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棠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那幅水墨丹青畫《千里江山圖》將曾經(jīng)的萬里江山星現(xiàn)在世人眼前。那一刻的震撼是多少年的反復(fù)奔波。它從兵臨城下的北宋而來,卷著千年的風(fēng)塵,只為讓今人一睹當(dāng)年的錦繡江山。
那日,天氣晴朗,正適合作畫。一張長達(dá)1191.5厘米的畫卷緩緩鋪開,一桿畫筆將這氣吞萬里的山河躍然紙上。山川河流、茅庵草舍、水榭亭臺全部收入《千里江山圖》之中。
宋王朝至宋徽宗之時,已是風(fēng)雨飄搖、外患難平。宋徽宗偏偏又是一位愛字畫之人,曾有人評價他“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肚Ю锝綀D》正是這位背負(fù)千古罵名的亡國之君宋徽宗送給蔡京的畫作。蔡京在跋文中寫道:“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xué)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shù)以畫獻(xiàn),未甚工。”跋文也將隱藏在畫卷之后的作者提名而出:18歲的王希孟。
王希孟是宋徽宗親自教誨的畫院學(xué)生,也是曠世奇才,其落筆之處無不展現(xiàn)著清新脫俗。而他的一生如迷霧一般,獨留下《千里江山圖》。他18歲以前是空白,18歲以后便成了謎。
隨后不久,黑云壓城,血流成河,汴梁再也不是宋太祖手中的汴梁,而成了被攻破的都城。這一年,畫卷在開封與四處倉促奔逃的人群走散。一直到南宋高宗(宋徽宗之子)的第二任皇后吳皇后遇見它,將此畫卷收藏于宮中,才使它得以保存。
吳皇后是當(dāng)時罕有的神話,她與宋高宗一同走過59個年頭,是位賢良美德的皇后。不承想,這一卷畫在她駕崩之后,再次消散在歷史深處。
輾轉(zhuǎn)之間,《千里江山圖》落入金代宰相府中,不知過了幾多載春秋,它又流入元代僧人溥光之手。溥光是癡畫之人,對《千里江山圖》愛不釋手,反復(fù)揣摩。在跋文中,溥光更是寫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溥光圓寂之后,明朝寺廟拆除,《千里江山圖》隨著朝代更迭傳入清宮。世人皆知乾隆是癡愛詩畫之人,他毫不客氣地將自己的印章印刻在此畫之上,并稱贊道“江山千里望無垠”。
奈何清朝也逐漸走向衰亡。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倉皇出走,帶走大量文物,其中也包括《千里江山圖》。這幅曠世名作再次回歸跌宕起伏的生活。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古董商靳伯聲將此畫作收藏。之后,《千里江山圖》又被靳伯聲的弟弟賣給當(dāng)時的國家文物局,最后在1953年被撥給故宮博物院。自此,《千里江山圖》經(jīng)過800多年的輾轉(zhuǎn),終于安穩(wěn)地躺在了故宮博物院。它從歲月上看是飽經(jīng)滄桑,可色澤與字跡依舊清晰可見,鮮艷照人。
《千里江山圖》走過南北宋的更迭,踏過金國、元朝的草原,嗅過明清時期的氣息。它的一生見證過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亡國悲愴,帶著歷史的歲月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
當(dāng)年的江山早已沒了蹤跡,當(dāng)年的作畫之人也不知沉埋于何處。唯有《千里江山圖》依舊在時光之下熠熠生輝,帶著它的水墨讓我們一睹當(dāng)年的江南山水。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