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蘇東生
山東恒致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0
振動沉入樁施工技術是預制樁施工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施工技術之一。在房屋建設過程中,通常應用電動激振器,在電力驅動下產生700~900次/min振動,以克服土體對預制樁下沉存在的阻力,從而使樁深入到土中。與此同時,也可采用偏心塊式電動,在電力驅動下,偏心塊進行同速度相向旋轉動作,從而使橫向力抵消,縱向力疊加,樁與其周邊土體發(fā)生振動,降低土對樁的阻力,使樁沉入到土中。振動沉入樁施工技術具有操作簡便、施工效率高、軟弱土沉樁效果好、技術適應性強等優(yōu)勢,其缺陷在于部分振動設備使用費用高,硬夾層穿透難。通常情況下,在應用改技術進行施工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做好地質勘察工作,明確施工現場土質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施工方案設計,以降低樁端持力層上部硬夾層對樁的不利影響;②夾樁設備應用過程中需與樁夾緊,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滑動、松動問題,影響沉樁質量與效率,引發(fā)施工安全事故的產生;③保持樁架、導向架的順直,控制好沉樁速度。
樁基的選型主要有兩大原則,其一是根據建筑的設計選型,其二是根據實際的地形條件選型。根據建筑的設計選型很好理解,選擇合適的樁基類型以滿足建筑整體性能的要求,如穩(wěn)定性、承載性等,這一點根據建筑設計的高度和面積能夠很容易確定。地形條件對樁基選型限制比較大,首先是施工現場環(huán)境,不同的施工條件對施工周期和工程造價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樁基的選型必須考慮施工現場環(huán)境的限制。其次是地質條件,地質條件對建筑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樁基選型時需要全面考慮地質環(huán)境的各種性質,確定對建筑的影響,從而選擇恰當的樁基類型。
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多,對樁基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預制樁柱已經難以滿足要求,澆灌樁柱由于整體性好,綜合性能也優(yōu)于預制樁柱,因此應用更加廣泛。澆灌樁柱施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人工操作挖掘樁孔,這種方式需要考慮土方的運輸和存放,土方在工地的大量堆積很容易影響施工進度。另一種是設備鉆頭鉆入,這種方式會產生大量的泥漿,因此需要考慮泥漿的排放問題,大量泥漿溢流也會惡化施工條件,影響施工進度:①根據房屋建筑現場施工情況,對房屋建筑結構荷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建筑樁基礎技術規(guī)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等相關規(guī)定,遵循經濟性、實用性、科學性原則,進行注漿樁承載力、注漿量、注漿壓力等參數的計算,用以完成注漿樁設計,為后續(xù)施工提供保障。②進行水泥材料、預埋注漿管以及相關施工設備,包括漿液拌合機、注漿泵等的科學選擇,保證材料與設備質量的合格,能夠有效滿足施工要求。③鉆孔時,需控制好鉆孔速度與鉆孔深度,通常情況下,鉆孔深度應小于樁底50cm;清孔時,應保證孔內雜質的沉底清除,可利用排氣反水法進行驗證。④水泥漿注入過程中,需在第一與第二循環(huán)注重控制注漿量,在第三循環(huán)注重控制注漿壓力,以保證注漿效果到達預期要求,保證樁基施工質量。
樁周土體一般會對低應變反射波檢測技術的應用產生影響,而出現這種影響的原因是應力波不僅僅會受到樁體的影響,而且周邊土地也會對應力波的傳遞產生影響,特別是樁基土層從軟弱土向硬性土轉變的時候,傳感器收集到的反射波會在樁基土層上出現擴徑變化。在這個時候,樁基檢測如果沒有考慮到對樁周土地的影響,則會誤判樁基質量。為此,在對樁基進行測試的時候,施工技術人員需要加強對工程地質勘探資料的了解,借助資料對區(qū)域范圍內的巖土性質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全面的了解樁周土地的分布情況,具體包含孔隙比、地下水、地基承載力等方面的信息。
在對樁基工程進行質量檢測時,為保證質量檢測的準確性、真實性,采用了多種檢測方法進行實踐操作。例如,利用超聲波法進行檢測。超聲波質量檢測法是樁基工程質量檢測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工藝成熟等特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需在混凝土樁灌注之前,根據樁基實際情況科學選擇檢測管到進行平行預埋,用以實現超聲脈沖的有效傳遞。與此同時,利用超聲探測儀進行信號探測與分析,以實現混凝土樁基各項參數的有效檢測,了解樁基實際情況,包括混凝土受力情況、均勻性等,準確分析與判斷樁基質量。由于超聲波檢測技術在直徑為0.8~1.8m樁基質量檢測中的效果較為顯著,且不同直徑樁基所需應用到的測量管道數量不同,如直徑為1.0~1.8m的樁基,應配置3根聲測管,超過1.8m需配置4根聲測管。基于本工程實際情況,在利用超聲波檢測法時,需在嵌巖樁中配置兩根聲測管,在摩擦樁中配置三根聲測管,并采用三角布局形式進行聲測管預埋。
我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正在不斷加速,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得到了極大地推動,樁基施工技術能夠大幅提升建筑的穩(wěn)定性和承載力,在現代化建筑工程中廣泛應用。同時,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管理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建筑企業(yè)、管理人員、施工人員必須共同努力,為建筑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