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紅
語文學習從來都不是一段輕松的歷程,如沒有堅定意志的參與,就不會享受到登高遠眺的高峰體驗;如沒有具有挑戰(zhàn)性的思維活動,也無法真正激活學生內在的思維動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只有給予兒童具有挑戰(zhàn)性的適切任務,才能歷練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和語用能力。筆者就以《天安門廣場》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總是依循著提取知識信息到聚焦核心難點的規(guī)律,設置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緊扣文本內在的核心價值,探尋課堂教學中的研究點。這篇《天安門廣場》有一段方位順序的描寫,并在課后思考題中設置了相關的練習。教師就將此作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小任務展開了這樣的教學:首先,組織學生從文本中吸收信息,完成課后思考題中建筑物的對應位置,在同桌合作中完成任務并說明自己的依據(jù);其次,引導學生關注語段中“廣場南段”“中央”“東西兩側”等表示方位的詞語,并交代這種明確建筑物位置的分布稱為“定位”;再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二度合作,明確廣場上還有哪些建筑物?教師相機出示更為細致的建筑物示意圖,再次依托課文中方位詞對之前合作的內容進行印證與修繕;最后,拓展兩篇小短文,引導學生借助課文中學習的方法進行實踐性的運用,起到了較好的推進作用。
這樣的設計作用非常鮮明:其一,充分運用教材。課后思考題的設置旨在將這一訓練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師通過兩次合作組織學生進行自行體悟和指導后的驗證修繕,旨在將閱讀之后的填圖顯性化,在學生深入細讀的過程中理解、洞察文本中的方位詞,感知空間分布的說明方法;其二,突破原有教材。教師通過補充更為細致的示意圖,讓學生圈畫方位性的詞語,對原本的認知進行驗證,學生并不能一下子運用語言清晰地表達自我,需要經歷反思與認知的層面,形成具有挑戰(zhàn)性的思維任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閱讀教學中的教學內容一旦零散就會導致學生思維的渙散與游離,保障教學情境的穩(wěn)定是課堂教學深入開展的基本前提。適切的挑戰(zhàn)性任務雖然小,但絕對不能渙散,只有打通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將文本統(tǒng)整規(guī)劃,形成主題的串聯(lián)體系,構建問題的情境磁場,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關注。
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為什么說“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這是挑戰(zhàn)性任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扣住晨曦中升起國旗的語句,思考課文象征著什么,再通過感知第六自然段中節(jié)日里的歡慶場景,聯(lián)系課文內容運用“象征”來聯(lián)系說話。
《天安門廣場》作為一篇說明性文本,在介紹廣場建筑位置之后,還分別介紹了天安門的歷史地位,然后連續(xù)兩個自然段描寫了國旗升起和節(jié)日歡慶時的場景。在上述的教學案例中,筆者就緊扣關鍵詞“象征”將這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有機的統(tǒng)整在一起。學生圈畫出描寫象征性語句“五星紅旗與旭日一同升起”,不僅標志著他們內在思維已經從感性開始逐步向理性轉變,這種轉變更好地促發(fā)了對語句內涵的體悟:我們偉大的祖國就如同初升的旭日一般冉冉上升,蓬勃發(fā)展。有了這樣的認知,當學生再次走進“節(jié)日中的廣場”語段后,他們對于語段中“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最原始的層面上,而是朝著其象征性意味出發(fā),將思維浸潤在鮮明主題下,保障了內在思維的聚焦。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再次明確了“過程和方法、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閱讀教學中呈現(xiàn)挑戰(zhàn)性任務,是一種手段和策略,其根本性用意除了要幫助學生留下語言和方法之外,還需要情感和體驗,給予學生能夠帶走的能力。
如教學這篇課文中的生字詞:雕梁畫棟、永垂不朽、矗立、晨曦、曙光,教師并不局限于工具書的運用,而是圍繞著字詞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教學“棟梁”時,教師讓學生知道橫放在房屋最高位置的水平梁叫做“棟”,并引導學生借助與祖國建設人才之間的聯(lián)系,認識到人的高度決定了國家建設的高度;教學“矗立”時,引導學生緊扣字形,發(fā)現(xiàn)這個字用了三個“直”,將正義之感充分體現(xiàn),并借助具體的情境,與“聳立”“屹立”“挺立”等詞語進行對比,更加鮮明地認識到“矗立”所包含的對英雄肅然起敬的之意;在教學“曙光”“晨曦”時,很多學生容易誤認為兩個詞語的意思相同,其實“曙”指天剛亮之時,“曦”是陽光,一個是沖破黑暗的第一縷陽光,一個是在這之后被籠罩的陽光。帶著這樣的理解,教師再帶領學生重新回到文本的語境之中,利用鮮活的語境再次明確詞語大意,形成深刻的認知體驗。
如此教學,學生收獲的不再是理解的信息和成果,而是學習的方法以及對應的思維品質,在完成挑戰(zhàn)性任務的同時,又形成更為廣闊的認知。
沒有思維含量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無效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點撥者,不僅要準確研制挑戰(zhàn)性任務,同時也需要圍繞著任務開掘認知,形成廣闊的體驗思維,真正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高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