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興華
黑龍江省嫩江農場 黑龍江黑河 161431
北方寒地水稻多為11-12葉品種,有效積溫2400-2600℃,生育周期為130-135天。插秧以后,由于值傷等原因,幼苗在插入后會有一段時間停止生長,這個時期秧苗的長與短和氣溫,水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此時的葉色有些許變淡,當葉色重新變濃時,意味著稻苗的新根已經生成,秧苗返青,開始了正常的生長。水稻的分蘗過程11葉品種進入4葉齡,一葉節(jié)上有部分分蘗發(fā)生,寒地稻作的農時非常緊張,理論上提前返青一天,就可以為結實期搶回20℃以上的活動積溫,對與水稻的安全抽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蘗期是決定單位面積穗數(shù)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為桿粗、穗大、粒多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一般情況下,為了提前返春,促進分蘗期早生快發(fā),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基本達到計劃莖數(shù),控制無效分蘗,及時的轉入幼穗分化。由于寒地水稻分蘗天數(shù)少,形成了以主穗為主爭取多穗求高產的栽培模式,這種栽培模式要求平方米保苗數(shù)500-600株,然而通過最近幾年的研究,壯苗平方米栽插70-100株時,有效分蘗天數(shù)達20天左右,平均單株分出4-5葉,由此可見,寒地稻作區(qū)的分蘗天數(shù)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取決于秧苗個體素質的好壞,秧苗數(shù)過多,個體素質差則張不出有效分蘗,因此為了提高寒地水稻的產量,充分結合水稻的分蘗特性,可以采取稀植栽培的方式。
水稻種植密度大,根的初期生長量大,早中期土壤中根的密度大,需要消耗土壤中的大量養(yǎng)分,到了生長的后期,容易出現(xiàn)土壤營養(yǎng)不良,導致水稻出現(xiàn)早衰。如果采取稀值栽培的方式,雖然土壤中水稻根系密度不及密值水稻的方式,幼穗形成期密度不及密植水稻只有80%左右,并且大部分的根未發(fā)生分根,到了結實期的時候,根系的生理機能仍然很強,且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依然充足,水稻活桿成熟,有利于施用粒肥提高葉片的含氮量及光合強度,增加結實率和粒重,可以大幅度提高產率[1]。
北方長期以來形成的寒地稻作技術要求平方米保苗數(shù)500~600株,栽插入稻田的基本秧苗過多,在秧苗生長期由于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缺失,水稻出現(xiàn)早衰,葉片落黃等現(xiàn)象,如果施肥量過少,水稻營養(yǎng)少,每穗粒數(shù)少且粒重輕,嚴重影響水稻的產率,基于此情況,經常將總投肥量的80%~100%應用于秧苗的生育期,形成了前促施肥體系,結果出現(xiàn)了增加栽插密度,卻未能增加收獲穗數(shù)的現(xiàn)象。由于農民的經濟條件有限,為了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往往不會采用稀植栽培的方式,而是采取增加播種量的方式來最大化每平米的秧苗數(shù),但是這種栽插方式導致苗弱,死苗多,低位分蘗不能正常發(fā)育,收獲的穗數(shù)少,進而導致總產量低。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前促施肥體系,大多數(shù)的肥料應用于秧苗生育的前期,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減少了后期水稻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導致產量顯著下降。根據(jù)相關文獻表明,公頃施純氮90千克抽穗期比不施氮推遲5天,在同樣施純氮115千克時,基肥比例占據(jù)70%與基肥比例占據(jù)30%相比較,前者的主莖葉片數(shù)比后者多,抽穗期向后推遲三天,另外稀植水稻地上部吸收氮量,最高分蘗期僅僅占生育期總量的32%,由此可見,目前大面積應用的密植栽培技術導致產量低且浪費肥料,因此針對于水稻稀植栽培技術需要加以配合合理的施肥體系來增加水稻的產量[2]。
水稻的密植栽培是以主穗為主,主莖穗的產量占總產量的60%以上,但是稀植栽培的情況與密植栽培不同,稀植栽培中主莖穗的所占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30%,而分蘗穗的產量則會超過70%,北方的寒地稻作以每平米收獲450-500株穗為目標時,栽插株數(shù)應該小于100株,單株有效分蘗4個以上,這種栽植方式是以分穗為中心的栽插方式即為稀植栽培。稀植栽培的合理施肥體系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3]。(1)前期平穩(wěn):在氮肥的施用技術上,水稻的前期生長所用氮肥應占總量的45%-60%,確保生長所的需營養(yǎng)成分充足,使水稻在前期穩(wěn)定的成長;(2)中期調整:成長的中期使用25%-35%的氮肥,根據(jù)水稻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調整水稻的長相,保證水稻具有足夠的穎花數(shù);(3)后期確保:在秧苗成長發(fā)育的后期使用10%-20%的氮肥,確保足夠的光合作用強度和高的結實率與粒重。水稻正常發(fā)育需要16種營養(yǎng)元素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等,碳、氫、氧可從水或空氣中獲得,其他為礦物元素,需要從土壤中獲得。為了得到合理的施肥體系,采取以下做法,肥料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氮肥在施用時期,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是水稻分蘗期,此時期是營養(yǎng)體形成時期,水稻需要大量的氮肥來合成自身的物質,滿足生長分蘗的需要,蘗肥在水稻5~6葉的分蘗始期到盛蘗初施入,在普遍施肥的同時,還需要適當?shù)恼{整田面,調節(jié)施肥應根據(jù)倒4葉期每平方米莖數(shù)不足430個,倒3葉露尖期施,莖數(shù)在430-480個時倒2葉期葉片落黃時施,莖數(shù)超過480個時不添加調節(jié)肥。穗肥在頂葉露尖期稻葉仍黃時施,不黃不施。
針對水稻陸續(xù)進入生育轉換期,為確保水稻安全成熟,穩(wěn)產豐收,應對栽培密度與施肥技術進行合理的展望。栽培密度是水稻高產的主要問題。密植只強調的群體效益,忽略了個體在群體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如果采用密植栽培會導致秧苗營養(yǎng)不良,粒重輕,產量低,所能達到的總產量水平有限。稀植栽培則是在最大化單株產量進而提高總產量的栽培方式,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采用稀植栽培技術單產產量比要求的標準產量可以翻一番。因此采用稀植的方式配合合理的施肥技術,在秧苗生育期補充大量的生長所需元素,可以使得寒地稻作的產量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