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
前一段,我碰到了南京的一位教師,當我問及他現(xiàn)在的教學感受和體會時,原以為他會向我訴說一大堆的教學壓力、職業(yè)倦怠等問題。沒想到的是,他很開心地說:“現(xiàn)在我們的壓力不大了,與不少學校把考試和分數看得很重的情況不同,校長作為教師的領頭羊,不是一味地將學業(yè)成績作為教師的考量標準,而是強調育好人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職業(yè)幸福感。”
教師教育關注教師職場本身,是目前教育領域必須解決的。我們不管是做教師教育研究,還是從事教師工作實踐,都要真正回到教師工作職場本身、回到職場生態(tài)本身、回到教師職業(yè)生活本身和活生生的人的本身上來。集成再多的知識,使用再多的質化、量化方法,我們都要為以上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教師教育永遠要追求“倫理和審美”的價值。從人類早期文明以來,我們關注教育學科、開展教育活動,其實都對如何引領群體教師發(fā)展寄予了最大的希望。到底要把握哪些知識、怎樣去創(chuàng)造和生產知識,這反倒不是教師教育目前的重大缺陷。
現(xiàn)在許多年輕教師在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定位上,在持續(xù)性的知識積累上,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明顯進步,他們思路比較清晰,成果呈現(xiàn)比較豐富,研究群體比較自信獨立,但我們恰恰還需要花很大精力認真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師教育到底要關注什么,走向何方?教師教育的價值觀,研究者的價值立場,我們必須時刻反省,反躬自問。
在強調“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今天,切莫讓權力、金錢以某種名義引導學術、牽引學術,不要過多地圍繞資源分配去花費腦筋,不要讓靈魂跟不上肉體、精神跟不上物質。教師教育要為了倫理和審美達成共識,傾注心血讓教師在職場幸福地發(fā)展、更好地成長,享受工作也享受生活。
教師教育最終是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教師在學生成長的同時得到自我發(fā)展。
所以,我們要回歸教師的教育生活,在課堂上,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在每一次與學生的交往中,都要逐步培育教師的敏感度、洞察事物的敏感性,培育和鍛煉教師反思自己的能力和洞察能力。
教師如果能夠把最基礎的知識用最通俗、最明白、最簡潔且比較有序的方式表達,讓所有的孩子達到最低的水準,同時又能夠不斷地滿足更多孩子的需求,那么,這樣的教學同時也是一個教育學生,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精神領域得到拓展的過程。
教師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因為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主要是學習,通過課堂學科知識的學習,構筑與其他學生的關系,與教師的關系,回到家庭再構筑與父母的關系。如果學生是一個快樂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快樂不是減輕負擔后的快樂,而是熱愛學習的快樂,愛學習、想學習的快樂,學生才會有更多的成就感。
如果孩子是在快樂地學習,投入積極情感地學習,孩子就會不斷地維持其學習動機,并不斷地得到強化,就會擴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和同學之間關系友好,并從同學、老師那里獲得依戀感和自信心的滿足。如果我們關注到了這些,恰恰意味著我們走向了教師教育的正確方向。
從事教師教育工作離不開研究。教師教育圍繞教師活動開展,對于教師成長、發(fā)展、職業(y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要積極查找。是用已有概念自成框架,還是沿著問題產生的脈絡本身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要引起重視。
有些教師,是先把問題提出來,然后用西方文獻去構筑一個解決中國問題的概念命題框架。我認為,我國的教師教育研究要尊重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往往具有現(xiàn)代價值,能夠活在當下。我們可以借助問題,把100年來傳統(tǒng)文化中基本廢棄、斷裂的文化從危險狀態(tài)拉回來,更多地以中國方式、中國人的文化積累、中國學者的態(tài)度,在思想傳承中研究教師教育問題,大有意義。
教師教育研究者也要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引領協(xié)同性,通過健康價值觀的引領,尊重思想與實證并重,多樣方法并取。這個時代,期待一批學術風氣正、學術心向純、師生友善友愛的隊伍從事教師教育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