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英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平湖中心小學 福建 寧德 352256)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最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教學實效直接影響著義務教育實效和學生素質(zhì)提高。小學生由于心理年齡因素,具有濃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亦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在實際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天性有效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滿足新時期教學要求,實現(xiàn)良好語文教學實效。
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積極應用多媒體播放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促進語文教學與學生天性結合實效。
例如,教師在講解《曹沖稱象》這一課節(jié)時,就可以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直觀生動事物的天性,應用多媒體播放形式教學,促進學生天性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首先,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全文誦讀,以幫助學生加深課文理解。緊接著,要求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內(nèi)容,并在閱讀中思索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事?稱象用了哪兩樣工具?給了學生們一段自行閱讀時間后,教師開始播放課前選取的關于曹沖稱象的視頻故事。學生們學習興趣很足,一個個都聚精會神的觀看。視頻播放過程中,每當切換到某個場景時,教師都會適時的誦讀課文,幫助學生理解熟記課文內(nèi)容。最后,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說:“同學們,剛剛觀看了曹沖稱象的視頻,相信對于課文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體會。那么,哪位同學可以回答一下老師之前提出的問題呢?”這時,距離講臺最近的一位同學回答:“老師,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大官叫曹操,他的兒子曹沖稱象的故事。在稱象的過程中他使用了石頭和船來幫助稱象?!苯處熣f:“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好,可以看出他閱讀和觀看的都很認真。那么誰能找出描寫官員們想辦法稱象的句子?”一位學生積極回答“老師,‘有的說:得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械恼f:‘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秤呢?’也有的說:‘辦法倒有一個,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這幾句話是描述官員們想出的稱象方法?!苯處熗ㄟ^這種多媒體播放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更能夠促進語文教學與學生天性結合良好實效[1]。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開展角色扮演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更能促進語文教學與學生天性結合實效。
例如,教師在講解《青蛙賣泥塘》這一課節(jié)時,就可以充分結合教材內(nèi)容開展角色扮演教學模式。既激發(fā)了學生天性中的活潑好奇因子,又良好的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實效。首先,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課文誦讀,幫助學生加深課文印象。緊接著,要求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內(nèi)容,認真領會課文大意和作者表達意圖。待閱讀完畢后,教師在班級內(nèi)選了幾名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青蛙、老牛、野鴨、小鳥、小兔、蝴蝶、小猴和小狐貍角色。教師說到“同學們,現(xiàn)在就由這幾位同學為大家表演課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同學們在觀看表演時,也要認真思考青蛙為什么要賣泥塘呢?青蛙最后又為什么不再賣泥塘了呢?”隨后,《青蛙賣泥塘》的故事表演就正式開始啦,課文中敘述的部分由教師來解說。學生們觀看的興致勃勃、全神貫注,生怕錯過一個畫面,臺上扮演的學生們也扮演的很認真、并且還呈現(xiàn)樂在其中的樣子,整個課堂的氣氛分外的輕松、和諧。表演完畢后,教師表揚了參與故事扮演的學生們,又說道“同學們,故事表演的非常精彩,大家看的也一定很開心,同時對于課文內(nèi)容和表達意圖也應該很了解了。那么,哪位同學能夠回答老師剛剛提出的問題呢?”教師往下一看,好多小手都舉得高高,說明學生們的回答熱情高漲,于是指定面前的一位同學回答“老師,青蛙住在爛泥塘里。他覺得這兒不怎么樣,想把泥塘賣掉,換一些錢搬到城里住。青蛙最后不賣泥塘了是因為它每次聽取了小動物們的意見以后,都會照著他們的話去做,栽了樹,種了花,修了路,還在泥塘旁邊蓋了房子?,F(xiàn)在泥塘四周的環(huán)境越來越美好,它要自己住,所以不再賣泥塘了。”教師很高興的表揚了這位學生,可見他閱讀課文和觀看表演時都非常的用心。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通過結合教材內(nèi)容開展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不僅極大激發(fā)了學生活潑好奇的天性,更是顯著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語文教學實效[2]。
教師可以定期在課堂內(nèi)組織語文知識競賽活動,以激發(fā)學生求知好勝天性,良好的促進語文教學實效。
例如,教師可以每周固定選取一節(jié)課的時間,用來開展班級范圍內(nèi)的語文知識競賽。知識競賽內(nèi)容以近期內(nèi)教師講過的單元內(nèi)容和練習冊內(nèi)容為主,分為筆試和口答兩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將班級分為6組,先進行小組淘汰賽。即是在小組內(nèi)先展開一輪初賽,最后勝出的那位學生再代表小組參賽,與其他幾個小組內(nèi)選出的優(yōu)勝者進行最后決賽。學生們一想到要參加的知識競賽,每個人都是既緊張又躍躍欲試的神情。在經(jīng)歷了緊張而激動的初賽,6個小組各自決出了最后的優(yōu)勝者,隨即開始了最終語文知識競賽決賽。在這6位學生回答問題和思考時,很明顯的看到臺下的學生們也完全沉浸在競賽中,不自覺的隨著競賽學生的回答或開心、或緊張、或思索。教師通過組織這種語文知識競賽形式,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好勝求知的天性,更顯著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語文教學實效[3]。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當前新課程改革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天性有效結合的具體策略方法。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方法,結合學生個體特點,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天性有效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度,更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良好語文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