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廣西梧州市新地鎮(zhèn)中心校 廣西 梧州 543000)
學生是有不同興趣、愛好和需要的生命個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課堂教學應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xiàn)為誘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如何讓一節(jié)課精彩起來,我們認為建立在以下幾點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
1.1 立足教材,提倡讀中感悟。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征。怎樣來體現(xiàn)這兩大特征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jié)課的精華所在,又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又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fā)利用。
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在當前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媒體的選擇與應用常被稱為“教具學具的準備”?,F(xiàn)在有了多媒體的幫助,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難題,關鍵是看教師創(chuàng)設的時機對不對,能不能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否則就是“熱鬧的空架子”。那么該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點來說明。
2.1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闭n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wǎng)絡、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xiàn)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請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于“喝、渴”的區(qū)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2 引領孩子去讀書。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jīng)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
2.3 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币恢币詠?,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結合《外面的世界》一課,積極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3.1 動口主要指朗讀。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安排學生讀書,要以多種形式反復進行朗讀的訓練。尤其是閱讀教學中,讀書更應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活動,課文應當主要放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教師備課時要備讀,為學生安排好各種方式的讀書時間。讀書要理解地讀,動腦子去讀,防止“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弊x書要人人讀,反復讀。
3.2 動手。動手包括寫、畫、做。(1)寫。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時間,讓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的生字進行書寫練習,提高識字效果。讓高年級學生就問題的一個側面,用較為簡潔有力的話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2)畫。畫主要是指讓學生根據(jù)語言訓練情景的需要,把課文的有關內容用手中的筆畫出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趙州橋》一文的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動手畫一畫那大小五個橋洞的樣子。同時,畫又是指“畫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常言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只有把課文中重點的字、詞、句用手中的筆標出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3)做。做主要指根據(jù)課文內容的需要,做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學實驗等。例如“八只鐵?!币徽n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做水的浮力及鏟沙拔鐵牛的實驗,這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
3.3 動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質疑氛圍,鼓勵學生質疑,開啟思維之門。教師要根據(jù)文章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要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同時,教師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培養(yǎng)質疑的能力,如緊扣課文質疑,抓住重點詞質疑,抓住課題與內容的聯(lián)系質緞,從文中看似有矛盾之處質疑等等。
總之,一節(jié)精彩的語文課在教學模式應該是生機盎然的,趣味生動的,而不是死氣沉沉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活躍起來,主觀能動地參與語言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培養(yǎng)語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