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萍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河池學院是2003 年在河池師范高等??茖W校和宜州民族師范學校合并的基礎上建立的普通二本院校,地處廣西縣級市——宜州,是桂西北地區(qū)唯一的一所高校[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為了促進學院各項事業(yè)的又快又好地發(fā)展,河池學院一直不斷地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探索,不斷的進行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然而,現今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又該如何圍繞“立德樹人”的這一根本任務進行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呢?目前高?;@球公體選項課中仍存在著學生文化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選課動機不明、課堂參與興致不高、喜歡籃球而不喜歡老師上籃球課的現實存在,導致體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等等[2]。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體育教學模式在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上已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已適應不了學生對籃球運動進一步的學習和運用,就學?,F有的情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體育課程改革中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了順應改革的需要,運動教育模式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在國外的研究當中,著名體育學者西登托普提出一種有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課堂與教學模式—運動教育模式,這種課程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游戲作為教學的載體,通過分組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競賽當中進行體育學習,使之真正成為整個課堂的主人。學生可以在這樣的課堂當中獲得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學生真正的愛上體育運動[3]。運動教育模式擁有完善的教學理論體系,它的教學目的、目標和主要特征以及具體的操作說明都非常的明確,與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所倡導的理念是吻合的。但由于中美兩國之間國情不同,學生因接受的教育不同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性,加之各學校之間的基本情況也不同,學生在接受教師體育教學過程中受到各種制約的外在因素[4]。
所以,雖不能盲目效仿,但是可以在結合自己的國情和學校實際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吸取一些國外關于體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研究的先進理念合理的引入到實際教學當中。因此,根據我國高校公體課的改革需求發(fā)展,根據河池學院的實際條件,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河池學院的公體籃球課教學中,通過運動教育模式課程教學的實施,改革傳統(tǒng)的籃球課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提高其運動積極性,提升籃球教學的效果。
以河池學院籃球公體選項課2018 級2 個教學班級為例,探索運動教育模式在籃球公體選項課上的應用。
1.2.1 文獻資料分析法
通過河池學院圖書館、中國知網等資源庫查閱相關文獻,查找并分析關于籃球教育和改革措施以及關于國內外運動教育模式研究文章。
1.2.2 調查法
1.2.2.1 訪談調查法
走訪國內在體育教學領域有多年研究的專家學者,對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實驗設計、實驗實施等做思路指導。對河池學院體育學院的5 位領導和8 位籃球專業(yè)教師進行訪談,詢問領導對運動教育模式在籃球公體選項課中應用的看法與認同度;通過訪談籃球教師,得知對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施的態(tài)度,并與各位資深教師交流心得體會。
1.2.2.2 問卷調查法
主要參照張力為和毛志雄主編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中的“運動動機量表”設計《籃球運動動機量表》[7]。發(fā)放問卷88 份,回收88 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制作思路發(fā)放給10 位專家,進行了有效、基本有效、無效三個層次的評價。專家們的信度評定表顯示問卷是基本有效的。在問卷回收7 天后,采用第二次隨機發(fā)放的辦法對同一調查對象發(fā)放了第二輪問卷,回收后計算了兩次測量的信度相關系數為0.874,可信性較強,符合統(tǒng)計檢驗標準。
1.2.3 教學實驗法
在教學實驗初次課,對河池學院籃球公體選項課中 2個班的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進行測試,通過統(tǒng)計分析得出無顯著性差異方可作為對等的實驗對象。本研究主要通過準實驗研究的方法,按照“前測——后測非對等控制組設計”的方法,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并通過實驗數據和多種研究方法比較,系統(tǒng)的分析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公體籃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教學效果。
1.2.3.1 實驗前測
(1)身體素質前測比較
測試內容:根據籃球項目“跑、跳、投”的運動特點,身體素質測試內容選取為15*7 折返跑和立定跳遠。折返跑不同于普通的跑,它可以反映籃球運動急停、急轉、急起的運動特點,立定跳遠是發(fā)展下肢爆發(fā)力與彈跳力以及身體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的測試項目,選擇立定跳遠測試則能體現籃球運動項目的彈跳、爆發(fā)力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
(2)籃球技術前測比較
測試內容:按照河池學院公共體育課選項考試內容、方法及評分標準執(zhí)行,測試內容選擇為一分鐘定點投籃、一分鐘全場往返運球上籃。
1.2.3.2 實驗后測
教學實驗的最后一次課,對學生進行技術水平的后測(測試內容與前測相同)、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分別進行教學效果的問卷測試,對實驗結果進行均值比較,驗證本次實驗的教學效果。
1.2.3.3 實驗控制
由于實驗班和對照班均采取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授課,為了保證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為最大限度減少無關變量的干擾,本實驗中做到 “四個同一”,即:同一執(zhí)行者,同一教學內容,同一時間長度與周期,同一課堂場地。第一,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首先要保證實驗組和參照組是同一個執(zhí)教老師來進行課堂教學;第二,兩組學生選取的教學教學內容是一致的;第三,兩組學生教學周期必須是一樣的,都是從第一周至第16 周結束。最后,兩組學生選擇的上課地點是一致的,選擇的地點都定于河池學院西區(qū)籃球場。
1.2.4 數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9.0 和Excel 軟件統(tǒng)計采集到的調查數據,并根據結果探討運動教育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經過實驗,兩組學生身體素質中 p(立定跳遠)=0.458>0.05,p(15╳7折返跑)=0.259>0.05這兩方面的成績無顯著性差異。由于籃球公體課教學,每學期最多安排16次課,32 學時,每45 學時分鐘。教學周期相對較短,而身體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花一定時間練習和量的積累才能所提高,本次在運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驗中,由于身體素質沒有單獨抽出來花較多時間進行練習,導致教學實驗后,兩組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雖然成績有提高,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實驗后的數據表明,從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運動成績的差異性檢驗中可以看出,在一分鐘投籃項目上,T 值為2.302,顯著性水平P 等于0.024(<0.05);在一分鐘全場運球上籃項目上,T 值為2.504,顯著性水平P 等于0.014(<0.05);這說明兩班學生在籃球技術項目上的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實驗班運動成績提高相對于對照班較為明顯。
(1)本實驗技術技能測試的“一分鐘定點投籃”和“一分鐘全場運球上籃”兩個項目屬于本學期期末考試項目,又是籃球比賽的技術基礎。因此,無論是實驗班還是對照班的學生,在練習中和時間花費上都偏向于“一分鐘定點投籃”和“一分鐘全場運球上籃”技術練習,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實驗后測上都有明顯提高。
(2)為了激勵學生期末成績測試的提高,本實驗在獎項設置中,設置了“投籃王”和“跑籃王”,分別獎勵前三名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更大,利用課余時間自主練習,相互競爭,因此,實驗班技能成績相對于對照班來說提高較為明顯。
實驗班和對照班對學生籃球運動動機的情況通過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分析得出,T 值為3.82,顯著性水平P 等于0.000,P<0.05;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在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在籃球運動動機存在顯著性差異。學校公體選項課教學是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體育教學項目,學生參與學習體育選項教學的動機各異,一些學生不是以增強體質和掌握技能為出發(fā)點,而是以獲得學分為目標,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重視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模式仍然被許多教師采用,這種模式導致學生運動動機沒有實質上的提高,從而也證實了學生喜歡籃球而不喜歡老師上籃球課的現實存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通過游戲和比賽的形式進行運動技術的教學和練習,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到籃球運動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對競賽規(guī)則和運動文化的進一步理解改變了學生對籃球運動項目的看法,真正認識到籃球健身的核心價值和意義,從而滿懷信心的投入到籃球的學習中來,真正喜歡上籃球運動,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籃球的消極情緒和不良動機。因此,實驗班學生學習籃球動機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
2.5.1 領導的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河池學院體育學院的書記黃宗峰教授、院長籃建卓以及韋麗春教授、羅英梅教授、公體教研室主任朱青松副教授進行訪談得知,河池學院目前的人才模式主要還是向應用型人才方面發(fā)展,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將結合地方區(qū)域特色,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手段。他們一致認為雖然運動教育模式屬于一種國外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但是從教學的理念和教學手段來說,符合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的教學特點,適應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需要,在河池學院籃球公體選項課的應用具有較大的意義。通過實驗驗證運動教育模式既能改善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建議可以嘗試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到其他項目的體育教學中,更大范圍地推廣運動教育模式,例如民間少數民族傳統(tǒng)等運動項目當中就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2.5.2 教師調查結果分析
經過與河池學院8 位籃球教師座談溝通得知,選項課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學生選課的動機不明確,教師教授了技能以后,安排學生自主練習的時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總是習慣在老師的安排下,被動的學習。自主練習的時候,扎堆聊天、玩手機的學生較多,難以控制。目前在公體課教學中多數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但也會采用小組分組和合作學習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于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本實驗班級執(zhí)教籃球教師對運動教育教育模式教學體會最深,在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實施以后,深刻的感受到學生的不良嗜好減少了很多,例如:學生扎堆閑聊的現象減少了,看到的都是組內成員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學生玩手機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以前上課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較低,小組之間的競爭有了,學生氛圍融洽,而且在練習期間,學生們都在積極的練習籃球技術,并且相互指導,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更為明確。
第一、無論是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班級還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教學班級,兩個班級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均有提高,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第二、無論是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班級還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教學班級,兩個班級學生在籃球技術方面都有顯著性提高。
第三、運動教育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來說,學生在選擇籃球運動動機方面有明顯的轉變。
第一,高校公體選項課學生學習課程時間有限,每學期課程時間短,且學生運動基礎參差不齊,各方面能力欠缺。對于嘗試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的教師來說,應該考慮如何有效的結合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特點,讓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參與運動教育模式對公體的學生進行課外指導,將運動教育模式更好的運用在實際的教學當中。
第二,雖然很多體育工作者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理念理解有偏差,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設計運動教育賽季計劃存在著一定的難度,但建議更多的體育教學工作者能夠打破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在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中,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不同的教學對象以及更多的體育項目當中,更大范圍地推廣運動教育模式,例如,實驗的對象用于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或者從項目選擇上來說,在廣西,少數民間傳統(tǒng)項目就是一種很好的突破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