактики…”。該句直譯為“我們是銀河的孩子”,這句話隱喻意義及其明顯,映射出當時俄羅斯社會男女比例失調,單身男性比女性受歡迎,女性像浩瀚宇宙中的一粒石子微不足道,是社會中的小人物。
影片中三位女性(安東尼娜,卡捷琳娜,柳德米拉)的性格和遭遇極具代表性。安東尼娜溫柔、善良,過著安分簡單的生活,沒有過高的追求,滿足于現(xiàn)狀,從自己安寧溫暖的小家中汲取著幸福。她的形象象征著蘇聯(lián)時期婦女受傳統(tǒng)習慣影響而產(chǎn)生的消極、保守的人生觀。卡捷琳娜正直、倔強、真實、堅強,盡管年輕時在愛情上遭遇不幸犯下錯誤,但她勇于面對困境,與命運抗爭,最終通過自身努力事業(yè)跟愛情上雙豐收。卡捷琳娜的形象體現(xiàn)了蘇維埃時期社會先進女性的高尚志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柳德米拉外表美麗、打扮時尚,性格活潑開放,她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希望在莫斯科這個“賭場”贏得一切,幻想多于現(xiàn)實。柳德米拉的人生觀反映了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蘇聯(lián)社會及蘇聯(lián)人民在觀念上的影響,也體現(xiàn)出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五、總結
電影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通過多種感官借助于聲音、圖像等不同媒介來實現(xiàn)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通過對《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影片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分析,讓觀眾更深刻地解讀到影片中所蘊藏的豐富的文化內涵、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了解其背后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孫毅.認知隱喻學多維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黃蘇華,等.俄語語言文化詞典[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5.
〔3〕楊明天.俄語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趙秀鳳.概念隱喻的新發(fā)展——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J].外語研究,2011.
〔5〕代樹蘭.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的緣起與進展[J].外語學刊,201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