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遇芳
(廣東省廣州市協(xié)和小學,廣東廣州 510160)
黨的十九大后,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嶄新時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24字核心價值觀,無疑是引領各民族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追逐復興夢的總引擎。同時,它也是我們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支柱和行動向導,是社會公民素養(yǎng)建設的核心,更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點內容[1]。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塑性較強,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尤為重要。小學生思維靈活,個性張揚,熟背24個字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踐行。因此,我們要了解新時代學生的道德認知和人生觀、價值觀需求,讓品德教育真正源于學生生活,真正切合學生的內在動機與需要。在班級教育活動中,我們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故事或案例資源,通過教育敘事、分享感悟、增強情感體驗等方式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融入班級日常管理與教育中[2]。
班級中會發(fā)生很多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這些事件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3]。教師應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這些內容都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能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基礎。
要想培養(yǎng)學生學會感恩、友善待人的品質,教師可以利用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的教育契機,組織開展“老師,您辛苦了”和“感謝您,敬愛的媽媽”主題活動,通過說說心里話、做一份心意卡、我為媽媽分擔家務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用心感受身邊人對自己的關愛和付出,讓學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讓“誠信友善”深深扎根在每位學生心中。
班級內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無法預見的教育素材、教育情境,甚至突發(fā)的矛盾或意外情況,我們要善于捕捉精彩瞬間,抓住教育的契機,利用這些可遇不可求的生成性資源,促成學生的道德行為實踐,使品德教育產生超越預設的精彩生成。因此,正確處理有效的生成性教育資源,對班級管理和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當今社會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共同追求,學校德育自然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內在動力,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層組織,班級管理這一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需緊跟形勢的變化。營造民主的班級氛圍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模式,促進了良好班風的形成與科學管理班級的實現(xiàn),因此,我們應從各種途徑營造民主的氛圍,努力構建和諧的班集體。在構建和諧班集體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自身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師生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營造民主和諧的心理氛圍,有助于促進師生情感互動。當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我們要善于因勢利導,化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困擾,使學生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tài),有效參與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懂得“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可以體現(xiàn)在日常行為中,如“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關心集體、樂于奉獻、小事做起,以身作則”等。我們應號召學生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應有選擇地記錄教育情景中發(fā)生的真實事情,圍繞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個有意義的教育問題展開研究。在故事敘述完畢后,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教育觀念、教育行為等,在對自我的挖掘中獲得教育啟示,從而實現(xiàn)教學理論的深化,使隱性知識顯性化。教師正是在不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的。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可以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感、移情、體驗、感化等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體會殘疾人在生活中面對的困難,筆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多種模擬殘疾人的體驗活動,營造了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活動的機會。如單手系紅領巾、盲人跨障礙物、以口代手寫名字、觀看分享各類殘疾人堅強生活的勵志故事錄像等。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體驗到殘疾人生活中的不便,深深認識到殘疾人是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我們理解、關愛和幫助。由于學生在活動中有較深的體驗,所以他們認識理解、同情敬佩、關愛幫助殘疾人的情感發(fā)展溢于言表。這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的意義。
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組織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人生觀、社會公德、革命傳統(tǒng)、勞動觀念和法制安全等方面教育,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拓寬視野、磨礪品質、提升素養(yǎng);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養(yǎng)成積極的態(tài)度,在成功前平等地爭取,在競爭中學會團結合作,在努力中鍛煉意志,在失敗中收獲反思、積累成功的經驗……因此,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學生不但感受到了快樂,還漸漸養(yǎng)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質。與此同時,“自由、平等、誠信、友善”的價值觀逐漸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凝聚并鞏固,使學生在活動中很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例如,在指導學生合理科學購物時,在課堂上,筆者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把對學生有意義的資源引進課堂;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呈現(xiàn)真實、生活化的社會情景;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自主建構道德觀念,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
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對我們有所啟發(fā)的故事,因此,我們可以收集一些教育教學事件,并將其作為教學資源,把教學活動中印象深刻的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再對各種材料進行仔細比較、篩選和辨別,從中挖掘值得研究的關鍵事件。我們可以通過對故事細致入微的描述,深刻闡釋教育事件,解析隱藏在教育現(xiàn)象背后的教育本質,提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在教育敘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僅能提高品德教育實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而且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踐行方式,這對進一步加強我校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