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淼 李沂芯 楊焜
關鍵詞:新金融? 工具準則? 城市商業(yè)銀行減值準備
新準則金融資產減值模型即“預期損失法”,不再需要客觀證據或“引發(fā)事件”作為計提減值準備的門檻,而是引入了前瞻性信息來預測信用損失的發(fā)生,并根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更為廣泛的可獲得信息計算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預期損失法”可以更加充分和及時地揭示潛在損失和預警信用風險。
新的減值模型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擴大了減值計提的范圍。一是計提減值準備時間提前。金融資產信用風險從初始確認開始就要計提減值,不論是否已經出現減值跡象;二是擴大減值準備計提范圍。將全部金融資產,包括部分表外資產納入減值準備計提范圍。
(一)預期損失法導致減值準備計提增加
經搜集的18家執(zhí)行新準則的上市銀行年報顯示,金融機構在切換新準則后減值準備均不同程度上漲,漲幅在4%至33%之間,平均增提比例為14%。其中,貸款減值準備方面,除浙商銀行(降幅9%)和盛京銀行(降幅1%)外,漲幅在1%-24%,靜態(tài)估計將造成撥備覆蓋率上漲。
按資產規(guī)模分類,資產規(guī)模在10萬億元以上的國有四大行新準則切換日減值準備增加1879億元,平均增幅14%,其中貸款減值準備增加987億元,靜態(tài)估計撥備覆蓋率平均上漲約8%。詳見圖1。
資產規(guī)模在1萬億元到10萬億元之間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招商、中信、民生、光大、浦發(fā)、浙商、平安、交行、郵儲等9家銀行新準則切換日減值準備合計增加1062億元,平均增幅13%,其中貸款減值準備合計增加675億元,靜態(tài)估計撥備覆蓋率平均上漲約9%。詳見圖2。
資產規(guī)模在萬億以下的地方性城市商業(yè)銀行青島銀行、鄭州銀行、天津銀行、盛京銀行、哈爾濱銀行等5家銀行新準則切換日減值準備合計增加47億元,平均增幅16%,其中貸款減值準備合計增加20億元,靜態(tài)估計撥備覆蓋率平均上漲約9%。詳見圖3。
(二)引起銀行凈資產和資本充足率減少
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對銀行凈資產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減值準備的計提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從時間和空間范圍提高了減值準備規(guī)模,從而減少凈資產;另一方面金融資產分類和計量的變化(如票據資產計量方式的變化)的影響,從而增加凈資產。從年報搜集數據看,二者綜合作用普遍將減少銀行凈資產(郵儲銀行除外),主要由于在銀行業(yè)貸款資產一般占比比較大。經過新準則切換后,年報搜集的18家銀行切換日凈資產平均減少1.8%。其中,國有四大行切換日凈資產平均減少1.7%,9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切換日凈資產平均減少約1.9%,5家城市商業(yè)銀行切換日凈資產平均減少約1.9%。
由于凈資產的減少,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會受到影響。2018年一季度末披露的季度報表來看,部分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1個BP到36個BP不等。而在2018年年末,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的基本只有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城市商業(yè)銀行。
綜上,從搜集的年報數據上看,資產規(guī)模越小的銀行,切換日減值準備水平上漲幅度更高,由此推想,對于中小城市商業(yè)銀行來說,減值準備上漲幅度將會更高。此外,年報搜集的18家銀行為上市銀行,資產規(guī)模均相對較大,整體擁有較為充足的資本。故新準則的實施對這些銀行凈資產和資本充足率的沖擊比較溫和。但對于即將實施新準則的我國中小城市商業(yè)銀行來說,尤其是資本相對不足的中小銀行等,還將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一)提前布局預期信用損失模型
在減值模型設計中,大部分國有銀行及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主要借鑒巴塞爾框架下有關信用風險估值的內部評級法,在預測期間和周期性等方面相應調整違約率、違約損失率等關鍵參數的取值。如運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確定發(fā)放貸款和墊款以及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的過程中應用了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違約風險暴露、折現率等參數估計,同時考慮前瞻性調整及其他調整因素等。
預期信用損失模型較為繁雜,國有大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不論是在系統科技投入、歷史數據的完善程度以及可獲得資源上均遠遠超過中小城市商業(yè)銀行,尤其具有海外分支機構可較早接觸新會計準則,中小城市商業(yè)銀行由于起步晚,數據積累不足,普遍未使用內評法計量風險資產。城市商業(yè)銀行大多沒有構建內評法,在新準則下計算減值時,往往采用歷史滾動率模型對客戶的違約概率進行預測。這種方法下,需要城市商業(yè)銀行根據自身歷史五級分類遷徙的數據,對未來的違約情況進行預測。其次,城市商業(yè)銀行在違約損失率這塊歷史數據的積累中也存在數量少,難以應用于新會計準則下的減值計量參數LGD的估計中。普遍情況為采取監(jiān)管規(guī)定的普遍計提標準。
為實現新舊準則平穩(wěn)過渡,中小城市商業(yè)銀行一是梳理自身業(yè)務提前步驟布局;二是完善不同業(yè)務類型基礎數據,建立減值數據管理標準;三是針對不同業(yè)務類型設置不同參數,參數選擇上由易到難,并在轉換日前與實際數據不斷磨合修正,使得模型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四是轉換日后仍不斷完善模型和系統的建設。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健全包括經濟周期、宏觀環(huán)境、客戶情況等在內的數據庫。同時可參考已經執(zhí)行的比較成熟的計量模型和執(zhí)行標準,從而降低新準則的實施轉換成本。
(二)提前消化減值差異,儲備未分配利潤及資本
從執(zhí)行新準則撥備計提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來看,一是對資產端影響:減值準備上升,資產賬面價值下降,資產賬面價值=資產價值-減值準備。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從時間和空間上加大了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從前述搜集的上市銀行的減值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減值準備平均上漲幅度在8%-9%,尤其是中小城市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偏離度較高的情況下,切換日上漲幅度會遠遠超過該比例,則可以選擇在切換日前分次逐步消化減值差異;二是對負債端的影響,預計負債有一定程度增加。新準則下表外負債需計提減值的范圍擴大,且表外減值準備計入“預計負債”,綜合導致預計負債增加;三是所有者權益影響,一級科目設置從原“資本公積”拆分為“資本公積”和“其他綜合收益”,“其他綜合收益”用于放置FVOCI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 ;未分配利潤在轉換日當天表現為轉換日前后時點的減值準備差額,轉換日當天的未分配利潤減少(增加)額為減值準備增加(減少)量;從年報搜集數據看,二者綜合作用將減少銀行凈資產,且資本充足率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對中小銀行,沖擊會更大。故新準則切換日前,應儲備足夠的未分配利潤,并根據準備金計提情況適時考慮補充資本,以便平穩(wěn)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