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紅 安 靜
寫作教學長期以來都處于一種困境:對學生而言,學生不喜歡甚至厭惡寫作;對教師而言,教師慣用寫作套路,各種文體的寫作教學大同小異。這都導致了寫作教學效率不高,成效不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寫作教學方面強調(diào)了要讓學生勤于動手,樂于表達,這困境與新課標提倡的寫作教學要求背道而馳。要打破這種困境,讓師生都能感受到寫作樂趣,語文教師需要遵循“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對癥下藥,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同時,教師自身也能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新課標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寫作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從生活中取材,養(yǎng)成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寫作習慣。在第四學段寫作要求中提到了真情實感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學生應“表達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1]由此可見,寫作不僅是學生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流露,更是學生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的一種表達方式。每個學生都有自身不同于他人的經(jīng)歷和思維,好的語文教師是教會學生善于將自身不同于他人之處表達出來,而不是將學生進行統(tǒng)一加工,所生產(chǎn)出來的作文產(chǎn)品千篇一律,毫無特色。這就要求教師因材施導,因材施教,這里的“材”是特指學生,引導學生挖掘身邊的事例,從實際生活中選材;引導學生走進內(nèi)心情感深處,用真實的情感鑄造作文的靈魂。
另一方面,新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新增“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活動,并注意體現(xiàn)基礎性和階段性,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2]這不僅僅是對寫作教材的編排提出了新要求,也強調(diào)了在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中要注重順序性和階段性。從宏觀上的初中語文整套教材寫作內(nèi)容安排到每冊教材寫作內(nèi)容的安排,再到微觀上的每單元寫作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教材編寫者都是根據(jù)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生的情況來確定的。因此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強調(diào)因材施教,這里的“材”已包含了學生與教材文本的雙重含義。
與人教版、蘇教版等語文教材不同的是,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側重于語文知識體系的重建,在培養(yǎng)目標上強調(diào)序列性,每學年的寫作專題設置都有一條明顯的縱向培養(yǎng)意圖。教材按照“作文三維操作心理模式”即情感、知識、能力來設置寫作專題,遵從不同文體寫作訓練過程,逐步安排教材寫作系統(tǒng)的內(nèi)容。[3]以七年級寫作系統(tǒng)為例,主要是以記敘文寫作教學為主,按照“積累材料訓練——審題擬題立意訓練——構思選材訓練——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修改潤色訓練”的總體思路來安排。如七上寫作專題分別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和“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是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的,從選材到聯(lián)想和想象,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能單是考慮學生的情況,更要摸透各寫作專題的序列性,針對不同寫作專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有效地展開寫作教學。
在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自己規(guī)定了題目,以命題作文的方式來開展,不僅限制了學生的選擇性,而且缺乏層次感。而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較強,更愿意嘗試新的事物,久而久之這會讓學生對寫作產(chǎn)生厭倦感和恐懼感。語文新課標中強調(diào)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寫作指導,對命題方式做進一步的改進,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題的機會。因此,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教師在命制寫作題目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同時要嘗試提供文體各異、難度各不相同的選題,讓學生能逐步克服對寫作的厭惡和恐懼。
1.寫作教學目標分層。
每個初中生的寫作基礎、個人經(jīng)歷和思考問題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師不能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整體了解全班同學寫作基礎的情況下,制定全班同學為之而共同努力的寫作目標,營造良好的寫作教學氛圍。為每一個學生都整理一份寫作檔案是語文教師的必備工作,這份檔案主要用于學生寫作情況的記錄,由師生共同完成,針對寫作的審題、選材、篇章結構、語言運用、修辭手法和書寫等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每個學生在不同方面會有不同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分析、總結和給予學生指導,并制定下一次要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寫作水平,將學生分層,可分為初等生、中等生和優(yōu)等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必須做好自身和學生的思想工作,要讓自身和學生明確將學生分層并不是將學生劃等級,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優(yōu)越感或自卑感,而是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分層教學的目的,不要讓個別學生因自己是初等生或優(yōu)等生而產(chǎn)生自卑或自負心理,也會造成學生之間的矛盾和班級的不和諧。對于初等生,教師應要求其審題準確,做到文從字順;對于中等生,教師可在命題上加大點難度,讓中等生可以跳一跳就摘到果子;對于優(yōu)等生,教師可要求其尋找創(chuàng)新點,為寫作增添閃光點。
2.寫作訓練分層
基于寫作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應有所側重。初等生基礎較差,在訓練時教師應側重于從審題和選材的準確度入手,這是保證初等生能否拿到分數(shù)和打下基礎的關鍵一步。對初等生而言,寫作興趣是激發(fā)他們寫作的動力,倘若教師能激發(fā)初等生寫作興趣,那寫作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初等生思維能力發(fā)展不完善,概括能力較差,即使他們在課堂上聽了多種寫作手法,但到實際運用時卻不知所措,那是因為他們由抽象概括到具體化這個思維環(huán)節(jié)仍不能自如支配,這會打擊到他們的寫作信心,因此教師要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寓樂于教。中等生具有很大進步空間,教師應給中等生提出一個共同的寫作話題,讓其自由討論,在思想火花碰撞中產(chǎn)生新觀點,教師在旁邊要給予指導,讓中等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師還要加強對中等生在遣詞造句、修辭手法和篇章結構等方面的訓練。優(yōu)等生寫作基礎較扎實,在審題和選材方面占優(yōu)勢,教師應給更多自由發(fā)揮空間,鼓勵其自主習作和創(chuàng)意表達,加強對優(yōu)等生寫作加工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如注意表達的技巧,在遣詞造句和篇章結構上力求精益求精,將華麗辭藻運用到寫作中。對時事的關注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求優(yōu)等生能聯(lián)系自身實際生活,對重大時事進行分析,并用做寫作選材。
3.寫作批改和評價分層
基于寫作教學目標和寫作訓練內(nèi)容的不同,對初中生寫作批改和評價也應當有所不同。總體而言,大部分初中生內(nèi)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特別是老師、家長等長輩的認可。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與學生站在同一地位,學會尊重學生。促進初等生寫作進步的關鍵之處在于教師,教師肯定的話語就是給初等生最大的鞭策,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又因為初等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較差,教師可一對一地批改其作文。對于中等生,教師應側重于審閱其寫作提綱和寫作思路,提出有針對性建議后,讓中等生自我修改,并注重在遣詞造句和表達技巧上多下功夫。對于優(yōu)等生,則注重思想上的深度和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在批改和評價中要引導優(yōu)等生透過寫作材料來看到其背后蘊含的深刻含義,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引發(fā)自身的思考。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盵4]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正如葉圣陶提出“閱讀和寫作,一個是進,從外到內(nèi);一個是出,從內(nèi)到外。”[5]閱讀是磚塊、水泥、鋼鐵等建筑材料,而寫作是由磚塊、水泥和鋼鐵等建筑材料建構起來的大廈,只有備好了足夠的、質量好的建筑材料,大廈才可以構建。簡言之,閱讀是基礎,學生在閱讀中可積累語感和素材,為寫作做好前期工作;寫作既是對學生的考察,也是閱讀和學生思維的升華和拓展。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各單元的寫作專題都是緊扣本單元閱讀教學重點,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應從語文教科書這個“材”入手,注重挖掘課本資源,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注意分析典型的句詞和寫作手法,引起學生注意,慢慢向寫作教學遷移,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對寫作教學的促進作用。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寫作專題是“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第五單元閱讀篇目主要是說明文,選取了《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和《夢回繁華》。抓著事物的特征就要善于觀察和比較,這是寫好說明文的基本要求,《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描寫了旅人橋、趙州橋、盧溝橋、江東橋、長虹大橋和雙曲拱橋這六種不同的石拱橋,它們的建筑時間和特點各不相同,作者茅以昇在描寫不同石拱橋的不同特點時用了列數(shù)字、引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等說明方法。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加以重點分析,有效地利用這篇文選,使其為教學說明文服務。
綜上所述,在初中寫作教學中堅持“因材施教”教學原則既要注重學生這個學習主體,考慮學生不同的寫作水平;又要注重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寫作系統(tǒng)的序列性,循序漸進,以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