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名師
齊白石40歲出頭時曾南下游歷,路過桂林的一家小客棧,被客棧墻壁上掛的一幅畫作所驚艷。那幅畫是以湍急奔騰的江水為背景,兩位美人乘坐在“槎”上。齊白石覺得這幅畫非常妙,想高價買下,但不論怎么說,店家都不愿忍痛割愛,齊白石只能抱憾離去。
回家后,齊白石立即揮毫潑墨,將刻在腦海里的畫面傾瀉而出,畫了這幅《槎上美人圖》。圖中只見波濤洶涌、海浪起伏,遠(yuǎn)處一輪明月像從水中升起。
這幅畫的神奇之處就在,畫作長僅33厘米、寬僅10cm,不仔細(xì)看根本看不到美人,將其放大十倍,才能在畫作的中下部分隱隱約約看到,有個裊裊婷婷的美人坐在樹權(quán)上。這個娉婷的背影旁邊是一行小字:槎上有二美人。顯然,這“二美人”就是客棧那幅畫作上的兩位美人,但齊白石沒有完全照搬,只是畫了個大概。
齊白石的手法高超之處在于畫作的意境。由簡單的樹枝錯落而成的“槎”,在近乎無情的江河中幾欲翻覆,再加上畫作上方烏云密布,整個“槎”都被籠罩在陰郁的氛圍中,齊白石卻在畫面上方如神來之筆一般,畫上一輪圓月在水天相接之處露出面龐,讓人們在為小槎捏一把汗之后,頓生撥云見日的豁然之感。如此畫作,令眾人慨嘆:“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