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海霞
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語言是教學的基本工具,語文更是小學階段完成閱讀積累的重要途徑。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必須兼顧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傳遞給學生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傳遞美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最常用且最便捷的仍是傳統(tǒng)的“言傳身教”,它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優(yōu)勢,那就是用語言和文學創(chuàng)造無限的情感與學識。
“奇”是指語言形式不同尋常、著裝漂亮新奇的人往往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同樣,課前導入語就像是漂亮的衣服,只有新穎才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而教師們的任務就是給導入語穿上新奇的漂亮“衣服”。傳統(tǒng)的課堂導入常常以千篇一律的“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為開頭,課間玩瘋了的小學生們對此提不起興趣,思維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影響聽課效率,使得教學效果不佳。
當然導入還可以借助各種媒介的語言,如在講《勞動最光榮》時,以一句簡單的“同學們,你們聽……”導入,隨即播放事先準備的配樂朗誦,孩子們很容易便進入“聽”的角色。由此可見,新穎的導入語不僅能充分體現(xiàn)“奇”,更得圍繞一個“情”字。
導課語言,就是“起”,是教師譜寫一篇優(yōu)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它起著從舊知到新知的誘導作用,起著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課堂上給學生的第一個感知,應當十分講究鮮明性和吸引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已具有豐富的情感與想象力,因此,導入語的設計,如何能“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就顯得很重要。例如六年級北師大版上冊的《荷塘舊事》,學過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也許其中最有魅力的是作家對于景色的描述,在導語階段,就可以通過人在不同感情階段對于周圍景色的不同感受來開場,這樣,學生更易由“情”入“境”,不會因為和作家生活時間的不同,對理解作家在景色背后的深刻人生思考產(chǎn)生隔膜。
高爾基曾說過:“最難的是開始,就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聲調(diào),都是它給予的,平常得好久去尋找它?!睆哪撤N意義上說,一堂好課的導入語言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頭”,其重要性是頗有相似之處的。
課堂提問最基本的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你在“問什么”,而不是不知所云,隨意零亂是課堂提問的大忌,這樣會使學生不知該如何回答。仍以《荷塘舊事》為例。文章在田田荷葉、朵朵荷花、屢屢清香的美麗景色描寫之后,又寫了小伙伴一起戲水的情境。假如老師問:“作者差點被淹死,為什么小伙伴們卻笑得前仰后合?”相信很多學生就會云山霧罩了,但是假如這樣提問:“即使作者被水嗆得面紅耳赤,但為什么嘴角露出一絲笑容”這樣意思就完全明了,而且緊扣課文內(nèi)容,暗合從自然之“境”到內(nèi)心之“境”的過渡和延伸,學生也就知道從什么方面去回答了。
俗話說:順則通,通則美。教學中的過渡語起著承接、小結(jié)的作用。如在學習《冬天》一課時,為了更能讓學生明白“冬天到了,青蛙、刺猬、熊為什么不見了”我的過渡語是這樣的:“同學們,天氣變涼了,我們穿的衣服有什么變化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用簡單的一個問句來過渡,孩子們輕松地理解了課文。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中巧妙地運用過渡語,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情景教學”在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中,已成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第一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則是可以“身臨其境”地理解課文。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語言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體現(xiàn)一個“動”字,能讓學生動心、動情、動腦、動手。例如,《瑞恩的井》這篇文章,這是一篇充滿人文情感的文章,如何讓學生體現(xiàn)出追尋夢想的澎湃激情,不妨這樣引導學生開始:“你有夢想嗎?在你有限的年華,你最想做些什么?”用這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其中,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會全情投入,達到很好的效果。
所謂“精”者,指精巧,提煉精華之意。在學習《小母雞種稻子》一課時,為了讓孩子明白小鴨、小貓為什么臉紅,是由于看到小母雞通過辛勤勞動終于種出了稻子。就在學生們?yōu)椤百潛P小母雞,還是贊揚小豬”爭論不休時,我給他們這樣的提示:“小豬的確說得很好,但它的認識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小小的提示使孩子們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