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南通通州灣中學 肖劍波 李重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實驗室、專門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nóng)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fā)信息化課程資源。《綱要》向教育工作者強調(diào)以博物館為主的考古類資源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實際上,在不少高中歷史教學中考古類資源未能得到充分使用。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領域存在著將分數(shù)高低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校一味地追求提高分數(shù)和升學率,忽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導致學生未能得到全面發(fā)展。由于以分數(shù)為導向,不少學校的高中歷史教學采取傳統(tǒng)的講授法來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為了讓學生多掌握一些書本知識,教師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歷史知識多是一些概念化、教條化、成人化的歷史定論。教師和學生主要圍繞這些定論展開講授和識記。這些概念化的歷史定論,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自身閱歷的局限性,他們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影響了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改變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提高歷史教學的質(zhì)量勢在必行。而要變革這種教學模式就必須充分利用和開發(fā)身邊的各種課程資源。
考古類資源是高中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是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模式變革,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脊蓬愘Y源囊括的范圍較廣,它既可以包括博物館等專門機構,也包括經(jīng)考古發(fā)掘或正在發(fā)掘的遺跡、遺物,還包括民間收藏的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資源。在這些考古類資源中,博物館是最主要的一種資源。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有教育、研究、欣賞等功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如何體現(xiàn)呢?可以通過館中文物的展陳來體現(xiàn)。
博物館擁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這些文物是歷史的物證,是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橋梁。博物館中一手的歷史文物可以輕而易舉地補充或修訂文獻古籍的不足。除此之外,在考古類資源中,地方性的考古遺跡是各學校最便于運用的資源。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這些地方性的考古遺跡既反映了學校所在地的地方史,也可以以小見大,將其帶入整個中國大歷史中。
總之,考古類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增加學生歷史觀察和想象的素材、告訴學生一個更加真實的歷史、及時更新歷史教學內(nèi)容、彌補有關歷史教學文字記載上的不足等多方面的價值。
雖說考古類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價值,但如何將它們運用好,成為擺在學校和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我認為要想運用好,首先必須抓好教師這一要素。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懂得考古學、文物鑒賞及文物保護方面的相關知識,熟悉所在地考古類資源的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下列方式將考古類資源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
1.可以將便于攜帶的小文物或相關復制品等帶入課堂,向學生進行實物展示,或者讓學生傳遞觸摸,感受歷史的氣息。這些小件文物可以是貨幣,可以是陶瓷片,也可以是其他材質(zhì)制品。以貨幣為例,可以通過諸如“開元通寶”“淳化元寶”實物展示,讓學生結合實物和書本資料,通過這種貨幣在外觀、造型、字體風格上的不同,來逐漸了解唐宋社會發(fā)展水平,特別是商業(yè)發(fā)展上的不同。
2.做好詳細的計劃,提供一系列問題,帶著任務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博物館或地方考古遺跡,讓學生通過實地參觀來與歷史對話、感知歷史,使學生獲得更直觀、更深刻、更具體的歷史教育。學生通過參觀地方性考古類資源,能夠激發(fā)對家鄉(xiāng)歷史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家鄉(xiāng)歷史的濃厚興趣,從而利于歷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3.教師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等多媒體資源,通過圖片展示、趣味性的視頻播放等形式,將考古類資源融入歷史教學中。
以上是將考古類資源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一些方式,這些方式的運用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取決于教師能否發(fā)揮它們的最大作用。要恰當?shù)乩每脊蓬愘Y源,教師除了必須有過硬的素質(zhì)外,還必須充分地掌握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