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娟
秋色鋪滿了木漆斑駁的小方桌。板栗、花生、柿子、獼猴桃、玉米、毛豆……一行人不待相讓,紛紛將手伸進了盤子、盆子、篩子。
玉米,金黃的籽粒飽滿瑩潤,咬一口,香味濃郁,閃電一樣喚醒了味蕾的記憶。鄉(xiāng)村不停地往身后退去,越來越遠,但又從未走遠。有時,它就藏在我們的味蕾里。一個偶然的機遇,即被欣然喚起。
記憶中,六月麥收之后,在麥茬地里點上玉米種子。疲憊勞頓的農(nóng)人,一邊躺在床上休整一個季節(jié)的勞累,一邊盼著雨來。一兩場小雨后,玉米發(fā)芽了。被鐮刀剃過的土地,又綠油油冒出生機。玉米是資質(zhì)優(yōu)良的植物,見風就長。幾百畝的長長洼地,從地這頭兒鋤到地那頭兒,就長到一尺高了。
一人多高的玉米是最好看的時候。桿莖筆直脆嫩,骨節(jié)勃勃有力,蓄滿了青色的汁液,在風中舞動著寬長的葉子,像迅速抽條發(fā)育的二八女子,云鬟翠帶,衣袂飄飄。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地,在風中颯颯涌動,這片浩大的綠色一直蔓延到天邊,形成闊大的青紗帳。
金風送爽,秋陽如酒。胖娃娃一樣的玉米穗子,迅速灌漿長大,籽粒開始飽滿堅實。臨近收獲的日子,農(nóng)人常剝開點青衣,用指甲掐兩回光潔的玉米粒,等到了理想的硬度,就趕忙掰下來,有的進入了市場,更多的堆到了院子里,剝了青皮曬起來,掛起來,灰撲撲的小院,一時也光燦燦,新嶄嶄地金玉滿堂。
貧窮的年代里玉米是北方百姓的主食。曬干了打成糝,磨成面,一年四季煮湯,蒸饅頭,烙餅,家家戶戶少不了。一年到頭,它的小名“玉蜀黍”三個字,被千百遍在村子里親切地傳送,鄉(xiāng)親提起它,像提起親人。
那時候,多是清苦的日子,偶爾也有純凈的歡喜。后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到如今,吃穿富足,我們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生活。
眼下,秋色鋪滿了一桌子,這情景讓人由不得就發(fā)了思鄉(xiāng)病。天下游子的故鄉(xiāng),原本都是相似的。在改革開放暖風的吹拂下,它們有相似的親情、味道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