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蕾
一、及時拓展,在豐富閱讀中凸顯語用訓練
教材中的文本其實是一類文本的代表,在學生深入感知并習得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視野從課內轉向課外,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不斷以橫向或縱向的維度延伸。教師需要對拓展的補充性文本進行精心選擇,可以是對教材文本語用資源的強化拓展,可以是對教材文本的補充完善,從而讓學生在豐富性的閱讀中強化語用訓練。
如在教學《負荊請罪》這篇劇本時,很多學生讀到藺相如對韓博說的臺詞中的“針鋒相對”“連秦王都不怕,怎么會怕廉將軍呢”等語言存在一定的困惑。事實上,這主要在于學生對當時的歷史,尤其藺相如和廉頗將軍關系的微妙變化缺乏背景性知識的認知,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對劇本情感的感知,也會對人物形象的體驗造成嚴重的影響,最為關鍵的是導致了學生語言訓練資源的浪費。為此,教師拓展了經典故事“將相和”中“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在豐富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但教師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將這兩個故事中藺相如的表現(xiàn)作為閱讀重點,與《負荊請罪》中“針鋒相對”一詞進行了對接聯(lián)系,并要求學生結合拓展補充的文本來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針鋒相對”的,借助原來故事的情節(jié),通過合理的想象,再現(xiàn)藺相如的言行細節(jié)。
這樣的資源不是來自教材文本之中,而是緊扣教材文本與拓展資料之間的對應鏈接,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拓展、想象,在訓練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相機強化了對文本人物的體驗,起到了一石二鳥之效。
二、深入對比,在求同存異中細化語用訓練
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睂Ρ仁钦Z文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策略,教師可將具有共性特征,但又存有細微差別的文本結合在一起,引領學生找出不同點和共性點,旨在培養(yǎng)學生深入分析、思考判斷、求同辨異等思維能力,尤其是可以將對比的焦點對準語用價值點上。
《最后的姿勢》與《船長》都描寫了主人公譚千秋與哈爾威在面臨危險時臨危不亂,拯救他人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主人公忠于職守的優(yōu)秀品質。但《最后的姿勢》是一篇通訊報道,而《船長》則是一篇典型的小說,兩篇都同時描寫了環(huán)境、人物語言以及對人物的評價。由于文體的不同,所呈現(xiàn)出的寫作策略又是完全迥異的,這就值得引領學生深入對比。首先,《最后的姿勢》作為通訊報道,以追求真實、客觀、公正為核心,在環(huán)境描寫時根據事態(tài)發(fā)展的不同情況分開描寫,不夸大、不渲染;在描寫語言時,很少描寫譚千秋的語言,而是借助于他人之口表達,增加可信度;在敘事過程中,追求客觀的表述,將評價的權利交還給讀者?!洞L》在環(huán)境描寫時,與故事相得益彰,起到了較好的渲染之效;對船長哈爾威的對話描寫,凸顯出人人平等和極有威信的人格魅力;在敘事過程中,作者夾敘夾議,透過現(xiàn)象,直扣本質,使文本表達的主題不斷深化。這樣,學生對小說與通訊報道的文體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與理解,遠比教師直接的知識輸送要高明許多。
三、整合聯(lián)系,在綜合運用中深化語用訓練
所謂整合聯(lián)系,就是要將教材文本與拓展補充的課外閱讀進行綜合性的統(tǒng)整,構建出契合學生實際認知需要的教學內容。這里的拓展已經不是簡單地補充文本,而是要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相互映襯與融通,為深化學生的語用訓練提供資源。
如《愛之鏈》一文是一篇精妙的微型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語言精練而質樸,尤其是設置的懸念不禁令人拍案叫絕。但這些特點的把握,僅依靠這樣單一的文本是不具有說服力的,為此教師拓展了經典微型小說《一件運動衫》和《豐碑》,并結合《愛之鏈》的語用訓練要點,將這兩篇的訓練點設定如下:
《一件運動衫》目標:1.快速默讀課文,概括小說的文本大意。2.依托故事情節(jié)感知微型小說別致的構思,尤其是懸念設置的表達效果。3.深入感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豐碑》目標:1.默讀文本,深入全面理解“豐碑”的內涵意蘊。2.品讀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感受其表達妙處。3.感受軍需處長為了革命,犧牲自我的高貴品質。
三篇文本共性鮮明,但語用訓練的指向性又有不同,學生就在這樣的語用訓練中不斷走向微型小說的內核之中,將語用訓練落在了實處。
語文課堂中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已經成為了共識,縱觀當下語文課堂,語用訓練總是依托于固有的幾種形式。為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認知需要出發(fā),緊扣文本特質,既開掘豐富的價值資源,同時更需要創(chuàng)設多維的訓練方式,豐富語用訓練的途徑,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高效發(fā)展?!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濱??h正紅鎮(zhèn)第三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