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編
最近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儲蓄國債“隨到隨買”試點,將儲蓄國債發(fā)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除了我們通常在銀行柜臺和手機銀行能夠買到的儲蓄式國債(含憑證式和電子式)外,常見的還有記賬式國債,這幾類國債分別有何特點?購買時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國債分三種,分別是憑證式儲蓄國債、電子式儲蓄國債和記賬式國債。
憑證式儲蓄國債的前身就是國庫券。顧名思義,它是一種紙質憑證形式的國債,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憑證式國債收款憑證”來記錄投資者的債權。有點類似于銀行定期存單,但利率通常比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高一些。本息有國家信譽作為擔保,風險極低,且免繳利息所得稅;可以記名掛失,安全性較好。憑證式儲蓄國債通常要到銀行柜臺購買。
憑證式儲蓄國債不能上市交易,卻可以隨時到銀行網點兌取現金。但如果要提前兌取,有利息損失,還會被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續(xù)費。
電子式儲蓄國債以電子記賬的形式取代了紙質憑證,用于記錄債權。購買電子式儲蓄國債非常方便,既可以到網點柜臺辦理,也可以登錄網上銀行購買。和到期一次性兌付本金和利息的憑證式儲蓄國債不同,電子式儲蓄國債是每年付息。
記賬式國債與儲蓄國債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可以上市流通,需要資金時可以在二級市場上賣出。除了在銀行辦理以外,記賬式國債還可以在證券交易所進行買賣。需要注意的是,記賬式國債如果持有到期,可以獲得到期收益,但如果未到期就在二級市場變現,就可能遭遇賣出價低于買入價的情況,就得承擔價差損失,甚至遭遇虧本。當然也有可能賣出價高于買入價,這樣不但得到相應期限的利息,還能獲得價差收益。
目前我國發(fā)行的國債主要以憑證式國債和電子儲蓄國債為主,兩者主要有以下幾點區(qū)別:
一是購買時間不同。電子式國債僅在發(fā)行期內可以購買,而憑證式國債在發(fā)行期內或者發(fā)行期后都可以購買。
二是起息日不同。電子國債有統(tǒng)一日期開始計息,這意味著即使你是本月10日購買的國債,起息日有可能在本月15日;而憑證式國債的起息日則從投資人購買之日開始計息。
三是付息方式不同。憑證式國債到期一次性付息,電子式國債每年付息,最后一年支付本金。
四是購買方式不同。憑證式國債只能通過銀行柜臺購買,而電子式國債則還可以通過網銀買。
由于每期國債都有發(fā)行期,如果投資者錯過了發(fā)行期,購買債券型基金也是降低風險的一種選擇。
據介紹,債券型基金一般分為純債型和偏債型兩類,純債型完全投資于債券,收益比較穩(wěn)定;偏債型則有一部分資金用來投資股票,風險相對略高,可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要。
此外,個人投資者無法購買的央行票據、公司債、企業(yè)債等債券,也可以通過債券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
摘自《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