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欽霞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實驗學校附屬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在小學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內容。小學德育教材《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并通過漫畫、故事等形式,深入淺出地闡述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
在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通過“季節(jié)”這個自然時間的線軸,串編了與學生一年四季相關的自然事例。例如,上冊中編寫了《美麗的春天》一課,展現(xiàn)了親近大自然、春游踏青、清明節(jié)祭掃等內容。課文中摘取了春天這一季節(jié)的代表性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到身邊的季節(jié)變化,從而獲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體驗。
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校園中的號令》一課中,圍繞“鈴聲”這一學校制度的象征物,讓學生明白時間的概念和一日的作息規(guī)律。在《課間十分鐘》一課中,組織學生回憶課間十分鐘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在課間十分鐘,自主安排玩耍、如廁、喝水、準備下節(jié)課的學習等活動之間的順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小學生從三歲開始,主要活動空間由家庭轉入學校??臻g不僅是學生生活的具體區(qū)域、場所,它更是塑造學生位置、處所經驗的實踐場域。對學生來說,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進入學校,學校是其進入秩序化生活空間的第一個場所。對初次進入這一空間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陌生的、難以適應的生活空間。如何讓學生真正進入學??臻g,盡快適應學校的生活方式、學校的人文環(huán)境?《道德與法治》教材圍繞學校空間所特有的活動安排作息時間表,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往等內容,以此為學生的學校生活“定位”,形成學生學校生活的空間感。例如,在一年級教材中,開學第一課就是《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兩個單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學生了,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guī);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讓他們了解上學的意義,引導他們適應并喜歡上學;引導他們有禮貌,愛惜新書,動手制作課程表,適應學習環(huán)境。而在學校這一空間場域中,“學習”無疑是首要且典型的活動[1]。
吃、穿、住、行等平常行為就是學生的日常生活構成,家庭、學校、社區(qū)等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和交際場所。因此,教材圍繞這些生活內容組織細小的、平常的生活事件。通過這些平常性生活事件,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生活的細小之處、奇異之處、驚異之處,在細微的事物上體會生活的不同凡響。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主要通過以下一些方式構建平常性生活事件[2]。
第一種是通過日常行為或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引導學生認知日常生活的細小、微末之處也有豐富的內涵,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真實聯(lián)系。例如,在他人給予零食時,家長應該引導學生說禮貌用語。在超市購物時,讓學生認識商品及商品的價值,這些生活行為包含了“買東西的學問”,日常所需的雞、魚、肉、蛋等都涉及之前的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環(huán)節(jié)。
第二種是以“擬人化”的方式,給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桶、廚房垃圾、餐桌上的飯菜等這些沒有生命的事物加上人的喜怒哀樂,以熟悉的口吻和喜歡的形式,讓學生關心身邊事物的出現(xiàn)、消失的過程。例如,在校園的草坪上插上一塊醒目的牌子:小草也有生命,請勿踐踏;讓學生觀看視頻動畫《垃圾“臭臭”的一天》,通過這樣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常識。
第三種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真正體會生活。例如,讓學生走進消防中心,學習消防安全知識;讓學生走進廣播電臺,了解電波聲音的原理;讓學生走進醫(yī)院,認識嬰兒神奇的發(fā)育過程,等等。再如,通過調動學生的眼、口、鼻等感官系統(tǒng),引導學生認識交通問題的存在,如看一看,交通路口的紅綠燈與家里的電燈有何不同;聞一聞,去醫(yī)院時,消毒水的氣味與廚房的氣味有何不同。走進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環(huán)境衛(wèi)生這樣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而不僅是單純地從書本上獲取這些知識[3]。
第四種通過問答和想象,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興趣,如讓學生想象自己家鄉(xiāng)村莊的歷史淵源,自己的家鄉(xiāng)為何叫現(xiàn)在的名字,為什么在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要舉行賽龍舟的活動,在清明節(jié)要舉行祭掃活動等,讓學生感知中國數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歷史典故等。通過漫畫的形式講述去世界旅行的“奇奇”的故事,它所到之處皆相同,所看之景皆相似,世界一點也不好玩,從而讓學生明白“不一樣的你我他”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生活,才是五彩繽紛的世界。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沒有公共設施將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沒有廣告生活會怎么樣。
學生生活世界的發(fā)展是緩慢的,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十分突然的變化。因此,編撰一套適合學生的“會說話的教材”,必須從學生生活中來,到學生生活中去。教師應關心學生日常所想、所思,在學生的行為中提煉學生所需,尋找德育教材和學生的連接點以及學生生活中的新問題、新現(xiàn)象并及時反饋。
在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我的優(yōu)點和不足》一課中,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意識到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引導學生觀察P6 的四幅圖,前三幅圖從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什么是優(yōu)點和不足,第四幅圖沒有明確提出優(yōu)點和不足,而是提出問題“愛開玩笑愛管閑事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旨在告訴學生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善意的就是優(yōu)點,如果是惡意的就是缺點。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無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好與壞,都要認真傾聽,并真誠感謝對方,通過這樣照鏡子的方式,了解自己,了解別人。
上述這些道德與法治課程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為編寫一套真正適合學生生活的教材提供了意見與建議。只有在不斷的實踐與改革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才可能不斷接近學生生活所需,指引學生的生活學習,從而為學生的道德提升以及教師的道德教學提供更好的服務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