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1995年,湖北農(nóng)民萬其珍應(yīng)下叔叔萬述榮的臨終囑托,成為萬家第三代義渡艄公。11年后的2016年,萬其珍的兒子萬芳權(quán)接過他手中的船槳,成為踐行義渡承諾的新一代傳人。就這樣,從萬家爺爺,到萬其珍的父親、叔叔,再到萬其珍和他的兒子萬芳權(quán),在長達141年的時間里,萬家人在這條深山小河上默默地書寫著“百年義渡”的傳奇故事。萬其珍老人也先后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全國“誠信之星”和湖北省道德模范等榮譽。
萬家“百年義渡”的渡口,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三里鄉(xiāng),這里是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三角洲地帶。清朝光緒年間,為躲避戰(zhàn)亂和水災,萬其珍的爺爺萬作柱等幾戶萬姓人,從荊州監(jiān)利縣逃難到建始縣大沙河畔,被當?shù)卮扌盏热思覍捜萁蛹{。
1877年,會游泳、能劃船的萬作柱,看到兩岸鄉(xiāng)鄰為大沙河所隔,他為報答鄉(xiāng)親接納關(guān)愛之恩,打造了一條木船,送村民過河,并承諾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從此,萬家代代相傳,在大山里創(chuàng)造了“百年義渡”的佳話。
地處大山里的大沙河村,農(nóng)民主要從事種田和養(yǎng)殖,渡口對岸有占全村十分之一耕地的80多畝土地,很多村民要到對岸去種地、砍柴,萬其珍家的船是既渡人,又“運物”,為村民免費運載生產(chǎn)生活物資,坐船過渡已成為沿河兩岸村民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依靠。周圍很多村民還跟著萬其珍老人學會了劃船。也有人曾建議在大沙河兩岸修座橋,但因為村子太窮,河面寬,橋的跨度大,造價高,一直都沒能如愿。至今,擺渡依然是村里人過河的唯一選擇。
萬其珍老人的家住在半山腰,為了方便村民過渡,他在河邊上搭建了一間十來平米的茅草屋作休息之地。后來,鄉(xiāng)親們覺得他撐船太辛苦,總得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便自發(fā)組織起來為他修建了一間十多平方米的簡易小石屋。從此,低矮、潮濕的小石屋,便成了萬其珍老人的“家”。
萬其珍老人的小石屋里,掛著一盞煤油燈、一件蓑衣、一頂斗笠。他把這3樣物件稱為萬家義渡的“寶物”。他說:“這幾件東西可以說是我家的寶貝。晚上,屋里有一盞燈亮著,過河的人放心;下雨的時候,我送客人過河,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暖和又方便。而且這些物件還是我的上一輩留傳下來的,我也不能夠把它們弄丟了?!?/p>
在當?shù)?,萬家的生活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萬家擺渡的生活來源,緣于渡口附近的幾畝山地,從前稱為“義田”。新中國成立前,這幾畝山地可以不交稅賦,其收入用于船工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船工由生產(chǎn)隊記工分,年底參加分紅,“義田”交由生產(chǎn)隊耕種。土地承包到戶后,“義田”又被劃歸船工,不交提留款及農(nóng)業(yè)稅,免去的稅費權(quán)當給船工的補償。2004年,國家免征農(nóng)業(yè)稅費,萬其珍的補償實際上就沒有了。后來,恩施州政府了解到萬家的“百年義渡”情況,考慮到萬家生活的實際困難,從2007年起把每月補助80元錢的標準,提高到了540元,萬家的日子稍微好過了一些。
為方便村民,萬家?guī)状丝朔刂乩щy,做到有求必應(yīng)。行人過渡都沒有固定時間,萬其珍的生活因而也沒有規(guī)律。由于常年被風寒侵蝕,隨著年齡的增長,萬其珍老人的身體和精力越來越差,兒女們多次勸他在家安享晚年,但他仍然對渡口放心不下。無論是數(shù)九寒天,還是夏天河邊蚊蟲叮咬,只要有人喊“過河”, 哪怕一次只渡一個人,他就擺渡。最忙時,萬其珍每天要來回撐船50多次。
2006年7月,萬其珍老人大病了一場,他把在外打工的兒子萬芳權(quán)從廣州召回,替他撐船。萬芳權(quán)回家后,不僅承擔起了家里的農(nóng)活,還陪同父親一起渡船。為了不耽誤村民,萬其珍養(yǎng)成了早出晚歸的習慣。老人每天都是天一亮就起床來到河邊,有人無人過河,他都要守在那里。到吃飯的時候,他就讓兒子先吃完飯后來頂替他一陣子。晚上村民都回家了,他再回家吃晚飯。有一次,大沙河發(fā)洪水,水位高,水流急,兒子萬芳權(quán)勸他不要冒險去渡人了。萬其珍說,跟別人說好的事情,怎能輕易放棄。為此,兒子萬芳權(quán)還跟他吵了一架。拗不過父親,最終萬芳權(quán)還是陪同父親一起,在汛期每天接送村民。
大沙河擺渡的這一段河水,淺時只有數(shù)尺,深時深過60多米,萬家義渡100多年來,從沒出過一起事故。2016年,兒子萬芳權(quán)接過萬其珍手中的船槳,成為萬家第四代百年義渡傳人。
這兩年,河對岸的村民陸續(xù)搬走了,只剩下2戶人家,但河這邊還有許多村民需要到對岸去喂雞、打柴,坐船過河仍然是必由之路。雖說萬其珍將船槳交給了兒子,其實他也是“退而不休”。兒子擺渡,萬其珍有事無事都要守在河邊。他說:“我搖了一輩子的船,讓我放下,真還舍不得呀!”
后來,隨著村民陸續(xù)搬走,擺渡的活也不多了。萬芳權(quán)擺渡之余,與5戶農(nóng)民組成“久益專業(yè)合作社”,引進種植蜜薯120多畝,產(chǎn)品遠銷武漢和廣州一帶。
100多年來,萬家撐壞更新的木船不計其數(shù)。如今,木船變成了鐵船,篙桿變成了船槳,不變的是萬家四代那份質(zhì)樸的承諾和堅守。剛接送完幾位村民過河的萬芳權(quán)對記者說:“上輩人承諾堅守了100多年,在我這代人手里不能搞丟??!老婆和兒女都很支持我,等我老了,兒子接手,只要有需要,就繼續(xù)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據(jù)騰訊新聞《中國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