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霄霄 姜鷗容
【摘 要】 認知語言學空間隱喻理論認為,空間概念可以通過認知隱喻機制來建構(gòu)非空間概念,即以具體概念來理解抽象概念。文章將采用這一理論對泰語詞“/la?215/”的空間隱喻進行探究,分析泰語詞“/la?215/”從空間方位概念投射到時間概念,建構(gòu)出用于理解未來時間的概念隱喻的過程。本文旨在為泰語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guān)鍵詞】 空間隱喻 空間概念 時間概念 認知隱喻機制
一、“空間”與“時間”的關(guān)系
藍純(1999,04)提出“空間隱喻”指的是空間方位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的隱喻,可理解為“空間概念”投射到“時間概念”建構(gòu)出用于理解時間的概念隱喻。
關(guān)于“空間”和“時間”這兩個維度,王燦龍(2016:183)認為時間概念是人類通過運動著的事物進行觀察、體驗而得到的認知結(jié)果。在日常生活中,空間概念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可以用表示方位的詞語進行表征,而時間概念是抽象的,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人們用空間概念理解和建構(gòu)時間概念成為很普遍的現(xiàn)象。
二、泰語方位詞“/la?215/”的空間隱喻
(一)空間概念“/la?215/(后)”的時間指向
空間概念“/la?215/(后)”與表示時間先后概念“/la?215/(后面出現(xiàn)的)”之間有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呢?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前-后”中的“后”也有其時間指向。筆者暫未發(fā)現(xiàn)泰語學者對此有作相關(guān)研究,則借用現(xiàn)有的漢語中關(guān)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理論進行分析。如韓玉強,劉賓(2007)、嫣克非,呂盈煙(2018)以及何亮(2018)等均認為在時間指向上,空間詞“后”和空間詞“前”相對應,即“前”表示較早的和過去的時間,而“后”表示較晚的和將來的時間。
漢語中之所以用空間概念來表示的時間概念為將來的時間即“未來”,是因為他們以“時間在動”為認知策略,即當時間向我們移動時,先經(jīng)過我們的是前面的時間,后面的時間則表示“未來”這一時間概念。
基于空間隱喻的普遍性,即對應到泰語中則一樣存在用空間來理解時間的概念隱喻。因此,以空間和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為基礎(chǔ),以“/la?215/(空間方位,后)”為始源域,“/la?215/(時間先后概念,后面出現(xiàn)的)”為目標域,可知這兩個概念域之間在位置意象上是相似的。
(二)認知隱喻機制下,方位詞“/la?215/”對時間概念的建構(gòu)
首先,結(jié)合學者們對空間與時間兩者之間關(guān)系的論述可知,始源域“/la?215/(空間方位,后)”和目標域“/la?215/(時間先后概念,后面出現(xiàn)的)”來自兩個不同的概念域,它們在位置意象上是相似的。
其次,以始源域的“/la?215/(空間概念,后)”所具有的“前-后意象圖式”和“線性序列圖式”為認知基礎(chǔ),在映射到目標域“/la?215/(時間先后概念,后面出現(xiàn)的)”的同時,始源域所具有的意象圖式也投射到了目標域中,目標域表示的時間概念則有了先后之分,伴隨著時間先后產(chǎn)生的事件也有其發(fā)展的序列。
對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性進行類比之后,提取出兩個不同概念域共有的特征,始源域“/la?215/”(空間概念,后)目標域“/la?215/”(時間先后概念,后面出現(xiàn)的)進行單向映射,從而建構(gòu)出了概念隱喻“/la?215/(后面出現(xiàn)的)/kh?:33/(是)/la?215/”(后)”(未來時間在后面)中的表達式:
(1)“/wan33la?215/”(以后)
(2)“/thi:33la?215/”(以后)等。
三、結(jié)語
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空間隱喻理論對認知機制下,泰語方位詞“/la?215/”表示空間概念“后”對未來時間概念的建構(gòu)過程進行了分析。通過隱喻認知機制,泰語方位詞“/la?215/”實現(xiàn)了對未來時間的單向映射,建構(gòu)出空間概念隱喻“未來時間在后”。
可見,空間隱喻同樣具有普遍性。泰語中對時間的表達也是通過空間概念來建構(gòu)的。泰國文化中存在“未來時間在后”的相關(guān)語言表達,即清楚地呈現(xiàn)出了抽象的時間概念與可感知的空間概念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
【參考文獻】
[1] 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4).
[2] 王燦龍.“前、后”的時間指向問題新探[J].當代語言學,2016(2).
[3] (美)萊考夫,(美)約翰遜著;何文忠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4]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 劉正光,嫣克非,呂盈煙.英漢時間概念化差異對“前、后”時間指向?qū)α⒌慕忉孾J].現(xiàn)代外語,2018(5).
[6] 韓玉強,劉賓.漢語空間隱喻時間中的“前”、“后”認知[J].修辭學習,2007(4).
[7] 何亮.“前”“后”的時間指向及時間認知的古今差異[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8] 吳霄霄.淺析泰語中“[na:51]”和“[la?215]”的語義范疇[J].理論與創(chuàng)新,2019(09)
[9] 吳霄霄.隱喻機制下,泰語方位詞“前/na:51/”的語義轉(zhuǎn)移研究[J].中學生導報,2019(37).
作者簡介:吳霄霄(1991-),女,助教,碩士研究生,云南外事外語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泰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