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文
9 月1 日對于同學們來說,是一個一言難盡的日子。愉快的假期如此短暫,開學的到來總是這么突然。又到了開學季,一想起又要投入到繁忙的課業(yè)中,我們就忍不住陷入思考:電視劇里,古代的小孩子似乎很少寫家庭作業(yè),也沒有什么大型考試,更不用上興趣班、補習班……這樣看來,在古代上學好像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等等,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隨機采訪幾位古代同學,聽聽他們的心聲。
這個問題請來自唐代的高才生小明同學為我們解答:
大家好,我是小明。寒暑假?不好意思,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什么……我讀的學校叫作國子監(jiān),是官辦的學校,大概相當于你們那個時代的大學吧。雖然沒有你們所說的寒暑假,但其實我們也是有幾種假期的。一種叫“旬假”,類似于你們的周末,但是我們是每10天才休息1天,家住得近的同學,還能回家看看,像我這種離家比較遠的,根本來不及回去,畢竟我們沒有高鐵啊。另一種假期叫作“田假”,時間就比較長了,大概有一個月。但既然叫田假,顧名思義,是要下田地干活的。我們古代是農(nóng)業(yè)社會,發(fā)展農(nóng)業(yè)非常重要,所以學校在每年五月左右會有田假,就是喊我們回家割麥子。農(nóng)活干完了,假期也結(jié)束了,像你們那種假期旅行什么的,根本不存在的。還有一種假期,是“授衣假”,時間大概在九月?!对娊?jīng)》中有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就是七月天氣開始轉(zhuǎn)涼,九月就要準備寒衣了。這個季節(jié)開始變冷,放假是為了讓大家回家取過冬的衣服,這樣看起來,跟你們說的“寒假”還有點兒像呢。不管怎么樣,還是羨慕你們的寒暑假……
這個問題請剛參加完開學典禮的小強同學為我們解答:
這種事問我就算問對人了。聽說你們現(xiàn)代人也很講究“儀式感”,不過恕我直言,論“儀式感”,還有誰比得過我們古代人?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記》里面對古代各種禮儀都有具體的規(guī)范和說明。你們說的“開學典禮”,我們叫作“入學禮”,是人生中一項非常隆重的大禮。我就給大家講幾個我熟悉的儀式吧。一是“正衣冠”。衣冠整齊、舉止得體,這既是對先賢和老師的尊重,也是對學問的尊重。二是行“拜師禮”。不僅要拜自己的老師,還有一位圣人,是老師們也要跟著一起拜的,就是孔老夫子。拜師完畢,要給老師送上禮品,我給老師送的是肉干。禮品并不求貴重,更重要的是為了體現(xiàn)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此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叫作“開筆禮”,包含的內(nèi)容就更多啦。像是“朱砂開智”,是老師用毛筆在我們眉心處點一個紅色的小圓點,就像一顆痣,取“智”字的諧音,希望我們開通智慧?!懊杓t開筆”是老師帶著我們寫下人生中第一個字,我寫的是一個“人”字,我想這也代表著我人生新的開始吧。
這個問題請清朝科舉考試種子選手小剛同學為我們解答:
一個字,難!聽說你們把高考比喻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覺得我們的科舉考試才是“千軍萬馬走鋼絲”。就從我參加過的鄉(xiāng)試說起吧。這個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辦一次,每次要考三場。聽說你們的考試都是一兩個小時就結(jié)束,也太幸福了吧?我們這一場考試要在考場里待上三天,吃飯和睡覺都在里面,條件相當艱苦,與你們簡直是天壤之別??!好在那次我考得還不錯,被正榜錄取,成了舉人。舉人就有了參加會試的資格,那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辦的考試,全國各地的學子都要“進京趕考”,考試過程一樣十分艱辛,這次最終錄取了三百人,這些人就叫作貢士。貢士就能參加由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了。殿試取中的,叫進士。進士又分三甲,也就是三個等級,第一甲錄取的三個人,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至于我考了第幾名嘛,你們就別問那么多了……不過說真的,我更想去參加你們的高考!
聽了幾位同學的介紹,大家還想回到古代去上學嗎?其實不管在什么時候,學習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古代也好,今天也好,人類追求知識的腳步從來沒有因困難而停止。學習永遠都是一件值得我們終身去努力、去實踐的事。