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艷 劉朝霞
脊獸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宮殿、寺廟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經過長時間的美化演變,脊獸這個當初只是為保護屋脊設計的一個建筑構件后來逐漸被美化成種類豐富、花樣繁多的動植物形象。古人安裝脊獸也有防火之意,古建多為木質結構,火災是其最大的威脅,所以古人將可以噴水的神獸放置在屋頂以達到滅火消災的目的。屋脊上的神獸還被人們賦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這些神獸是古代建筑上的“辟邪物”,傳說可以驅逐來犯的厲鬼,護佑家族平安。另外也蘊含了豐衣足食、人丁興旺、鎮(zhèn)邪求吉、扶正民宅的風水等吉祥之意。還有一些人在屋脊上安放龍、鳳等動植物形象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富足高貴,故而也是一種身份等級差別的象征。
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是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是華夏文明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有2700年的建縣史,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地域文化和民間手工藝文化。甘谷脊獸就是其中的一種,至今仍然廣泛存在于許多民居及廟宇的屋頂上。
聞名遐邇的“脊獸村”甘谷縣永安村(俗名土橋村)位于黃土高原渭河流域,是甘谷脊獸的發(fā)源地。據(jù)甘谷縣志記載清朝末期一位北京皇家匠人流落甘谷縣永安村,被普通瓦匠藝人張海收留,他就是名揚京城的脊獸大家王勤,后來王勤看張海為人善良忠厚老實,便將畢生所學傳授與張海。張海學成之后開始自立門戶制作脊獸,游學各寺廟潛心觀察廟宇屋脊上各種動植物的形象特點,以此提高自己的捏制技藝。他還苦心鉆研燒制技藝,使得甘谷脊獸在工藝制作和題材內容上都有了新突破,因其技藝精湛享譽一方被人尊稱為“張大獸”,甘谷脊獸從此聲名大振。第二代傳承人張全恩性情溫良、聰慧過人。甘谷北部大石鄉(xiāng)有一座精美的磚雕貞節(jié)牌坊,這座牌坊上的脊獸和磚雕構建由張大獸和二兒子張全恩所作。這座建筑充分體現(xiàn)了張氏家族杰出的脊獸制作技藝。第三代傳人張仁義秉性純良,在新舊社會更替的風浪中依然堅守家族手藝傳承中“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規(guī)矩。現(xiàn)如今第四代傳人張啟云和哥哥張云中受新思想的教育有一定的遠見卓識,他勇于打破家族規(guī)矩將家族手藝傳向外姓人,兩人還遠赴河南學習了新的琉璃掛釉技術,讓甘谷脊獸有了較快的發(fā)展。
1.純手工制作
甘谷脊獸長久以來沿襲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式生產,脊獸制作的十多個工序全由專業(yè)藝人純手工捏制。由于是手工生產,每一尊脊獸作品在塑造過程中會受到手工藝人個人風格的影響而帶有藝人不同的精神內涵、人生態(tài)度、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跟毫無情感的機械生產相比,由藝人手工捏制的脊獸不單單是一個神獸,更像是人神合一的產物。
2.生殖崇拜觀念鮮明
甘谷縣屬華夏文明發(fā)源地天水市轄區(qū),故而深受伏羲文化的影響,甘谷脊獸中的很多形象都對祈子延壽、生殖崇拜等觀念有極強的表現(xiàn)。封建社會人口繁衍是一個家族的頭等大事,脊獸中有很多形象都暗示著生殖崇拜的思想。如“麒麟送子”就是古人用來祈子、寓意家族興旺的。[1]“石榴”“葡萄”“荷花”這些植物都有多籽、繁殖速度快等意,取諧音“多子”反映了先民們對繁衍后代的期盼,另外還有“孔雀戲牡丹”“喜鵲鬧梅”“龍鳳朝陽”等造型都反映了生殖崇拜的觀念,也表達了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等美好的愿望,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3.宗教文化色彩濃厚
甘谷民間信仰復雜,不同的神靈職位等級之間也有差別。因而在脊獸的使用上也有不同的講究。道教神殿和佛教神殿以及行業(yè)神殿正脊之上所放的脊獸有很大的不同,男神供殿和女神供殿在脊獸選擇也不相同。一般男神殿用龍形脊飾如“二龍戲珠”“龍鳳朝陽”“獅子馱寶瓶”等,女神殿用鳳形脊飾如“雙鳳朝陽”“孔雀戲牡丹”或“喜鵲鬧梅”“麒麟送子”等,且龍鳳一般只有等級較高的神殿才可使用。道教神殿正脊正中用道教的象征“子牙樓”,兩側為“跑龍”。佛教神殿正脊正中為佛教的代表“蓮花”“寶珠”,兩側對稱“跑龍”。行業(yè)神殿財神的殿頂正脊上正中是“子牙樓”或“獅子馱寶瓶”“大象馱寶瓶”,兩側對稱“跑龍”。垂脊上的垂獸根據(jù)神靈地位等級高低的不同有“三鬃獸”“五鬃獸”“七鬃獸”之分。正脊兩端吞口上的吞脊吻被演化為各種不同的龍型鴟吻,鴟吻選用跟神殿所供神靈職能和類型有關。
4.脊獸種類造型本土化
北京規(guī)制最高的建筑故宮太和殿的仙人走獸共十一個。第一為騎鳳仙人,古人把它放在最前面寓意逢兇化吉,后方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狎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2],這些小獸在擺放順序和數(shù)量上都有嚴格要求。而甘谷脊獸的仙人走獸數(shù)量一般不會超過五個,且沒有嚴格的擺放順序。一般為麒麟、龍、狎魚、鴿子、海馬、大象、仙人騎鳳等,多由老百姓自己的希望隨意的排列組合,具有本土性色彩。不過大多寓意著祈福辟邪、消滅災禍、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升遷等老百姓樸素的愿望與追求。
在鴟吻的造型上跟官方比也有很大的不同,甘谷脊獸鴟吻多為各種造型的龍吻。北京故宮宮殿正脊橫梁上沒有“跑龍”,甘谷脊獸正脊上有“跑龍”。好似左右兩條大龍奔跑嬉戲于正脊之上,中間放置像閣樓一樣的東西當?shù)厝朔Q“子牙樓”。這就是甘谷脊獸獨具特色的“二龍戲珠”。另外還有吼天龍獸、鉆天龍獸、盤龍、滾龍、魚化龍等各種經過變形的龍造型的鴟吻。
封建社會時期經濟落后,各地宮殿、廟宇發(fā)展緩慢所以脊獸的發(fā)展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新舊社會交替階段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各地大肆拆除廟宇,脊獸的發(fā)展幾近處于停滯狀態(tài)。改革開放以后,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民開始重新修建寺廟園林,這一時期脊獸又重新得到了發(fā)展。第四代傳人張啟云和哥哥張云中學得琉璃之法,豐富了甘谷脊獸的顏色和內容。以前只有青灰色或青白色,現(xiàn)在有了黃、綠、赤、黑、白、等五種顏色,色澤亮麗,絢麗多彩。
甘谷脊獸技藝作為甘谷縣重要的民間手工技藝,及時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并成功的在2006 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谷脊獸第四代傳承人張啟云,張云中被評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云中被評為“中國古建筑營造工藝大師”和“高級傳統(tǒng)工藝師”。2001 年在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張啟云在甘谷成立了第一家甘谷脊獸公司,開始招募工人大批量生產脊獸。目前永安村共計近2000戶,總人口6000多人,約3000多人在從事與脊獸生產相關的產業(yè),除了張啟云的脊獸公司是招募工人生產外,大多數(shù)人都是以家庭手工業(yè)生產的模式為主。不過大多家庭只會做一些簡單的條瓦、滴水、花盆等,并不會進行脊獸的捏制。目前會捏制脊獸的專業(yè)藝人約600多人,其中張氏家族的張云中制作技藝最高,捏制的脊獸藝術感最強。
制作脊獸已經成為永安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脊獸制作的行列當中來。甘谷脊獸傳承人張啟云說到公司制的手工業(yè)生產作坊相比家庭式生產更有優(yōu)勢、更容易形成品牌影響力。他還將單家獨戶生產的脊獸收購起來統(tǒng)一銷售,解決他們的銷售問題。在他的努力下甘谷脊獸公司已有了穩(wěn)定的銷路,而今張氏家族制作的甘谷脊獸聲名遠揚,遠銷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南等地。
1.甘谷脊獸的定位不利于長久的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建筑形式都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脊獸常用于寺廟、古建、公園等建筑而普通民居大都不會安放脊獸。即使甘谷脊獸定位成建筑構件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甘谷脊獸的定位稍顯單一,不利于長久的發(fā)展。因為建筑構件的使用范圍狹窄,而且甘谷脊獸以宗教脊獸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不產生直接的接觸,對這種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印記也不夠深刻。長此以往這種民間傳統(tǒng)文化可能會被人們所遺忘而最終淹沒在歷史的洪流當中,所以甘谷脊獸的定位不能拘泥于一種,而是要轉變思維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拓寬發(fā)展方向,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擦出和諧的火花。
2.工業(yè)化生產和傳統(tǒng)手工生產之間存在爭議
工業(yè)文明的機械化生產不斷沖擊著原始手工生產發(fā)展。大量的機械化產品雖然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但失去了手工生產的個性化、情感化的特色,滿足了實用性但減少了藝術性。這種千篇一律的機器生產的產物雖然也具備觀賞性,但無法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審美需求。然而手工生產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手工生產周期長,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在市場競爭中不占價格優(yōu)勢,管理理念落后,無法實現(xiàn)更大的經濟效益。甘谷脊獸傳承人張啟云同時又是甘谷脊獸公司的運營人,他既希望采用工業(yè)化的生產模式,實現(xiàn)更大的經濟效益。又希望能夠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手工生產,不想讓機械化生產的千篇一律、毫無情感的產品掩蓋先輩們智慧勤勞的結晶。所以選擇工業(yè)生產還是維持手工生產兩者之間產生了爭議。
3.燒制過程中煙氣排放對環(huán)境的污染
脊獸在燒制主要取材當?shù)氐膬?yōu)質紅壤土,待捏造完成后入窯燒制。燒制過程依舊沿用傳統(tǒng)的煤窯,部分琉璃脊獸因二次燒制的需要故而需要柴窯燒制。傳統(tǒng)煤窯技術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燒制過程中不僅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的排放。據(jù)了解我國窯爐煙氣中重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普遍超過最新陶瓷工業(yè)排放標準要求且污染物的排放受燃料、窯爐類型、工藝水平影響較大[3]。因此陶瓷煙氣治理技術和低碳環(huán)保窯的研發(fā)以及應用已經成為必然。
4.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甘谷脊獸在當?shù)氐闹群陀绊懥Σ⒉桓摺9P者作為一個甘谷人,曾就讀的高中學校距離甘谷“脊獸村”僅約十公里,但之前對甘谷脊獸的了解僅限于知道、認識,而對于脊獸的種類、捏制、燒制等過程根本不了解。對甘谷脊獸了解較多的仍局限于跟該行業(yè)相關的一部分人,而大部分當?shù)厝藢公F的了解少之又少,這與甘谷脊獸的宣傳力度不夠有很大的關系。這幾年甘谷脊獸開始受到當?shù)卣闹匾?,甘肅日報、蘭州晨報、天水廣電網(wǎng)等都對甘谷脊獸進行了文字報道。另外還有《冀之脊》、《甘谷脊獸》(上、中、下)兩部介紹甘谷脊獸的短片,也有一些學者寫的關于甘谷脊獸的論文、博客等。這些文字和短片都對甘谷脊獸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但要在當?shù)禺a生一定的文化影響力還需要加強宣傳力度。
對甘谷脊獸的發(fā)展而言,除了保持建筑裝飾的功能外,還可開拓飾品功能。脊獸集飾、色、形、紋與一身,造型簡練而不古板、線條流暢、藝術風味濃厚。我們可以利用當?shù)靥赜械募公F技藝,主打具有脊獸元素的流行飾品。提取甘谷脊獸中的文化元素融入進飾品設計當中。本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把脊獸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產品如龍造型系列、小跑獸系列、三把鬃、五把鬃、七把鬃、騎鳳仙人、二龍戲珠等圖案抽象出來。將原來的圖案進行創(chuàng)新,制作成各種手工藝品擺件、小玩偶、衣服logo、紋飾、家居用品、配飾等等,將這種流行元素加入到飾品設計中。在國內飾品行業(yè)普遍缺乏自主設計品牌環(huán)境下,我們的品牌設計風格鮮明,無疑會讓消費者眼前一亮,提高知名度,形成一種特色文化產業(yè)。
甘谷脊獸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手工生產,目前大約有40戶家庭在采用在傳統(tǒng)手工生產脊獸。甘谷唯一的一家脊獸公司也選擇堅持手工業(yè)生產。機械化流水線式的產品已經填滿了人們的生活,這時人們也開始懷念手工生產的東西,開始懂得手工生產的東西的珍貴性。千篇一律的機械生產器物雖然滿足了人們的物質追求但無法滿足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能夠模仿作品造型、色彩在外表看上去別無二致,甚至機械化產品更加精確、美觀,但手工作品中蘊涵的人性美和個性美是機械化生產永遠無法做到的?,F(xiàn)在手工生產不再是落后的象征,反而成為一種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堅持手工生產正好可以成為甘谷脊獸在未來發(fā)展中最大的優(yōu)勢。
傳統(tǒng)手工也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也有不足,我們推崇手工生產并不是對現(xiàn)代化模式的徹底否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二者不能割裂開來。我們可以將現(xiàn)代管理理念運用到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中,保留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具有個性化、情感化的優(yōu)勢。同時依靠現(xiàn)代技術的強項,增強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的能力,提升傳統(tǒng)手工藝品牌價值,完善傳統(tǒng)手工藝知識產權保護,突出手工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彰顯傳統(tǒng)技藝的品質。
甘谷地處黃土高原渭河河畔,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森林資源和煤炭資源均不豐富。甘谷脊獸琉璃制品在燒制過程中仍采用煤窯和柴窯燒制。木柴和煤炭均為不環(huán)保燃料,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對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氣體。為降低污染,各方面都在努力研究新型低碳環(huán)保的窯爐結構。公司負責人張啟云也希望可以改進燒窯方式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基于V型催化燃燒器設計的催化燃燒方式的新型天然氣催化燃燒窯爐[4]是已經研究出的成熟的生產技術。在測定新式窯爐排放煙氣中污染物濃度時發(fā)現(xiàn)濃度較低,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屬于環(huán)保窯;進行琉璃燒制時間和耗氣量的對比時發(fā)現(xiàn)新式窯耗時短耗氣量少,屬于節(jié)能環(huán)保窯;將燒制出的琉璃制品進行外觀上對比時發(fā)現(xiàn)琉璃制品光滑透亮、顏色飽滿大方,具有較強的藝術感;從琉璃實用性能上面做比較時發(fā)現(xiàn)吸水率低、抗凍性好、對天氣的適應性強。綜合考量之下認為天然氣催化燃燒窯爐不失為一種可運用的成熟工業(yè)生產技術,燒制的琉璃制品達到國家標準,能夠滿足實際使用,適合甘谷脊獸生產商投入運營。
針對目前甘谷脊獸宣傳面狹窄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全縣范圍內實現(xiàn)覆蓋式宣傳。首先,抓住學生這個廣大群體。學生群體文化素養(yǎng)高,對新事物的了解有更強的興趣和好奇心,可以在當?shù)貙W校開設跟脊獸有關的校本課程。讓更多的學生認識脊獸,了解脊獸的制作過程,最好能夠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制作脊獸的機會。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fā)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意識。其次,可以利用當?shù)亻_展甘谷縣大象山旅游文化節(jié)的機會舉辦相應的展會,向民眾展示甘谷脊獸并介紹相關知識,也可以設置問答和有獎競猜等環(huán)節(jié),讓民眾參與其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再次,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公眾號等媒體進行傳播也可以利用公交廣告燈箱或發(fā)傳單的形式向全體民眾進行宣傳,使甘谷脊獸走出甘谷,走出甘肅,走向全國,甚至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