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崔 燕
船舶登記局(后更名為船舶檢驗局)成立后,隨著船檢工作的穩(wěn)步開展,一些實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于船上設備和原材料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很難保證供需和質量,直接影響了造船進度。于是,船廠和航運公司紛紛提出要求,希望船舶檢驗部門能夠對船用設備和原材料制定統一的標準。1960年,船舶檢驗局、交通部海河總局和一機部九局三個單位聯合發(fā)出通知,在上海成立“船用產品檢驗試點工作組”。由此,船舶檢驗局開始了探索開展船用產品檢驗制度的建立。
上世紀50年代,我國修造船業(yè)正處于恢復和初步發(fā)展階段。隨著船舶工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在船舶檢驗過程中,已經開始對船舶的主副機、鍋爐、電器設備、救生設備和起重設備等進行檢驗。那時,船舶檢驗局還沒有船用產品方面的專職驗船師,都是由現場驗船師兼職,而且也沒有船用產品檢驗的規(guī)章制度,檢驗和測試多在船廠內完成。
梁善慶,原船舶檢驗局電器方面的高級工程師,也是新中國第一期赴蘇聯船舶登記局上海辦事處實習的新中國首批驗船師。據梁老回憶,在當時的計劃經濟背景下,很多船用零部件,制造工廠里沒有生產過,幾乎都是首次試制的產品,所以也談不上質量保證。他在檢驗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3000噸級沿海乙型客貨船“民主18”號時發(fā)現,船廠需要的電羅經,儀表廠之前根本沒聽說過,更別提制造了,所以只能按照船廠的需求特別訂制生產。船廠方面表示,如果這些設備出現問題,他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所以驗船師只能幫助船廠、產品廠對涉及到的設備進行反復測試,直到問題解決。那時,船用設備檢驗還未納入到船舶檢驗局產品檢驗制度中來。
之后,這方面反映出來的問題愈來愈多。一方面,船廠希望這些船用設備在裝船之前就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因為船上所需的設備有別于陸地上的產品,它們要經受住振動、傾斜、潮濕、浸水、高溫和高壓等影響,所以在質量上較陸地上的要求更嚴格。但當時我國修造船工業(yè)中所采用的設備,還存在不少陸用產品上船的情況。有的設備是從老舊船舶上拆卸下來的老舊設備,不能完全滿足船舶規(guī)范的要求。而且有些設備不是船廠能夠制造的,例如,造船用的鋼板,要它們滿足船舶規(guī)范的要求更是難上加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船舶檢驗局決定深入一線,探索開展船用產品檢驗的途徑。
上海,率先打響產品檢驗試點第一槍。1960年,船舶檢驗局在上海專門成立“船用產品檢驗試點工作組”。為穩(wěn)妥起見,船舶檢驗局在1959年底派出了朱天秉和梁善慶兩名驗船師赴上海進行前期調研工作。
萬事開頭難,困難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據梁老回憶,領導派他深入走訪相關單位,發(fā)現沒有“令箭”還真是不行。負責接待他們的同志聽說來意后,態(tài)度就開始變得很冷淡,甚至很不屑地說,我們廠里有自己的質檢部門,產品的質量是過關的,為什么要滿足你們的標準,還要配合你們來檢查我們的產品?
梁老說,這些廠家如此反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船舶檢驗局是交通部的一個單位,按照交通部公布的船舶檢驗規(guī)則行事,執(zhí)行的又是交通部批準的驗船規(guī)范。而產品制造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上級單位,且都是中央部委,所以船舶檢驗局與產品制造商之間的關系就顯得比較微妙。有些單位甚至表示,他們的產品屬于機密,一般不對外。顯然,要這些工廠接受船舶檢驗局的產品檢驗,在當時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氐奖本┖?,梁老將調研結果向領導做了詳細的匯報,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為此,船舶檢驗局特意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座談會。會議主要目的是說明開展船用產品檢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先在上海進行試點的設想。此次座談,也得到了其他相關工業(yè)部門和單位的理解和支持。
1960年,船舶檢驗局、交通部海河總局、一機部九局三個單位聯合發(fā)出通知,在上海成立了“船用產品檢驗試點工作組”,由船舶檢驗局上海辦事處、船廠和船用產品廠指派技術人員參加工作。接下來,工作組人員展開了一系列的調研,詳細了解船東、船廠的實際需求,以及設備廠商的實際困難,為有針對性地制定檢驗標準奠定基礎。
針對冶金系統和各個鋼鐵廠由于船用鋼材量相對較少,按船舶規(guī)范單獨安排生產困難較大的情況,船舶檢驗局一方面組織力量研究制訂必要的船用產品檢驗技術標準,另一方面,結合當時國家的客觀條件和工業(yè)生產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檢驗原則。
經過一年多的試點,船舶檢驗局根據這些實際問題總結了經驗,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此后,船舶檢驗局上海辦事處正式開始進行船用產品檢驗。
1961年4月,船舶檢驗局在上海辦事處專門成立船用產品檢驗組。當時的檢驗轄區(qū)為上海、蘇州、無錫、寧波、杭州和南通。開展檢驗的工廠除上述試點工廠外,還增加了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電機廠、蘇州江南無線電廠、無錫柴油機廠、杭州齒輪箱廠和包括上海各船廠在內共約30家工廠。檢驗的產品包括蒸汽鍋爐、壓力容器、柴油機、增壓器、齒輪箱、電機、螺旋槳、錨、錨鏈、電焊條、救生和信號設備以及救生艇用手提式發(fā)報機等。
經過船舶檢驗局的不懈努力,以及原國家計委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受檢產品確實提高了質量,同時也打開了銷路,從而也促使船用產品檢驗工作逐步開展起來。
1962年4月13日,原國家計委發(fā)布“關于船舶制造和船用器材設備的生產應貫徹執(zhí)行船舶規(guī)范的通知”,指出船用產品應經受振動、傾斜、潮濕、浸水、高溫等使用條件的試驗并按船舶檢驗局的規(guī)定申請檢驗發(fā)證。該通知發(fā)給11個中央部委及3個直屬局,促進了船用產品檢驗、發(fā)證業(yè)務的發(fā)展。
同年6月11日,船舶檢驗局天津辦事處向天津市有關單位發(fā)出通知,與天津市電焊條廠、新港、新河船廠、天津漁輪廠共同編制了“船用手工電焊條暫行驗收標準”,并組成檢驗小組按該標準對天津市電焊條廠生產的電焊條檢驗發(fā)證。這是天津辦事處第一次開展船用產品檢驗業(yè)務。7月14日,船舶檢驗局大連辦事處發(fā)出“關于開展船用產品檢驗的通知”,并成立了產品檢驗組,以李杰為組長,組員有溫士俊、徐國彤。對大連燈具廠、大連電機廠、安東無線電廠、大連港務局機修廠的燈具、電機、柴油機、無線電收發(fā)信機等船用產品開展了檢驗發(fā)證業(yè)務。
1964年,船舶檢驗局頒布了第一版《關于船用產品監(jiān)督檢驗范圍暫行規(guī)定》,并附有《船用產品監(jiān)督檢驗項目表》。
1965年,船舶檢驗局頒布了《關于船用產品監(jiān)督檢驗辦法暫行規(guī)定》,將產品檢驗的方式分為四類,隨后其被納入同年船舶檢驗局公布試行的《船舶檢驗工作條例》,進一步使船用產品檢驗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