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電視劇《都挺好》最近熱播,由倪大紅飾演的蘇大強可謂紅得發(fā)紫。這個懦弱虛榮的小老頭,自從蘇母死后,放飛自己開始了各種“作妖”,不管是鬧著要去美國和大兒子住一起,是要和保姆結(jié)婚,還是偷偷地把自己的積蓄全都做了“投資”被騙,都是讓人捧腹又無力吐糟。
蘇大強買理財產(chǎn)品受騙,劇情更是直擊當代家庭痛點。蘇大強看不上收益率太低的產(chǎn)品,買了來路不明理財公司20%年化收益的產(chǎn)品。至于錢投到了哪里,他一無所知。他只一門心思認定——收益率高的就是好產(chǎn)品。
這一場景,與我們身邊各地發(fā)生的一幕幕何其相似:街頭理財公司只要租個門臉,豪華裝修一番,打出14%、18%年收益的招牌,就有無數(shù)人上當。稍微有點投資常識的都知道,正規(guī)理財產(chǎn)品年化收益率能達到5%就已經(jīng)很高了,給出20%以上年收益的多是騙子。那些公司要怎么投資才能支付20%利息?基本不可能。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只盯著收益,自我安慰 “正規(guī)公司就是安全的”、“打廣告就是有實力”,完全忽視了高收益背后的風險。
蘇大強們讓人又氣又恨的同時,我們其實不妨反思一下:身邊又有多少個蘇大強?自己又有沒有做過蘇大強類似的事情?理財時,很多人認定“好”與“不好”的唯一標準,就是收益率:收益率高的,就是好;收益率低的,就是不好。殊不知,金融的本質(zhì),就是有多高收益就有多大的風險。在把我們的錢放進去之前,要看清楚產(chǎn)品說明書以及投資方向和范圍,最重要的地方是看我們的錢會去哪,會如何賺錢?這決定了理財產(chǎn)品的風險等級和預期收益情況。如果錢是理財公司拿去做投資了,你覺得安全嗎?
大家都在嘲笑蘇大強,殊不知,很多時候與蘇大強無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罷了。我自己就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前幾年在書畫投資上賺了些錢,就自信滿滿,用了很高的杠桿借錢做投資,除了投資書畫還買股票,結(jié)果2015年股災來了,書畫市場也陷入低迷,我天天為如何還錢發(fā)愁。我還算好的,只是焦慮了一段時間經(jīng)濟沒出什么問題,其他很多更激進的人呢?那一年借錢炒股傾家蕩產(chǎn)的不少,畫廊被銀行逼債倒閉更多。事后,太太問我:你多賺點錢就能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好嗎?如果失敗了呢?可能現(xiàn)在還不錯的生活也無法保證。既然如此,為什么要這么激進地做投資呢?
對于家庭資產(chǎn)配置來說,小比例投資些激進產(chǎn)品未嘗不可,但是有的人眼里只有收益,不惜押上身家性命炒幣、買概念股或者做各種激進的投資,其實對于家庭來說可能是一場災難。
老生常談再說一遍巴菲特投資最基本的三條軍規(guī):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時刻牢記前兩條。股神為什么能在資本市場縱橫幾十年?無非是在“保本”的前提做做投資,贏得了長跑。
理財同樣如此,一定要“穩(wěn)”,千萬別“作”別學蘇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