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高峰
留白,也稱計白,空白,布白。是中國畫中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是指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xié)調(diào)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讓留有想象的空間。它以空虛傳遞豐盈,以無表達有,表現(xiàn)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shù)效果。被廣泛用于繪畫、書法、雕塑、音樂、文字等領(lǐng)域。
詩歌中的留白——含蓄。唐·司空圖《詩品·含蓄》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弊屪x者在空白中憑借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余味無窮,深邃意境。古典詩詞,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韻外之志”。如李清照的“綠肥紅瘦”,無不是風流蘊藉,無邊情思蘊含在只言片語當中。所以在教學中用想象和聯(lián)想去豐富意象思維中的“留白”,可以豐富并釋放詩人未盡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更清晰地呈現(xiàn)詩詞中的形象,令人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
如:李清照《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也有問答。全詞僅有七句,卻勾畫出立體完整的形象畫面,人物的形象,場景的形象,對話的形象。然而句句都有“留白”,處處有不盡之意,處處有不盡之情,給予人的更高的審美享受不在字面的形象,而在畫外之意。比如:起首兩句,如僅按照生活邏輯,會感覺解釋不通,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所有詩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立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
第一句可釋為:花在風雨中零落。句子雖沒有花字,但它來自前人“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的詩蘊(如白居易“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第二句“濃睡不消殘酒”,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思索一下詞人為什么要寫“濃睡不消殘酒”?得到的答案只能是“惜花”。一旦領(lǐng)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后的這層“惜花”之意,那么對以下數(sh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醉一夜?jié)馑?,但清曉酒醒后所關(guān)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所以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的思維也是“留白”,它凝練詞人的情感—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的表達關(guān)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情感。
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這里又是“留白”處理。
“卻道海棠依舊?!笔膛砥鸫昂煟瑓s漫不經(jīng)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币粋€“卻”字以反襯的寫法,用侍女對女主人委屈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更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惜花之情的迫切,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jié)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中含蓄了對青春的惋惜,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需更多體會的。
“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jīng)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文字是凝練簡潔的,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都是在詞的字里行間的“留白”透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