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天嬌
(遼寧省撫順市第四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6)
腦膜炎是臨床常見腦部疾病之一,有研究認為,現階段,通過常規(guī)檢查方式對腦膜炎進行診斷仍存在較高的誤診率,很容易造成患者病死,臨床上仍需不斷探尋腦膜炎的有效、科學診斷方式,盡可能做到早期確診和早期治療,改善患者臨床療效。有報道稱,隨著腦膜炎病情的發(fā)展和變化,其腦脊液中的CK-BB、ADA及IgM含量也會發(fā)生改變[1]。因此,對上述指標開展檢測能夠幫助臨床工作人員更好地評估腦膜炎患者的病情及預后轉歸狀況等。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55例腦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疾病類型的不同將其分為三組,其中病毒性腦膜炎組16例,包含男患10例,女患6例,年齡18~74歲,均值(45.6±11.5)歲;結核性腦膜炎組20例,包含男患12例,女患8例,年齡14~72歲,均值(46.3±12.2)歲;細菌性腦膜炎組19例,包含男患10例,女患9例,年齡13~73歲,均值(47.3±12.8)歲。三組腦膜炎患者均接受血常規(guī)以及腦脊液等臨床檢查,并聯合CT等檢查確診為腦膜炎;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取同期20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15~75歲,均值(48.2±11.9)歲。
1.2 方法:通過腰椎穿刺術對四組研究對象腦脊液進行提取,具體提取量為2 mL,標本采集完成后馬上給予規(guī)范化離心處理,具體離心速度控制在每分鐘3000 r,持續(xù)15 min后獲取上清液,通過連續(xù)監(jiān)測法對其CK-BB進行檢測,借助酶比色法對其ADA實施檢測,并通過免疫透射比濁法對研究對象的IgM指標實施測量。
本次研究對象中,20例結核性腦膜炎組患者CK-BB、ADA以及IgM檢測結果依次為(7.82±1.52)U/L、(9.88±2.29)U/L和(13.05±1.28)mg/L,在四組研究對象中的CK-BB、ADA以及IgM檢測結果最高,與其余三組相比,P<0.05;19例細菌性腦膜炎患者CK-BB、ADA以及IgM檢測結果依次為(6.93±1.41)U/L、(3.41±1.13)U/L和(10.85±1.36)mg/L,其CK-BB水平及IgM水平均明顯高于病毒性腦膜炎組和對照組,P<0.05。見表1。
腦膜炎實際上是因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等生物性致病因子入侵機體軟腦膜以及脊髓膜誘發(fā)的一種腦部疾病,其中以雙球菌導致的流行性腦膜炎較為常見,危害性極大。腦膜炎患者一般會出現發(fā)熱以及頭痛的癥狀,或表現出嘔吐或者食欲下降等問題,若不能及時給予科學治療有很大概率會導致腦積水或者腦缺血梗死等,部分患者出現顱腦神經受損,甚至會出現死亡。腦膜炎可以劃分為各種不同類型,除了結核性腦膜炎外,還包括細菌性腦膜炎以及病毒性腦膜炎等,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應采用差異化的治療方式。有研究發(fā)現,不同類型的腦膜炎患者在腦脊液CK-BB、ADA及IgM含量上存在較大差異[2]。經腦脊液檢查發(fā)現,與病毒性腦膜炎等其他類型患者相比,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CK-BB、ADA及IgM水平上均處于較高水平,提示該三項檢查項目可用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診斷,然而現階段臨床上關于這三項檢測項目對不同類型腦膜炎的影響的報道仍比較少見,尚無充分證據證實其在腦膜炎檢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發(fā)現,結核性腦膜炎組患者CK-BB、ADA以及IgM檢測結果為四組研究對象中最高,與其余三組相比,P<0.05;細菌性腦膜炎患者CK-BB水平及IgM水平均明顯高于病毒性腦膜炎組和對照組,P<0.05。該研究數據與大量臨床實踐數據基本相符[3]。還有研究認為,腦脊液CK-BB、ADA以及IgM檢測能夠為腦膜炎患者的預后評估提供良好參考,其中結核性腦膜炎患者CK-BB、ADA以及IgM檢測水平越高,則意味著患者病情越嚴重,也提示患者預后越差。
表1 四組研究對象的者CK-BB、ADA以及IgM檢測結果對比(±s)
表1 四組研究對象的者CK-BB、ADA以及IgM檢測結果對比(±s)
注:與病毒性腦膜炎組、結核性腦膜炎組、對照組相比,*P<0.05;與對照組和病毒性腦膜炎組相比,aP<0.05
總而言之,CK-BB、ADA以及IgM檢測能夠在不同類型腦膜炎的鑒別診斷提供較科學的參考依據,同時能夠在腦膜炎患者預后觀察評估中提供一定的參考,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