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樂旺
小朋友,從三年級開始,我們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下面咱們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請看下面的思維導(dǎo)圖。
第一主干我們研究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 條邊,4 個角都是直角。不同的是長方形是對邊的長度相等,而正方形是4 條邊的長度都相等。
第二主干重點研究周長,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周是由4 條邊組成的,這4 條邊的長度總和就是它們的周長。所以,計算周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它各邊的長度相加。如第一分支,長方形的周長=長+長+寬+寬,但我們前面認識到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所以又有了一個更簡便的方法:(長+寬)×2。第二分支,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第三分支,是不規(guī)則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方法A 是把這個圖形的6 條邊的長度逐段相加,方法B 是通過平移將這個不規(guī)則圖形轉(zhuǎn)化成長方形,這樣就可以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來計算。第四分支,也是不規(guī)則圖形中的一種,因為它的邊不是直的線段,所以無法通過平移轉(zhuǎn)化成長方形,不過我們可以拿一根繩子繞圖形一周,首尾兩端做好記號,然后用尺量出這部分繩子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了。
周長中的第五分支主要是一些開拓思維的變式問題:
變式1.用兩個長56 厘米、寬32 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這個大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遇到這種問題,先不要急著去計算,要在頭腦中進行空間想象或在草稿本上畫圖分析,“用兩個長56 厘米、寬32 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有兩種不同的拼法。
拼法A,拼成的大長方形的長是56×2=112(厘米),寬不變,還是32厘米,那么大長方形的周長是(112+32)×2=288(厘米)。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原來兩個長方形的周長和減去重疊部分,(56+32)×2×2-32×2=288(厘米)。
拼法B,拼成的大長方形的一邊長是32×2=64(厘米),另一邊長是56厘米,周長是(64+56)×2=240(厘米)。
變式2.周長是18 厘米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可能是多少?(長和寬的長度為整厘米數(shù))
先根據(jù)周長是18 厘米,用18 除以2 算出一組長與寬的長度和是9 厘米,然后用分與合的知識對長和寬的長度進行分配組合,發(fā)現(xiàn)會有四種情況(見上頁圖)。
小朋友,通過思維導(dǎo)圖梳理,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上那么多頁內(nèi)容其實就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長”兩部分內(nèi)容。當然,關(guān)于長方形和正方形還有很多知識等著你去探究,那時你就可以接著在前文中這幅思維導(dǎo)圖的后面添加主干和分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